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请书大全 > 【发展数学思维,完善认知体系】 一年级思维训练100题
 

【发展数学思维,完善认知体系】 一年级思维训练100题

发布时间:2019-07-21 03:48:11 影响了: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5-0181-02  2011年版数学课标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建构数学模型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发展数学思维的机会,让学生能够主动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深化学生对数学新知的体验,积累数学思维活动经验,优化和发展数学思维,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获得提高。
  一、积累感性与理性经验,建构和丰富数学表象
  教师应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创设有利于学生思考、与实际生活相贴近的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从而有效地建构数学模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把所获得的感觉材料,经过思考、分析,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整理和改造,形成概念、判断、推理。”从2011年版数学课标看出,数学的建模实质上就是引导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结果,就是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经验建构和丰富数学表象,并能通过有机联结、组合和改造后,引发学生的想象,从而获得了理性的认识,抽象出数学概念并内化了数学概念,实现了数学模型的建构。
  例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认识几分之一”时,教师出示课件①: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班里的小明和小华,小明和小华每人分到几个苹果?(学生列式计算,教师再把学生探究结果板书:4÷2=2)
  课件②:把2个苹果平均分给班里的小明和小华,小明和小华每人分到几个苹果?(板书:2÷2=1)
  课件③:把1个苹果平均分给班里的小明和小华,小明和小华每人分到几个苹果?(学生在探究中认为每人可以分得半个,怎样表示分得的结果呢?教师板书:1÷2=?把学生导入分数的学习中。)
  教师继续演示,将一个苹果一刀切开,平均分成两份,分别给小明和小华一份,其他学生观察教师的演示,明确了每人分到的一份苹果就是这个苹果的二分之一,可以用1/2表示。接着,教师给学生分发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六边形等纸板若干份,让学生用色笔涂一涂或动手折出这些图形的1/2,说一说是怎么涂出或折出这些图形的1/2?又出示一系列带有阴影部分的图形让学生辨析,引导学生探讨:①图形中阴影部分能够用1/2表示吗?②这些图形为什么都能用1/2表示呢?③想象一下,同一张正方形纸的1/2一样吗?④想象一下,不同圆形的1/2怎样?有什么规律?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操作、讨论、探究后,加以归纳总结,继续借助1/2,类推1/3、1/4、1/5、1/8……最后抽象出概念:“把任意一个图形或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一份可以用几分之一表示;不同的图形,如果平均分成的份数相同,每一份都可以用同一个分数表示;同样的图形,如果平均分的份数不同,每一份表示的几分之一也不同。”在这一课例中,教师引导学生在已有的、形象操作经验中感知、思考、想象,获取了感性与理性经验,并通过观察、比较、辨析等途径,积累和丰富了数学表象,建构了数学模型。
  二、发展思维的灵活性,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发现、解决问题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采取多种形式学习策略,善于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思考,能够根据条件或问题的变更采取不同的思路,让学生多方位、多层面思考并建构数学模型,形成多种、独特的解题方法,发展了思维的灵活性。因此,教师应创设具体生动而富有开放性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经验,自主地寻找生活中的事例与解释,以丰富的数学思考和理性的数学思维,体验、感悟和解决数学问题,拓宽了数学思维空间,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例如,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时,教师先立足于教材,给每个学习小组分发圆形硬纸板,让学生在小组里合作采用等分方式,把圆形分成若干个小扇形,引导学生把小扇形拼成近似长方形后,通过寻找联系,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S=πr2,提出:“如果不采用这种拼成近似长方形的方法,大家还能想出其他什么办法来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吗?”学生在这种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中探究欲望被充分激起,纷纷动手操作,又剪又拼,讨论探究,思维十分活跃,且又能做到大胆求证,在成果汇报展示时,生1:“本组把这个圆纸板平均分成8份,再把它们拼成了一个近似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刚好是圆周长的1/2,它的高等于这个圆的半径,由此可以推导出S=1/2C×r=πr×r=πr2。”生2:“我组将圆纸板平均分成16等份后,拼成一个近似的三角形,三角形的底恰好是这个圆周长的
  4/16,三角形的高是这个圆半径的4倍,由此可以推导出S=4/16C×4r÷2=C×r÷2=2πr×r÷2=πr2。”生3:“我们组将圆纸板分割后转化成一个近似梯形,梯形的上底正好是这个圆周长的3/16,下底是这个圆周长的5/16,高是这个圆半径的2倍,由此可以推导出S=(3/16C+
  5/16C)×2r÷2=1/2C×2r÷2=πr×2r÷2=πr2。”学生在开放式的学习情境中自主参与探究,寻找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克服了思维的单一性,使不同的学生表现出不同的思维过程,也让不同思维特点的学生获得不同层次的发展,同时,在这种开放性的学习活动中,学生通过自己的眼、手去认识世界,用脑去思考与探究,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对数学知识积极地情感体验,提升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促使学生成为发现者、创造者和使用者。
  三、重视培养反思能力,完善学生认知结构
  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获得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因而,为了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帮助学生牢固地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鼓励学生在获得知识后归纳、总结和审视探究过程,梳理新旧知识的联系,掌握和积累学习方法和策略,完善学生自身的认知结构。
  例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教师通过情境创设导入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数方格、比较、讨论、归纳、操作和推导,经历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探究过程。接着,教师让学生反思是怎样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学生认为是通过剪拼割补,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后,再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教师则提出:“大家怎么会想到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呢?”学生:“由于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长方形面积计算,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就比较容易推导出它的面积计算公式。”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以后我们遇到类似今天学到不能直接解决的新问题时,就要想办法把新问题转化成熟悉的问题再加以解决。”学生通过反思学习过程,巩固了解决问题的转化策略,为进一步学习数学新知,解决数学问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又如,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比例的运用”时,教师运用课件出示:平和罐头厂7月份计划生产荔枝罐头5000箱,按生产箱数的比2:3分配给甲、乙两个车间,甲、乙两个车间分别要生产荔枝罐头多少箱?学生认真审题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道题目的数量关系,学生根据所学比例知识采用了按比例分配解答:先求出总份数即2+3=5,再求出甲、乙两个车间生产比例,即甲2/5乙3/5,最后求出甲、乙两个车间各要生产的箱数,即甲车间为5000×2/5=2000(箱),乙车间为5000×3/5=3000(箱)。教师并没有满足于此,鼓励学生思维多样化,进行个性化地解决问题,提出:“是否还有其他解法?”学生经过一番探究后,有些学生运用方程解,即设每份为x箱,2x+3x=5000,5x=5000,x=1000(箱),2x=2000(箱),3x=3000(箱);有些学生采用分数解,即把甲车间生产的箱数看作单位“1”,由此得出5000÷(1+3/2)=2000(箱),乙车间生产的箱数就是5000-2000=3000(箱)……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对比他人的解法,与自己的解法进行比较、反思和评价,经过辨析和比较,了解不同解法的特点和优势,培养了学生的优化意识,发展了学生个性化思维,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