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怀念他们朴实的味道等]美文朴实的味道
 

[怀念他们朴实的味道等]美文朴实的味道

发布时间:2018-12-26 04:32:40 影响了:

  傅彪去世了,我们永远怀念他。不知道再看冯小刚的贺岁片,少了一个肥胖的背影,是否还适应?   高秀敏去世了,我们永远惦记她。不知道今年的春节联欢晚会,没了一个憨厚的大嗓门,是否会倍感空落?
  尽管“人民艺术家”这个称谓有些政治意味,但是用来称呼某些人却是那样的贴切。现在,这个称谓早就“转译”成了“偶像”之类的半时髦词汇,用来称呼某些人也是非常的合适。必须承认,这两个称谓没有好坏之分,但也必须承认,这两个称谓有高下之别。
  在我看来,谨小慎微的傅彪、大大咧咧的高秀敏是人民艺术家。尽管曾经无缘同他们面对面,但是他们留下的银幕、荧屏形象,他们在公众场合的言行举止,让我感知到他们的平实与质朴。他们所饰演的人物都与我们这些普通老百姓那么的亲近,似乎就是我们邻家的大哥、大姐。我一直很反感有人说某个偶像级明星就像身边的一个邻家女孩,我觉得这完全是扯大旗做虎皮,虚张声势,是不厚道的表现,因为我们邻家的女孩没有那么媚,没有那么会摆POSE,也没有那么动不动就跟这个男人离、跟那个男人好。这些偶像级明星与我们不亲近,吃的不是南瓜玉米绿豆汤,呼吸的也不是一样的氧气氮气。
  来自人民,记住人民,必将被人民所接纳,这是很朴素的道理。有的人懂,有的人就是脑筋不转弯、横竖不懂。按照现在的一些标准,像傅彪、高秀敏这样的演艺人士,确实没有什么明星的光晕。当初他们登台的时候,如果有谁形容说舞台顿时星光闪耀、光芒四射、异彩纷呈、晕倒众生,不仅不厚道,而且还无聊十分,因为他们身上散发出来的天然的市井气、农民气真实得令人窒息。
  朴实、质朴、淳朴、憨厚……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这些带有市井、农民气息的词汇似乎变得遥不可及,遗失在故乡温暖港湾的旮旯里,阳光也普照不上。现在我们丢失了很多美好的东西,其中就包括“村姑”这个词,需要送进历史的词典里。淳朴可人的“村姑”不复存在了,都在现代化的滚滚洪流中与时尚、与时髦接轨,尽管有的还“画虎不成反类犬”。这样好还是不好,我不知道,很迷惘。
  曾经现实生活中的傅彪、高秀敏是怎样的情形,我不知道,但是他们给了我这样的美好感觉,重新拾起了―个迷失在烟雾迷蒙中的梦想。再说,既然在镜头前他们是那样的朴实、质朴、淳朴、憨厚,生活中应该也有十之五六吧。
  这个时候,我突然杞人忧天,为一些人担心起来。年纪轻轻,他们就走在风险的巅峰,接受疯狂的朝拜。假如某一天,一切不再,他们如何回忆过去,眺望未来?
  wd93@163.com
  
