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特种经济动物饲养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课程教学模式
 

【特种经济动物饲养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课程教学模式

发布时间:2019-01-18 03:47:14 影响了:

   [摘要] 本文针对《特种经济动物饲养学》课程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就如何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建立教学、科研和实践的良性互动关系等进行探讨与实践,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提高专业课的教学效果和质量。
  [关键词] 特种经济动物饲养学 教学模式 教学改革 教学方法
  
  《特种经济动物饲养学》课程传统教学中存在教学模式单一的问题,加之近来在拓宽专业口径的发展趋势下,专业课时压缩,原有的教学方式已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大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为此,本文就《特种经济动物饲养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进行探讨,在教学过程中改传统以书本为主的教学方式为面向实践、面向社会、贴近生产的教学方式,把教学、科研、生产有机地结合起来,夯实专业基础和专业技能,加强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目的是加快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提高专业课的教学效果和质量。
  一、《特种经济动物饲养学》课程简介
  《特种经济动物饲养学》是畜牧、动物营养和宠物饲养方向的专业课程,也是全校公共选修课程,是一门理论性与实用性兼容、特别重视实用性、多学科相互渗透和彼此结合的一门应用学科。教学内容包括肉用动物、药用动物、毛皮动物、特禽、观赏动物、伴侣动物等,全面掌握中国特种经济动物养殖的方针、政策、养殖现状及存在问题、饲养管理先进技术、发展前景及对策;熟练掌握所授的特种经济动物所涉及的生物学特性、繁殖、育种、营养饲料、饲养管理、疾病防治及产品初加工等理论知识、原理和实践技能;了解特种经济动物养殖的经济价值及社会效益。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十分注重其前期性、科学性、实用性及先进性,使学生了解本学科的最新研究动态、掌握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以及新的养殖实用技术,开阔学生的视野,加大知识的探度和广度,以培养更多合格的、综合素质高的专业型人才。为此,在特种经济动物饲养学的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运用前期课程的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利用本课程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改革模式的基本内容
  1.改革教学内容,注重前期性、实用性与先进性
  为了适应 21 世纪高等学校教学发展的目标与要求,对特种经济动物饲养学课程内容进行几方面的调整:结合南方特种经济动物养殖业特点,精选代表动物重点讲解,如肉用动物中选肉兔,药用动物中选梅花鹿和蛇,毛皮动物中选狐和水貂,特禽中选肉鸽和山鸡,观赏动物中选金鱼,伴侣动物中选宠物犬;编制了新的课程教学大纲、《特种经济动物饲养学教案》和相应的讲义,注重新知识的引进,引进国内外新教材,探索国内外新进展与内容的有机结合;利用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对课程内容进行最优质的整合,使之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改革后的教学内容既系统地介绍了各代表特种经济动物的经济价值、生物学特性、营养、饲养管理、繁殖、疾病防治等基本内容,也将新的研究成果和新的方法与技术如犬瘟热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饲料配制软件、集约化现代养殖模式、单克隆抗体、基因工程疫苗等及时地补充进去,使学生能及时了解本学科的发展趋势与动态。
  2.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思维始于惊奇和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把各种生产实践与科研中的情况讲授出来,激活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钻研。
  (1)启发式教学
  在理论教学中,我们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起组织、指导、帮助和促进的作用,利用实践、提问式启发、讨论式、对比式启发等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本课程的知识体系,深刻理解课程的内容,掌握学科规律,把握课程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积极发现学生的智慧火花,引导他们对一些问题更深入的理解。比如,讲肉兔的繁殖时可以联系到繁殖学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人工授精的操作原理和过程;讲到宠物犬、梅花鹿、狐等哺乳动物的发情鉴定、妊娠诊断、产后母子护理等时对比兔的相关内容,相似的内容和方法可快速带过。
  (2)反问式教学
  所谓反问式教学,就是学生提问老师回答的教学方法。实施过程,是每讲完一章内容安排一次,学生就本章内容结合相关特种经济动物养殖业向老师提问,老师现场讲解回答问题。若是比较简单的问题,允许其他学生回答,老师作总结。比较复杂的问题,可由学生先行共同讨论、分析和解决问题,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和深化,这种教学形式可使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反问式教学的实践,发现它具有如下几个优点:一是学生不再由老师提问被动回答问题,而是畅开思路去主动思考问题、提出问题,有利于创造新思维;二是由学生提问题,反馈了学习内容的难点和生产实际中存在的棘手问题,给老师施加了压力,有利于提高老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教学相长;三是促进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不常提问题的学生总是受到督促和鞭策,迫使他积极地思考并提出问题;四是通过老师解答,帮助学生处理一些知识点困惑或生产中的实际难题,使学生感觉本门课程学有所用,受益匪浅。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要正确对待,认真思考,不能当场解决的问题,课后要查资料或请教其他老师来解决,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才能真正实现教学互动,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3.