当前位置:首页 > 申请书大全 > 【浅谈新疆博物馆藏十二生肖俑】
 

【浅谈新疆博物馆藏十二生肖俑】

发布时间:2019-07-17 04:09:22 影响了:

  [摘要]十二生肖,亦称十二支,是表示十二辰的十二种动物。十二生肖在我国起源较早,流传广泛。十二生肖俑作为随葬品出现在公元6世纪的北朝。隋朝至初唐时期,流行于两湖地区,之后在中原地区盛行。在吐鲁番阿斯塔那,也发现了颇具地域特色的十二生肖俑,体现出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的融合。
  [关键词]吐鲁番;十二生肖俑;唐代;阿斯塔那
  [中图分类号]K8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10-0030-02
  阿斯塔那古墓群位于吐鲁番高昌北郊的戈壁荒滩中,是古代高昌王国城乡官民的公共墓地。1972年,阿斯塔那216号墓出土了两尊大型生肖俑——彩绘鸡首泥俑和彩绘猪首泥俑,现藏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本文试从生肖俑的演变以及文化交流角度对十二生肖俑作一初步探讨。
  一
  十二生肖亦称十二物、十二禽、十二兽、十二支、十二神等,即我国民间所称的十二属相: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论及十二生肖,必先提及中国古代的干支纪年法。我国古代采用干支纪年、纪日、纪时,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代表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代表地支。根据现有的资料,至少在先秦时代,十二生肖与地支的配属已基本形成,只是对应的动物略有差别。如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和甘肃天水放马滩秦简,均有关于十二生肖的记载,说明十二生肖当时已在中原地区流行。①
  十二生肖最完整的配属,最早见于东汉王充的《论衡·物势》:“寅木也,其禽虎也。戌土也,其禽犬也。丑、未亦土也。丑禽牛,未禽羊也……亥水也,其禽豕也。巳火也,其禽蛇也,子亦水也,其禽鼠也。午亦火也,其禽马也……午马也。子鼠也。酉鸡也。卯兔也……巳蛇也。申猴也。”②
  虽然十二生肖配属在东汉时就已完备,但生肖俑作为随葬品出现较晚。十二生肖俑又称“十二时俑”,亦称“十二支神俑”,是代表地支的十二种动物俑。从考古资料来看,已知年代最早的生肖俑出土于山东临淄崔氏墓群10号墓,时代在北魏时期。③该墓共出土灰陶生肖俑五件,分别为虎、蛇、马、猴、狗,另外有已失的龛台一件。生肖俑造型写实,大小近似,高21~23厘米,是目前关于十二生肖俑的最早实例。
  进入隋唐时期,十二生肖俑作为随葬品开始在墓葬中普遍出现。考古证据表明,十二生肖俑在隋代至初唐主要流行于两湖地区,④如湖北武昌马房山隋墓、湖南湘阴隋大业六年墓、武汉市东湖岳家嘴隋墓、湖南长沙咸嘉湖唐墓、湖南岳阳桃花山唐墓等都出土了十二生肖俑。这一时期的生肖俑主要为坐姿兽首人身俑,头为生肖动物,身体为人身,穿交领或圆领袍服,双手拱于胸前,昂首平视。
  在北方地区,生肖俑作为随葬品出现较晚,直到盛唐时期才广泛流行。目前北方唐墓中最早的生肖俑出土于山西长治北石槽文明元年乐道仁墓中,是一件坐姿陶制牛首生肖俑。⑤生肖俑盘腿而坐,圆领窄袖,双手置于膝前,显然是受到两湖地区葬俗的影响。