  电影的“赚吆喝”
  姜淑丽
  
  商场里的生意人都讲究“赚吆喝”,认为只有努力吆喝了,才能招揽来顾客,赚个瓢满钵溢。于是,各种各样的关于“吆喝”的招数在讲求商业利润的商场上总是五花八门地存在着。如今,人们大都把电影看作了买卖交易的一种,随之而来的有关“吆喝”的学问也就各有独家可显摆之处了。这不,有“吆喝”电影制作成本的,有“吆喝”参演明星绯闻的,有“吆喝”影片导演排名的,还有使出吃奶的劲儿愣学着国外的“吆喝”手段长自己精气神儿的……为了能把观众拉进影院,为了能赢得高票房、高收入,无论是制片商还是发行方,大家都绞尽了脑汁。
  瞧瞧刚过去的八月暑期档,从“大侠”徐克的浪漫主义武侠片《七剑》到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的献礼片《太行山上》,国产影片是真正大大地热闹了一番,连带着热闹非凡的还有专以报道娱乐消息过日子的各种样式的娱乐媒体。电视、报纸、网络大力展开宣传攻势,让茫茫人海中的你根本无法逃离这一浪高过一浪的“赚吆喝”!果然,用“明星+导演+制作+武打”为招牌大声吆喝的《七剑》是真的赚了,尽管影片恶评如潮,但据说在上映后的第12天,票房就已逼近七千万。继之而来的《太行山上》,虽然是一部承担着宣传任务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却从视听语言、叙事节奏、人物塑造等各个方面进行了现代性的革新,因此在上映后获得一致好评。但是,同样是以商业味十足的名号为招牌进行的“吆喝”,它的票房却很不理想。“斥资4000万元倾力打造”,“拍摄时动用了炸药100吨、部队官兵11万余人次、战车800余辆、直升机50余架次,聘用武师100多名”,“由30多位数字制作人员跟踪拍摄制作了23分钟的特技镜头”等用数字罗列的宣传,对早就习惯了视听刺激的观众来说已是无关痛痒,何况宣传中热炒的“港台明星梁家辉、刘德凯加盟”表现在影片中镜头却不足五分钟,心理期待值的不对位更表现出影片在宣传策略上的不够成熟。
  发行方也许是按照商业片的规律来评判观众吧,总认为观众习惯性地倾向于大投资、大场面、大制作,偏爱港台明星从脸庞到语言的时尚感,但却没有看清在特别的时代氛围中表现主流精神影片的特别之处。把主旋律影片作为中国电影的一个类型进行系统化研究,用艺术上的“不择手段”来达到观众的喜闻乐见,以质量上的用力为基础进行有召唤性的“吆喝”,摸索出区别于商业片的一种宣传策略,对于获得更高的上座率、唤起民族的自信心与凝聚力,是不是会更好呢?
  主流精神在一个文明进步的社会不可或缺,它曾掀起过中国电影发展的高潮。在商业性日益繁盛的今天,把握主流精神
  与商业虚张之间的“度”,是进行着“赚吆喝”的人们亟待思考的问题。
  woshiyikekucai@163.com
  
  中国能拍出《大长今》吗?
  喻秋霞
  
  近一两年,电视银幕上开始“韩流”滚滚,热气腾腾。《看了又看》《澡堂老板家的男人们》《明成皇后》和《人鱼小姐》陆续登陆央视,每部电视剧都较长,但是观众似乎长而不厌,收视行情看涨。这段时间又有一部韩剧带来不小的韩流旋风,几乎红遍东南亚,它就是韩国宫廷历史剧《大长今》。《大长今》的确是一部制作精湛的上乘之作,真正让我体会到了“看时欲罢不能,曲终意犹未尽”的感觉。看罢深思,一个问题在我脑海中冒出:中国能拍出《大长今》这样的作品吗?
  也许有人会说:这样的宫廷历史剧我们也有,比如《武则天》《康熙大帝》《雍正王朝》等等。的确,历史正剧向来是我国电视剧中的主打剧目,上述提到的三部也的确是电视剧中的经典作品。但是,正如有位网友所说:“若论选材之独到、立意之高远、描摹之生动、情节之感人、运筹之匠心、态度之认真、致力之细致、启迪作用之显著,堪望《大长今》项背者,实难寻觅!”
  国内宫廷历史剧的叙事重点多是王室生活和朝野政治斗争,而《大长今》却别辟蹊径,以一位平凡小女子的奋斗史为叙事线索,宫廷斗争只是一个陪衬背景,感动观众的是 长今身上坚韧乐观、不轻言放弃的执着精神。虽然可能存在国别和历史文化的差异,但人与人的情感是相通的,真善美的精神追求是不分国界的,这和我们为什么喜欢《阿甘正传》《美丽灵》这些电影的道理是一样的。所以,《大长今》摆脱了内地历史剧题材的窠臼,立意异常新颖。
  有人把《大长今》和香港宫廷剧《金叶玉孽》相提并论,我却认为《大长今》制作上更胜一筹。《大长今》不仅仅只是一部故事,它也是一部朝鲜传统文化的宣传片。此剧请来历史学家、文字学、饮食专家严密考证,确保剧中小到头饰,大到宫女制度都要还原当时的历史真实。各种各样的韩式食品、色彩鲜艳的服饰让我第一次领略到韩国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人情,备感新鲜。巧借一个女子的故事来弘扬民族的文化和历史,这就是导演的良苦用心,也是《大长今》成为一部文化艺术作品,而不仅仅只是一部虚构故事的独特所在。
  导演李秉勋曾说过这部电视剧主要是为青少年拍摄的,希望借此让年轻一代了解更多本国历史的知识。这种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让人敬佩。反观国内,我们现在缺乏的就是这样的导演和艺术创作气候。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源远流长,是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然而看看国内的影视剧,历史只不过被当作是赢取最大商业回报的捷径。选取一个古代背景,披上武侠或者闹剧的外衣略加包装,就可以盛装出场敛财。荧屏上各种古装剧、宫廷剧占据河山半壁,似呈一片繁荣景象,然而多半为粗制滥造或庸俗不堪,真正优秀的精品简直是凤毛麟角。
  szyqx@21cn.com
  