运用现代化教学条件改革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在教学中如何加大课堂教学密度,增大信息量,这是时代对教育的呼唤与要求,也是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大信息、全开放、多媒体、高效益”的改革目标模式是顺应时代的要求的。课堂信息量仅从传统模式中语言的描述得来很少,且专业课上的有些内容还是不能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就可以让学生完全理解。例如,难产母犬的人工助产方法,如果仅靠讲解,既显得枯燥无味,又得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前述改革思路必须依靠电化教学手段得以实现。如品种形态特征、人工授精技术、人工辅助分娩手术、疾病的临床症状等复杂的静态描述通过录像片或多媒体变成简单几个图形或者动态过程,将特种经济动物饲养学的教学过程置于直观形象、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使本门课程教学质量上一个新台阶。
  另外,要注意的是,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要避免课堂教学过程陷入机器与学生的对话,有的教学课件将讲义内容原本复制下来,大版的文字内容,教师讲授变成照本宣科,学生还来不及看完或记录重点就换成另一张课件了,教学效果适得其反,课堂黯然无味。对于传统手段,应重视在现代教学方法指导下更好地发挥其作用;而对现代化教学手段,则既要重视充分发挥其优势,又要研究其对教学方法改革的促进作用。教学方法的改革既要注意发挥现有各种手段的长处和优势,又要注意新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给教育带来的潜在影响。总之,多媒体技术是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都一定要紧扣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这个中心,摆正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主体地位,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将两种方法有机结合,才能使我们的特种经济动物饲养学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使技能教育真正进入专业课堂。
  4.建立教学与生产实践、科研的良性互动关系
  建立教学与生产实践的良性互动关系。特种经济动物饲养是门实践性很强的课,教学内容紧紧围绕养殖业经济效益,利用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或毕业实习机会引导学生参与生产实践,解决生产中的难题和热点问题,教学促进特种经济动物养殖,同时使学生获得实际工作能力。反过来,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是教好《特种经济动物饲养学》的关键。很多教学内容并非是掌握好课本知识就能够讲好的,必须通过参加生产实践来提高自己,有相关工作或动手操作经历才能将复杂的内容讲透,使课堂教学形象生动。
  建立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关系。科研能为教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思维与实践平台,通过查阅科研文献能使教师拓宽思路和视野,与时俱进,课堂教学与国内外相关研究前沿接轨。有些实验室操作的知识点,只有教师自己做过课堂上才能讲得生动,做到深入浅出。例如,疾病的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单克隆抗体技术或基因工程疫苗等教学内容,若没有相关的实验操作经验,讲起来照本宣科,学生听起来将云里雾里;对学生来说,通过实验能使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同样,教学工作也能促进科研,讲一门课和学一门课是截然不同的,讲完一门课后可使你理清思路,再加上在教学过程中,与同学们的交流又促使你发现新问题,这样也可为科研工作提出新的设想和思路。由此可见,教学与科研是一种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关系。
  三、教学改革模式的初步应用效果
  通过特种经济动物饲养学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和实施,提高了学生学习特种经济动物饲养学的兴趣,提高了老师的教学质量,也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多媒体课件、CAI 课件、录像、特种经济动物养殖光碟等的使用,使学生对特种经济动物饲养学课程学习的印象深刻,基本掌握了特种经济动物生物学特性、饲养管理方法、疾病防治技术中的主要内容,达到了教学要求,有效地对前期课程进行了整合,也为后续毕业实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上述改革思路初步应用于本科《特种经济动物饲养学》教学三学期,在校内引起良好的反应。
  四、结语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目前每个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基于此,每一位专业课的任课教师都需要探索新形式下的课堂教学方法,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出符合新世纪要求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学生。这种教学方式要求教师不能“教条”,要求教师经常要学习、研究和参与实践,了解该学科相关领域的研究动态。
  以上教学方式的效果可能在具体实施过程会受其他因素影响,比如,学生人数、教学硬件设施、实践教学基地、实验室条件、课件质量,教师对课堂内容是否有生产或科研经验等的限制,并与不同地区特种经济动物养殖业发展的侧重点不同有关。总地说来,如何把特种经济动物饲养学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需要大家共同探讨,并在实践中不断验证、不断改进、不断优化。
  参考文献:
  [1]周志平,戴起勋,赵玉涛.关于优化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思考[J].高校教育管理,2008,2(2):79-82.
  [2]高雪莲,高启杰.互动式教学模式与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J].高等农业教育,2008,(03):64-66.
  [3]欧百钢,李发弟,贺建华.我国畜牧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畜牧杂志,2007,43(1):1-5.
  [4]刘榜,朱猛进,赵书红.家畜育种学课程改革互动教学模式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3,8(8):62-63.
  [5]高明.畜禽解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04,1(1):62-63.
  基金项目:湖南农业大学2007年校级教改项目。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