  唐高宗、武则天时期,墓葬中开始出现站姿兽首人身生肖俑。此后,在唐两京地区逐渐盛行,并传播到全国各地,甚至到宋代,仍在四川、福建等地流行。⑥这一类型的生肖俑呈站姿,头部为生肖动物,身体为人身,着交领或圆领,宽袖或窄袖袍服,双手拱于胸前。考古资料表明,终唐一代的生肖俑数量以此类型居多,而新疆博物馆所藏的两尊生肖俑即属此类型。
  二
  新疆博物馆现展出的十二生肖俑是一尊鸡首彩绘俑和一尊猪首彩绘俑。
  鸡首生肖俑呈站立姿势,高80厘米,代表十二支中的酉。鸡俑冠部耸立,喙部突出,双目圆睁,皮肤纹路明显。身着青色右衽袍服,宽袖,领口袖口饰有花纹,双手拱于胸前。下着白色袍裙,裙上饰有图案。猪首生肖俑也为站立姿势,高77厘米,代表十二支中的亥。猪首双耳直立,嘴鼻向外突出,獠牙上翘,双眼呈月牙状弯曲。身着橘色右衽袍服,交领宽袖,领口袖口有花纹,下着褐色梅花纹袍裙。
  由于阿斯塔那216号墓并无墓志和随葬衣物疏,所出文书有明确纪年的是载初元年(689)、天宝元年(742)和天宝十载(751)。⑦由此推断,这两尊生肖俑的大致年代应在盛唐晚期到中唐时期。
  另外,新疆博物馆技术部还有两尊待修复的十二生肖俑,也出土于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地,分别是羊首俑和兔首俑。羊俑残高52.5厘米,兔俑残高51厘米,皆为站立姿势,兽首人身,着圆领宽袖长袍,双手拱于胸前,造型风格与前述生肖俑一致。显然,吐鲁番出土的生肖俑明显受到中原地区的影响,而十二生肖俑作为陪葬品在吐鲁番的出现,也反映出古代西域与中原地区的文化交流十分密切。
  从生肖俑的质地来看,内地发现的生肖俑种类繁多,除常见的陶俑和彩绘陶俑外,还有三彩俑、青瓷俑、石俑、铁俑等种类。而阿斯塔那出土的生肖俑为彩绘泥俑,可能与当地的气候因素、地理条件以及文化传统有关。
  吐鲁番地区属于大陆性暖温带荒漠气候,全年干旱少雨,这为泥俑的保存创造了条件,而内地受自然条件的限制,湿润多雨,泥俑很难保存。另外,吐鲁番地区无瓷器和三彩的烧造点,又远离内地,交通十分不便,所以吐鲁番唐墓不见三彩器和瓷器。
  最主要的是传统因素的影响。古代西域是世界四大文明交汇的中心。犍陀罗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灰泥塑像技术很早就传入了塔里木盆地,此后一路向北传入吐鲁番地区。
  由于古代吐鲁番地区的居民笃信佛教,佛教造像艺术兴盛,木骨泥塑外加彩绘的手法在佛教寺窟的塑像中十分常见,因此佛教造像艺术势必影响到世俗文化和生活,使得随葬俑从材料到工艺都仿效佛教造像,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泥俑葬俗。
  吐鲁番出土的十二生肖俑在材质、塑造技艺及制作手法上明显受到佛教造像艺术的影响。在犍陀罗雕塑中,经常能见到以木和稻草为骨,用棉、麻、毛等动植物纤维混合泥土塑造的佛像,而阿斯塔那出土的生肖俑在塑造工艺上与犍陀罗佛教塑像艺术相同,其中混有动植物纤维,体现出吐鲁番处于农耕与游牧分界线上的特殊地位。
  十二生肖俑作为随葬品是古代丧葬制度和礼仪的一种体现。在唐代,上至帝王、下至庶民均可使用十二生肖俑随葬。但因墓主身份等级的不同,随葬的生肖俑有着严格的尺寸大小限定。根据《大汉原陵秘葬经·盟器神煞篇》记载:“天子山陵用盟器神煞法,一十二元辰,本相,长三尺,合三才……大夫以下至庶人墓中的明器……十二元辰,长一尺二寸。”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