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请书大全 > 【黄河古筏起源及其风俗流变考】 黄河筏手
 

【黄河古筏起源及其风俗流变考】 黄河筏手

发布时间:2019-07-17 04:09:14 影响了:

  [摘要]以皮筏渡水、运载是许多少数民族民间水上交通运输风俗,本文就流行于黄河沿岸的黄河古筏的起源与制作,羊皮筏子的漂流运输及筏子客的生活与禁忌进行了必要的梳理与考证。  [关键词]黄河古筏;筏子客;水上交通
  [中图分类号]K8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10-0021-02
  作为原始而古老的水上交通工具,古老的羊皮筏子历史悠久。以皮筏渡水、运载是许多少数民族民间水上交通运输风俗,沿传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黄河羊皮筏子流行于青海、甘肃、宁夏、山东境内黄河沿岸,尤以兰州一带为最多。
  一、皮筏的起源
  皮筏,古称“革船”,是一种古老简易的渡河、运载工具。最早的地理书《尚书·禹贡》记载:“大禹导河自积石,致龙门,入于海。”文中所指的“积石”,是今天黄河上游青海省循化县境内的积石山,黄河从这里穿过,河面最窄处仅有10多米,名曰狐跳峡。这种地理环境促成了最早“皮筏”雏形的诞生。居于青海省循化县境内黄河上游两岸的保安、撒拉、东乡等民族,依旧使用此方法渡河。为了互通有无、交换物产,两岸人们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明了以羊皮囊渡河的方法,其具体的操作方法是:杀羊后,将羊皮囫囵剥下,制作成袋状羊皮囊,将物品装入其中。人以胳臂将皮囊抱夹住与它一起渡河,到对岸后再放气取出物品,接着背上皮囊与物品一起上市交易,之后,再以同样的方法渡河而归。这种渡河的皮袋,经过逐渐演变与发展,便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羊皮筏子。
  从有关历史文献来看,皮筏最早见于《水经注·叶榆水》记载:“不韦县汉建武二十三年(46),王遣兵来,乘革船南下。” 《后汉书》中说:“护将校尉邓训,缝革囊为船,在青海贵德载兵渡黄河。” 以后历代文献也有相关的记载,《旧唐书·东女国传》:“用牛皮为船以渡。”《宋史·王延德传》:“以羊皮为囊,吹气实之,浮于水。”从这些早期记载,足见此风俗由来已久。
  皮筏的地域分布也较为广泛,古人氐羌、室韦、东女国、喁子族、蒙古族、满族都曾使用过皮船。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庆集·蛮子朝》诗有句云:“泛皮筏兮渡绳桥,来自西酅州道路远。”这说明当时在山东一带,也有用皮筏作为渡河工具的。现代的纳西族、普米族、藏族、羌族、保安族、撒拉族、回族、土族、汉族依然使用着皮筏。
  二、皮筏的制作
  自古以来,在黄河上漂着两种皮筏子,一种为牛皮筏,编圆木为排,下拴10多个牛皮筏囊,载重可达数10吨,多用于货运,从兰州直达包头。到达目的地后,不仅将船上的货物卖出,连架船的圆木也卖掉。然后,筏客子们雇骆驼驮牛皮囊返回,以备下次再用。另一种是羊皮筏,形制较小,负重亦轻,以客运为主。
  张九铖《陶园诗集·洛中行》亦有制作皮筏的记载:“以大羊空其腹密缝之,浸以麻油,令水不透。”笔者所看到的剥制羊皮的方法和文献记载非常接近。以实考为据,笔者曾多次到甘肃省景泰县老龙湾村,对羊皮筏子风俗进行调查。这个村以羊皮筏子多而闻名,被誉为羊皮筏子村,村里家家户户都会做羊皮筏子。在调查访问中,笔者认识了不少这方面身怀绝技的筏子客,与他们一起交谈并亲眼见到了制作羊皮筏子的过程。
