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南京大专院校排名_关于开设机电应用技术专业的几点看法
 

南京大专院校排名_关于开设机电应用技术专业的几点看法

发布时间:2019-01-13 16:01:13 影响了:

  摘 要:本文阐述了机械工业的现状与高职院校机械专业的发展情况,指出了“机电一体化”专业在教育教学中的侧重点,并指出了高职院校开设该专业的一些不足之处。   关键词:高职院校 机械工业 “机电一体化”
  
  一、机械工业的现状与高职院校机械专业的发展情况
  
  机械工业是国民经济的装备产业,是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载体,是国防建设的基础工业,也是为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提供消费类机电产品的行业。没有强大的装备制造业,就不可能实现国民经济的工业化、现代化和信息化。因而,我国在“十五计划”就提出:要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依托重点技术改造和重大工程项目,提高设计和制造水平,推进机电一体化,为各行业提供先进和成套的技术装备。
  高职院校的机械工程系大都已开设机械制造技术、数控技术应用、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等专业,近几年来发展良好,尤其是毕业生的就业分配上。近些年来,国家更是把机械制造业作为发展的重点,并把沈阳定为全国装备制造业的中心,这样就更加加大了对机械专业各类人才的需求。在这样一个新形势下,很多高职院校增设了机电应用技术专业来满足对该类人才的需求。
  
  二、“机电一体化”的概念和该技术的作用
  
  当今科技的发展更加注重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机电一体化技术就是利用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与机械技术相结合使机械实现柔性化和智能化的一种复合性技术。机械技术可以承受较大载荷,但不易实现微小和复杂运动的控制;而电子技术则相反,不能承受较大载荷,却容易实现微小运动和复杂运动的控制。两者取长补短,有机结合,可发挥巨大作用。
  从本质上来阐述机电一体化的概念,那就是将电子技术引入机械控制中,即利用传感器检测机械运动,将检测信息输入计算机,计算得到能够实现预期运动的控制信号,由此来控制执行装置。因而,一件真正意义上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应具备两个明显特征:一是产品中要有运动机械;二是采用了电子技术,使运动机械实现柔性化和智能化。
  机电一体化已从原来以机械为主的领域拓展到目前的汽车、电子、仪表、化工、通讯地、冶金等多个领域,是渗透到所有机械产品中的普遍技术,几乎不受行业的限制。机电一体化技术又是按照用户个人的特殊需求来制造、提供产品。因此,在这个个性化的时代,大量的新兴电子产业和传统机电产业对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的需求明显
  上升。
  
  三、机电一体化专业在教育教学中的侧重点
  
  机电一体化人才是应用技术型人才。学生在入校时无任何专业基础,对他们的培养应从职业岗位及相应的技术领域的要求出发,按照这类人员应具备的理论基础知识、岗位实践技术、专项技能和全面素质来制定,同时注重人文科学与技术科学相结合。
  本专业在机械系开设,因而该专业学生的课程设置应以机为主、电为辅,同时加强计算机知识的教学,掌握必须的应用软件的使用,例如CAXA、Pro/E等,更要加入单片机与接口技术、伺服系统与机床电气控制、数控机床及编程、数控机床故障分析与维修等。
  
  四、高职院校开设该专业的一些不足之处
  
  1.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
  高职院校现有的“双师型”教师比例略低。对“双师型”教师的理解,以往认为“双证”(教师资格证、行业技能等级证)就是“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是“教师+工程师”。然而,“双师型”教师并不是教师与技师或工程师的简单叠加,而是两者在知识、能力和态度等方面的有机融合。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一要对现有教师进行职业培训;二要从生产、科研第一线引进高素质的专业人员;三要制定利于教师向“双师”方向发展的政策措施。
  1)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科研单位进行专业实践。通过专业实践,教师可以了解自己所从事专业目前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在教学中及时补充反映生产现场的新技术、新工艺;教师也可带着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向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请教,在他们的帮助下提高推广和应用新技术开发的能力。
  2)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专业教师应积极承担实践教学任务,在指导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实训教学中,尽量结合实际,真题真做。建设专业教室(实训中心)、教学工厂可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技术开发能力。例如建设微型足球机器人实训室和综合性数控实验室,可以从基本上满足一些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师的需要。
  3)实施“产学研”结合跟踪高新技术。高职院校的产学研结合主要是侧重将教学、生产与新科学、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和应用紧密结合上。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中最适合开展产学研结合的教育,通过产学研结合可以提高教师科技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
  2. 教学实验、实训条件还需不断完善。
  针对该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设置的要求来看,本专业对实验和实训课程的要求较为全面。包括计算机实训室、机械基础实验室、电气控制实验室和机电控制实训室四大部分。对于前三部分,可以利用高职院校原有的实验实训设备,但是,一些设备已老化和落后,需要加快更新与改进,从而适应社会高科技发展的速度,培养学生实际的动手能力,提高毕业生就业的竞争力;对于第四部分,可以利用教科研研究的契机,申报微型足球机器人项目,初步建立一个能将机械、计算机与电气控制等多学科进行交叉综合的实训设施,但是,该项目还未结题,完善的实训设备还未建立,而且,仅此一个实训环节是不够的,必须加紧完善。
  3. 综合化系列课程要强调针对性和应用性。
  该专业要以培养思想道德素质高、理论基础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就业面宽、适应性强的毕业生为宗旨。注重培养现代社会生产、技术、管理迫切需求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注重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具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掌握专业前沿技术并能应用推广的能力,具有工程语言图文表达能力,具有微机应用基本能力等综合能力。这些能力的形成不仅需要优秀的教师队伍和良好的实践条件,而且也需要一个更加优化的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打破机械系的课程以机械为主干的思想,全面实现“机、电、计算机”三大块内容三足鼎立的新构架,突出电气控制、计算机应用等的地位。同时,更需要将三者进行有机地结合,完成对该专业学生的培养目的。
  具体教学时,可以将“机、电、计算机”三部分的教学划分成三个基本模块,每一模块中只包含该部分最主干、应用性最强的课程。完成模块教学后,将三者进行交叉结合,强调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与衔接,突出该专业综合性的教学,突出工程实际中应用性的教学。以教师讲述为主的主动教学与学生实际操作的现场教学应结合起来,整个课程设置不讲求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强调针对性和应用性。
  4. 适应机电专业学生实际素质的机电专业教材有待进一步完善。
  该专业在机械系的办学刚刚起步,已有的实训、实验设备与教材的结合还不够紧密。应针对实际情况编写既适应高职院校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又能紧密联系实验实训设备,同时也要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
  教材是教学之本,是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的关键。但教材的编写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断地完善与提高。这个提高的过程也是机电一体化专业不断提高的过程。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