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清代太平关银锭考释】 江汉关银锭
 

【清代太平关银锭考释】 江汉关银锭

发布时间:2018-12-27 04:18:12 影响了:

  [摘要]太平关银锭,以前没有见过文字介绍,资料上面所能见到的只有《中国历代货币大系》中刊登的一品图片,并将其列入江西省部分。太平关银锭在中国银锭的发展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因其属地和背景复杂而实物又非常罕见,所以一直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本文结合实物和太平关的历史沿革,分析考证太平关银锭的归属。
  [关键词]太平关;银锭;税银
  [中图分类号]K87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24-0019-03
  
  一、关于太平关地名
  
  太平关,因为名称吉祥通俗,历史上以此为名的地方很多,影响较大者有五处:
  (一)江西太平关
  因为《中国历代货币大系》将太平关银锭列入江西省部分,所以,首先分析江西省太平关。江西地名为太平关的地方有太平关乡。太平关乡曾名太平乡,1982年地名普查时,因省内有重名而更名,位于江西九江市彭泽县西南部。
  (二)贵州遵义太平关
  最为大家所熟知的太平关的应该是贵州省遵义县的娄山关。娄山关,又名娄关、太平关,是大娄山脉的主峰。得名于毛泽东的诗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忆秦娥・娄山关》)。其中雄关指的就是娄山关,即太平关。此关在遵义市北桐梓交界处,是由川入滇的重要关口。海拔1440米,古称天险,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三)山西、贵州思南太平关
  据《中国古代地名大词典》记载:“太平关,在山西汾城县,有关,后魏置县于此。在贵州思南县东三里,明正德万历间相继修治。”据《太平县志》记载:“太平古城,一在县北二十五里,今为古城镇,其北即太平关也,一在县东北三十里,即移于关东都,今改为北古镇。”
  贵州的太平关在思南县。思南县有四关,即太平关、得胜关、大岩关(永胜关)、小岩关(武胜关)。
  以上所提到的四处太平关,或者地域很小,仅是县城边缘的一个小隘口;或者没有商贾聚集,而作为一个军事关隘存在,都没有铸行银锭的能力和机构,所以,太平关银锭在以上几个地方铸造的可能性不大。
   (四)广东太平关
  通过对太平关银锭实物和广东太平关沿革制度的详细分析,我们认为,广东省韶州府太平关具有铸造银锭可能性,而且可以确认太平关银锭毅是在这里铸造的。
  
  二、太平关银锭实物
  
  太平关银锭现存两枚。一枚为上海市人民银行收藏,①(图1)铭文为“太平关;咸丰三年;保允店号记”,重380.1克,其他尺寸不详。另一枚为本文所刊。(图2)正面文字为“太平关;道光十年;大顺号记”,重346克,长5.95厘米,中部宽4.15厘米。这两枚银锭形制完全一样,都是“太平关”、“年号年分”、“银号”,共三排戳记,呈“门”字形排列,锭面长方形,两边有翅翘起,背后四角有四个垫打痕迹。这种造型的清代中期银锭在其他省份未曾出现过,其造型介于江西九江十两方锭和广东十两方锭之间。
  江西十两方锭有两种形制:一种为普通砝码型,主要是赣关银锭,形制和广东砝码锭基本一样,戳记只有一个方戳,上面通常为“赣关某某”,后面两字为银炉或者工匠名;另一种为带翅方锭,代表性的是九江十两方锭。(图3)正面造型类似江西五十两方锭,通常有一到两个戳记,“年号年分”和“九江某某”,九江后面也是银炉或者工匠名。江西九江方锭虽然和太平关方锭有相似的地方,但是戳记排列和戳记内容形式等都完全不同,铸造形制也略有区别。每个省份在一定时间段内,银锭的戳记排列以及戳记文字风格都是比较固定的,而且江西当时也没有具备铸造银锭能力的太平关,因此可以排除太平关银锭在江西铸造的可能性。
  广东十两方锭的形制比较统一。大部分是普通砝码银锭形制,有三排戳记,内容多是“地名”、“年号”、“月份、工匠(或银号)”,呈“门”字状排列。例如“粤海关,道光三十年,五月□日”。②(图4)太平关银锭戳记的和广东方锭的排列形式基本一样,有区别的地方是广东十两方锭大多带有具体月份,而太平关银锭仅仅记年而没有具体月份。这可能和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税银上解具体制度不同有关。不过也有个别方锭没有带月份,例如,“仁化,乾隆五十八年,刘信义记”③、“潮运同,嘉庆二年,广升号记”④等几枚早期方锭,咸丰以后就不见这样的戳记形式了。
  通过戳记风格的对比和上文对地名的分析,可以确定太平关银锭是广东省铸造。将之与几枚早期不带具体月份的广东方锭的文字风格和排列方式进行详细比对,可以进一步确认这枚太平关银锭是比较典型的广东早期官锭。
  太平关靠近江西,翻过大庾岭就是江西赣关所在了,所以,在铸造形制上可能受到江西铸银习惯的影响,带有翘起的翅,从而产生广东方锭的特殊品种。广东太平关是在什么情况下铸行银锭的,为何存世如此稀少呢?这就需要进一步分析太平关的相关信息。
  