  首先,做好羊皮筏子的关键在于剥好一张完整的羊皮囊。剥羊皮时要从头部开始,整体下剥,皮与肉组织整体脱离,不能使羊皮有一丝一毫的损伤。所以,制作者在剥皮子时,十分谨慎、小心,一般情况下很少用刀,而多用手去剥,用撕、压、拉、捶、捅等手法进行剥离。
  其二,剥下的羊皮须去毛、去脂肪,熟皮,灌油,使皮囊光亮可鉴,既结实又防水。经过这几道工序,一只成品的羊皮囊就算做好了。值得一提的是灌什么油是有讲究的,“浸以麻油,令水不透”的麻油,是指百姓家里食用的胡麻油,而不是蓖麻油或芝麻油。这种油不易变质,对防止阳光对皮囊的暴晒和黄河水对羊皮的浸泡起着很好的保护作用。
  其三,一般做一只羊皮筏子按大小不同需要9~12个羊皮囊。羊皮筏子的扎制比较简单,先将数十根三四厘米粗的圆木棍用绳子扎成约6尺宽、1丈长的由许多方格子组成的长方形框架,再把制好的皮囊整齐地排列拴于架下,这样一只完整的羊皮筏子就做成了。
  三、皮筏的漂流与运输
  乘坐皮筏子漂流时,首要一点就是要筏子保持平衡,不管乘筏人或坐或蹲,都必须排列均匀,不得站立或乱动,以免皮筏翻倾。渡河时,皮筏基本上是顺流而下,以木浆用力划向对岸,羊皮筏子返回原地时,则由筏子客扛于肩头,步行于上游处,再放筏从河中急划过来,返回原处。故兰州有句俗语:“下水,人乘筏;上水,筏乘人。”被誉为“报道西北第一人”的范长江在他的《中国西北角》一书里详细记载了20世纪30年代他由兰州乘坐羊皮筏子漂流至内蒙古采访时的心情和见闻:“西北水上运输,皮筏较木船更普遍……筏上如设帐幕,则立即可以布置成宽敞的水上行宫,空气与阳光皆十分的美好……兰州以下黄河,在离城六七十公里以后,有长六十里的大峡,险水最多,故普通水手不易通过,于是应运而产生一种专门驾驶大峡一段险水为职业的水手,名曰峡把式……”
  1930年前后,兰州一带共有兰州帮、靖远帮、青城帮筏户三帮,共有羊皮筏子百余只,从事一些短途客货运输。随着羊皮筏子驾驶技术的改进,1932年以后,兰州至包头的水上航运业务就完全由羊皮筏子担任了。据《甘肃省志·航运志》记载,1938年中国共产党在靖远建立了红色武装,从兰州搞到2700单军衣、100多支步枪、2万多发子弹,还有一些其他物资。这些物资都是由筏客子们星夜从兰州顺黄河而下,上岸后又用驴马驮到目的地的。这些物资对当时的陕甘革命根据地发展和壮大起到了积极作用。
  抗日战争爆发后,兰州和重庆都遭到了日本侵略者的狂轰滥炸,陆路运输线基本瘫痪,重庆燃油紧缺,汽车、飞机没有汽油可加,前方告急。1941年夏,国民党政府玉门油矿局总经理孙越琦专程来到兰州,对皮筏子运输很感兴趣,并通过当时的兰州市政府找到了从事筏子运输业务30多年的王信臣先生,要用皮筏子试办从广元到重庆长达700多公里的运输。油矿局购买了羊皮筏2000个,编成每只近500个羊皮囊扎制成的皮筏5只,每只载重60吨,共装载300吨汽油。聘用筏子客20多人,由油矿局成立的“兰州皮筏运行队”专门负责运送汽油。1942年夏,装载了300吨的5只巨型羊皮筏子历经两个星期(木船需一个月)从广元浩浩荡荡到达重庆时,整个山城轰动了,当地官员和扶老携幼的群众如潮水般涌来参观兰州羊皮筏子。油矿局为此举行了盛大的“欢迎皮筏子航运大会”并摄制电影留念,有许多外国记者参观后要求带走羊皮筏子到国外展览,重庆各报也都用显著篇幅刊发了皮筏运输的新闻。由于各种报刊都以“羊皮筏子当军舰”为题进行了大肆渲染,兰州一带人从此就有了有名的“洋芋花开赛牡丹,羊皮筏子当军舰”的俗谚,流传至今。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