  威尼斯偏爱中国电影吗?
  崔斌箴
  
  与戛纳、柏林相比,威尼斯电影节无疑是中国电影的福地。十几年来,从侯孝贤、张艺谋、巩俐、姜文、夏雨、张元,龙的传人驯“狮”的手气一直不坏。今年,中国电影更是出尽风头,除了设立“中国电影秘史”专题展映10部中国老电影外,还选用中国影片《七剑》《如果・爱》作为开、闭幕影片。在欧洲三大电影节的历史记录上,华语电影无论是作为开幕影片还是闭幕影片,或是同一国家的影片统领开、闭幕式,都是破天荒头一次。
  有人说,中国电影之所以受宠威尼斯,是因为威尼斯电影节的主席马可・穆勒曾经在北大读过研究生,他是一个“中国迷”,对中国影片情有独钟。的确,马可・穆勒对中国电影有着明显的偏爱之情,他自己也承认是“中国电影的忠实影迷”。而且威尼斯电影节获奖的有些中国影片就是穆勒的监制,比如张元的《过年回家》。一个身为中国影迷的电影节主席,自然会对中国电影有所影响,但是一个人的力量能决定中国电影在如此重大的国际电影节上的命运吗?况且,马可・穆勒只是去年才当选电影节主席。看来,过去十几年中国电影的威尼斯获奖帐目不能糊涂地一笔记在穆勒老头身上。
  细细追究中国电影过去之所以能得到威尼斯电影节的青睐,主要在于威尼斯一直坚持自己的独特理念。作为世界上起源最早的A级电影节,威尼斯电影节的座右铭是“独立自主的原则和冒险精神”,强调“电影为严肃的艺术服务”,“更崇尚人文与艺术”,这与中国电影人永不动摇的重人文、艺术的理念不谋而合。从曾经闪耀威尼斯的中国电影也很能看出这点,张艺谋的《秋菊打官司》《一个都不能少》,蔡明亮的《爱情万岁》,张元的《过年回家》,无不是小制作、重人文的代表。中国电影那种比好莱坞电影更人性的特点正中威尼斯电影节的下怀,也才制造了一个个辉煌。
  当然,电影作品也离不开造就它的国家土壤。近20年来,老外们突然发现东方神秘大国迅速崛起了,电影给他们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的窗口。因此,与其说中国电影走俏欧洲,不如说整个中国让欧洲着迷。
  中国人曾在威尼斯风光无限,堪称“秋天里的童话”。不过,自从去年开始出现意外,华语电影在威尼斯首遭失利,事情远不是“骏马的一次意外拉稀”那么简单。我们发现威尼斯电影人不再玩艺术穷快乐,而是把奥斯卡、戛纳、威尼斯搅和在一起,开始向钱向商业片看齐了。所以,今年我们在为中国电影得到空前礼遇而欣喜的同时,更要看到潜藏在我们电影中的弱项,切不可被所谓“占领”的假象所迷惑。
  看来,中国电影不要过于迷信别人的偏爱与虚荣,别被别人牵着鼻子拍片。踏踏实实练自己内功,别人有变化我有对策,否则失去的不仅是一个奖项而是一种电影搏弈资格。
  binzhen2005@yahoo.com.cn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