  三、 太平关概况
  
  太平关源于明代天顺四年(1460) 都御史叶盛在南雄设立的盐关,起初设置盐关目的只是解决两广军费所需,但盐关设立以后,使广东食盐打开了通往江西之路,来往于大庾岭商路上的客商与日俱增,由盐关发展而来的太平桥关带来的税收与机遇,也带动了当地经济快速发展。
  明正德二年 (1507),在南雄府城外设太平桥厂,开始对南北往来货物征税。
  清康熙八年(1669),将南雄的太平桥厂移至韶州府城,改名太平关,隶户部,设太平桥(东关)、遇仙桥(西关)、��厂三个分关。
  乾隆年间的“独口通商”政策,规定江、浙、闽、皖所产丝、绸、茶叶等商品必须走陆路经由大庾岭商道赴广州出口,特殊的历史条件使这条商道在百余年间成为南北贸易的重要干线。乾隆十三年(1748),订颁《广东太平关收税则例》,后续有补充。
  嘉庆四年(1799),太平关年额为:正额银4.68万两、铜斤水脚银5900两、盈余银7.55万两、木税盈余银6000两,共银13.48万两。
  道光年间,户部制定的《太平、遇仙、��三关税则》将货品分为衣物、食物、用物、杂货四大类,每类又按行船方向分上水、下水,各定征额(木税除外),按货物的轻重、多少,从量计征。原来随正税征收的赣税、部饷、料银、细料四项附加,均并入正税征解,另有附征杂项:每货100斤,抽膳夫银一厘;每船一只,上水抽银八分、下水抽银两分。道光二十六年(1846),正、杂税项有16项,年征银21.39两。
  鸦片战争后,由于上海、汉口、九江等处成为对外通商口岸,越大庾岭经北江至广州出口的大宗货物愈来愈少,加上官员侵吞太多,至同治二年(1863),太平关税只能征得定额的“十之二三”。同治五年(1866),广东巡抚整顿关务,增设太平北关,将大部杂款归公,按照部则,每收正税银100两,随征耗银10两,补纹水银11两、羡余银19两,另照历来章程,对船只征挂号银。一年期满,共征起银19.98万两。后因北江货运继续衰退,税收再度下降,从同治九年起,广东巡抚指令省厘务总局每年从厘金项下拨银1万两归太平关税并计。宣统元年(1909),调整太平关税年额为银12.5万两。是年,实收银12.3万两。
  太平关在民国初年已不是“户关”,被视为府县商税一样的税关,其下辖韶州城的三关。��厂分出为独立税厂。民国四年(1915),因税则施行年久,货物时价不同,税负轻重不一,关监督重修税则。新的《太平关税则》统一四关征税规定,货物从轻估价,税率原则不超过2%,原附加及杂费,除保留谷船挂号费,其余一概取消。应税货物分为织物、药材、食品、器具、竹木、油腊、茶麻、石炭、纸笔墨、珠宝玉器五金、皮革、动物、烟酒、杂货,共14类,属大宗货物400种,零星货物200种。太平关税在民国十年(1981)以前由关监督督征,以后有时商办,有时官办。民国十四年(1925),曾由驻军踞收。民国十七年(1928)起,一直批商承办,年额大洋26~30万元。民国十五年至二十一年(1926~1932),共征收大洋134万元。
  由上可见,太平关在明朝建立,乾隆以后基本维持在年征收正税13万余两,这个数字并不准确,因为后期还有各类杂税,另外还有江海关代征的丝税等,不过大致数量级不会变化,平均下来每月就是万两左右,这个数量并不大,上海在清末时期一个银炉一天铸宝大约为2500两有余,⑤可估算出太平关一年的税银如果全部熔铸成锭需要一个银炉40多天时间。所以,太平关没有设立自己的官银号,而是委托银炉代铸,一个银炉完全有能力承担太平关所有的铸银业务。
  
