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新时期意识形态多元化背景下大学生信仰教育探讨] 2018意识形态工作总结
 

[新时期意识形态多元化背景下大学生信仰教育探讨] 2018意识形态工作总结

发布时间:2019-01-17 03:45:41 影响了:

  信仰在不同的条件下与人的精神生活以及政治、经济等物质生活联系在一起,对社会心理和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如今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给身处社会转型期大学生的信仰带来了极大冲击。大学生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生力军,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高等院校当前思想政治建设一项极其重要而迫切的任务。
  大学生 高等院校 信仰教育 市场经济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信仰教育处于理想信念教育的最高层次,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体系中终极的和最具整合力的部分。高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点就是要进行共产主义理想和信仰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信仰问题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核心问题,也是制约人生观成熟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坚定而科学的信仰能点燃人生的激情,激发人们的才智,激励人们奋发向上。古往今来,凡是为人类进步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人,无不具有坚定、科学的信仰。随着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水平的逐步提高、知识经验的逐步积累以及辨证思维的发展为确立科学信仰、奠定了基础,但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仍在逐步形成和巩固过程中。因此,新时期意识形态多元化背景下,如何进行大学生信仰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新时期意识形态多元化背景下应该如何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仰教育,使理想信仰教育真正卓有成效,就必须以科学的态度进行信仰的宣传教育。
  二、大学生信仰教育的意义
  大学生承担着学习专业知识、传播科学理念、传承先进文化、塑造高尚精神的历史重任,是当代青年中拥有高层次专业知识的群体。要依据大学生的发展特点,遵循教育规律,将信仰教育贯穿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多层次、全方位的进行跟踪教育。
  信仰在不同的条件下与人的精神生活以及政治、经济等物质生活联系在一起,对社会心理和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如今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给身处其中的大学生的信仰带来了很大冲击。大学生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生力军,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高等院校当前思想政治建设一项极其重要而迫切的任务。
  三、多元意识形态背景下开展大学生的信仰教育的必要性
  大学生的信仰教育主要是指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目的在于使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其主要内容是“四信”:即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一个国家、民族、阶级、政党只有赢得大学生,才能赢得未来。一个社会的信仰只有被广大大学生所接受,才能真正发挥其社会影响。大学生信仰直接关系到大学生能否健康成长,决定和影响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进而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更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兴旺发达和未来。
  高校在培育高素质的人才、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也要坚持对青年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因此,深入研究如何加强大学生信仰教育,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积极探索大学生信仰教育的新模式和新方法已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课题。
  四、大学生信仰教育的途径
  1.理论联系实际,坚持思想引领开展青年马克思主义教育,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解决信仰问题。信仰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形成的,是知识、环境、教育陶冶的结果,只有通过个体与社会相互作用才能逐渐形成,社会实践活动是信仰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教育引导活动中,让信仰教育以受教育者为中心,我们精心设计、组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以实践为检验教育效果的标准,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邀请企业行业劳模、先进工作者为大学生做报告、开座谈会,介绍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的不平凡业绩,这些都对大学生树立崇高信仰起到了良好的引导和示范作用。
  2.提倡个性化教育引导。新一代的大学生有着自身的思维方式、个性特点,教育方式上要从灌输向渗透转变,教育向养成转变,把党的高深理论转变成具有强烈感召力和质朴的现实感染力的成果,能够让大学生对党的理论产生认同感和真切感。
  3.弘扬民族精神,推崇主流价值观,传承优秀民族文化、传统文化。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历史长期发展当中,所孕育而成的精神样态。民族精神作为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总是与该民族在一定历史时期的历史任务相联系,不同时代的民族精神都是对上一时代的民族精神的某种继承。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上指出“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丰富着这个民族精神。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和未来,应使之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共同谱写民族精神新篇章。
  4.鼓励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体验人生价值,增强社会责任感。组织学生参加社区献爱心、寒暑期社会实践和“三下乡”活动等,通过他人和社会的评价,使大学生产生一种特殊的心理体验,让他们感到愉悦、充实、高尚,从而激发崇高的信仰和坚定的信念。同时把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结合起来,特别是对那些在集体中有一定影响的学生,更要深入细致地做好个别教育工作,发挥其正面影响力。
  5.加强德育教师队伍建设。专门为班级安排政治素质高、业务水平好的教师,深入到学生中,用他们高尚而富有的人格魅力加以言传身教。另外,信仰教育的有效载体是阵地,包括学校业余党校、图书馆、社会实践基地等。利用好这些阵地,有计划、有针对性开展一系列的理想信仰教育活动,如组织报告会、座谈会、写读书心得、影评、志愿者服务等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启发,理想信念、信仰得到升华。
  五、与时俱进开展大学生的信仰教育
  新时期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不仅需要丰富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更需创新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在方式上要注重理性和感性的结合,既晓之以理又动之以情,在方法上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1.教育内容要发展。在开展思想教育活动过程中,不能忽略大学生的思想现实和个体生存发展寻求。因此在教育内容上,我们要着力解答青年学生关注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分析课内教学过程中和课外学生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新情况,不断提出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解决办法和思路,来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同时紧密结合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新实践,联系国际形势发展变化的实际,在深刻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党内存在的某些消极**现象,在深刻认识共产党执政规律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出现的经济多样化,在深刻认识社会变革时期的特点规律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2.教育途径多样化。首先,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的主阵地。注重发挥两课在政治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突出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特别是广泛开展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教育,通过在更大范围内、让更多的青年学生,深入地了解马克思主义、懂得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切实改进大学生理论武装的工作方式,教育学生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自己,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引领自己,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激励自己,用社会主义荣辱观规范自己,不断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做到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同命运、与人民齐奋斗。其次,充分利用第二阵地的作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往往是在潜移默化中起作用的,当前,文化市场不断扩大,文化影响力渗透力日益增强,高校必须切实强化阵地意识,不断拓宽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渠道,让从上到下的一切思想文化领域,都成为我们宣扬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的重要阵地。组织学生外出参观革命基地、参观改革开放成就展等最佳党日活动为学生答疑解惑等活动形式,通过这些课外实践,让大学生在文化的熏陶和艺术的享受中不知不觉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真理,使学生了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和使命感。再次,教育模式要不断创新。教育教学实践中,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明确本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拓展目标,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模式,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进培养方案、进授课计划、进课堂。第四,教育手段要随时出新。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信仰教育除了传统的灌输方式之外,还应注意利用高科技手段,采取分层次的、切实可行的教育手段和方式。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除了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纸这些媒体以及幻灯、影视、展览等手段外,更要充分运用互联网,改革思想政治工作的时空观、拓展思想教育的领域。此外,我院大学生党员的“班级培养模式”,通过定期开展班级活动,进行党的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参加校园内外的青年志愿者活动,接受系级和院级的党校培训,参加“党建长廊”的学习,一系列的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加深了对党的认识,坚定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加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无神论和科学精神的教育。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的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和社会思想观念正在经历深刻的变化。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意识形态多元化背景下,广大青年思想活动的自主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为了不断提高团学干部和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政策理论水平、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响应共青团中央的号召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青年,使他们进一步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高馨,李洪涛.大学生理想信念及入党动机调查报告[J].中国校外教育, 2009,(9):31-32.
  [2]姜良杰,姜鹏飞.全球化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36):159-160.
  [3]袁�,邱影悦.全球化语境下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0,(6):118-121.
  [4]鄢姿.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教育的实效性探索[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11):126-127.
  [5]冀怀栋.关于大学生入党动机问题的调查及其对策[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J].2006,(3):28-30.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