  四、太平关银锭稀少的原因
  
  (一)铸造量少
  前面已经涉及太平关征收税银的总额数,可以通过太平关关税和粤海关关税总额的对比来认识太平关征收税银的多少。粤海关银锭所知的存世数量是比较稀少的,台湾戴学文先生在其《方�考》内所统计到目前资料和市场所见的一共有29枚,这个数字和民间实际存世数量不会有太大倍数的差异。虽然太平关银锭和粤海关银锭铸造时期有先后之分,但是从大体比例粗略分析一下,太平关税银总额数小是其银锭存世罕见的主要原因。
  (二)早期铸造
  同治五年十月奏改关务,“……没收正税银一百两,随征耗银十两、补纹水银十一两、羡余银十九两。四款俱洋银上兑……”。⑥这里的洋银所指的就是外国机制银币,道光时期外国银币已经在东南沿海地区很流行了。道光十三年(1833),黄爵滋在奏稿中说:“盖自洋银流入中国,市民喜用其计枚核值,便于运用,又价与纹银争昂,而成色可以稍低,遂有奸民射利,摹造洋板,消化纹银,仿铸洋银。” ⑦由此可以印证同治五年(1867)以前太平关关税上解使用外国机制银币已经是具备充足条件了。所以,理论上太平关至迟在同治五年应该就不再铸行银锭了。
  (三)回炉重铸量大
  银锭本身在流通过程中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因为成色和用途的改变,有时是需要回炉改铸。东南沿海在光绪后期就开始大量铸造银币,这些银币的主要原料之一就是银锭。之后又经历了民国时期的废两改元,法律禁止民间私藏金银,民间大量的银锭被集中改铸成银币。建国后颁布了《金银管理条例》,民间传世的银锭基本回炉损耗殆尽,存留下的仅是凤毛麟角了。⑧民间银锭的总量很小,尤其是同治以前的早期官银,当时的银锭是由国家比较严格的管理支配的,除过个别偶然流出,绝大多数已经在流通和改铸的过程中改铸殆尽。
  
  四、 结语
  
  太平关是清代前期广东两大税关之一,粤海关为沿海税关,太平关为内河税关。乾隆年间的“独口通商”政策,规定江浙闽皖所产丝、绸、茶叶等商品必须走陆路经由大庾岭商道赴广州出口,特殊的历史条件使这条商道在百余年间成为南北贸易的重要干线。⑨但是近代很少有关于太平关的研究或者专门著述,涉及太平关的相关资料也比较缺乏。
  太平关银锭因为实物太少被银锭收藏者们所忽视,以至于仅有的一枚馆藏品也被误归到江西省部分,并且由于平面图片的限制,没有同类实物来参照,更无法认识其真实属性。两枚太平关银锭是非常珍贵的太平关实物遗存,对于研究太平关历史和广东货币史具有重要意义。
  
  [注释]
  ①《中国历代货币大系》,第193页、第637页。
  ②山东商振华收藏并供图。
  ③④戴学文:《方�考》,第86页、第88页。
  ⑤潘连贵:《上海货币史》,第36页。
  ⑥《广东财政说明书》,第185页。
  ⑦《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第一辑下册,第43页。
  ⑧张惠信:《中国银锭》,第342页。
  ⑨许檀:《清代中叶广东的太平关及其商品流通》。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