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王家新诗歌创作的发展|作家王家新诗歌夏青杯
 

王家新诗歌创作的发展|作家王家新诗歌夏青杯

发布时间:2019-01-19 03:47:58 影响了:

  王家新的诗带有浓重的书卷气和知识分子的味道,是“知识分子写作”的重要代表。他所致力拓展的某种诗歌向度,无论是从语言还是精神层面来说,都是有益的、可贵的。天才不是一日长成的。王家新是一个逐渐成长起来的诗人。他的诗歌创作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王家新诗歌创作初期,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期。作品显稚嫩。主要作品有《在山那边》、《桥》、《石头》、《我走向萌芽》,等等。以《在山那边》为代表。此时他的诗趋向于“蕴藉的间接的把热忱包裹在意象之中表述,把对生活的关切包括在具体的情感和情绪之中表达,对世界冷静思考,用较抽象的或富有象征意味的诗句来简洁概括”。
  《在山那边》是王家新的成名作,被收录进中学语文课本。诗中的主人公面对绵延不断的山外之山,目标总是投向望不见的海,寻找向海之路。“小时候”他“常伏在窗口疾想,山的那边是什么呢?”妈妈说是海,就这样“怀着一种隐秘的想望,有一天,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结果他哭了,“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但这个“美丽的、用信念凝成的海”却在他的心中扎下了根。“在山的那边,是海吗?/是的,朋友呀,请相信/在不停的翻过无数座山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这道山顶的那边,就是海/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在山的那边是海,这海就是人的价值。在生存斗争停止了的新社会,应当歌颂人性美,尊重人的价值,表现人的感情。可是十年动乱却否定了人的价值。“**”结束后面对这样的现实,作者提出了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人”的内容是什么呢,人受挫后又应该追求什么呢?诗中给予了回答:人不同于动物。有人性、情感,有属于人的独特价值。人在受到挫折后应该追寻一个全新的世界,毁灭中求再生。诗人经历了人汇总,又面临着人转折的时代,他响应时代的召唤,把真诚的眼光投入到现实,真实地再现了生活中的前进与光明,梗阻与挫折,在渗透着昨天的泪痕与血斑中又十分渴望明天,渴望从毁灭中获得再生。在《石头》这首诗中。他写到圆明园的残石横阵的废墟上。在“一片渐冷却的焦土”上,死神被石头绊了一跤,这石头就是“一个民族一个人格:作响的骨头”,当天空下“焚烧着死火的时候。当岁月和废墟一同被凝固的时候”,你是“顽强摇撼着风暴的肩头”。这是圆明园废墟的描写,也是王家新再生的一个缩影。王家新生于1957年,正当他“天天向上”时,史无前例的*****爆发了,十年动荡,毁掉了他心的黄金时代,毁掉了他的幻想,毁掉了他心目中的圆明园。当青春的船只被海浪打翻以后,“再也不想当哥伦布,”“我只要走向森林”,走向故乡,走向山里……粉碎“四人帮”后王家新考入武汉大学,这时他发现渐冷的心灵废墟上还有生命,在死神焚烧的灰烬里还有格格作响的石头,在新的环境里“需要重新开始,需要向更大的难度和困惑挑战,需要在内部聚起更坚定的根。需要把自己升到一个更高的精神层次,需要以新的创造回答今日世界”,
  “需要向昨天告别”,需要再生。就这样把十年动乱的历史做为前进的跳板,通过对圆明园废墟上石头的描写,抒发了自己在十年动乱的毁灭之后寻求再生,在心灵废墟上获得了不屈生命的情感。
  第二个阶段:王家新诗歌创作中期。80年代初至80年代中后期,此时他就已具有全国性影响与声誉。主要的作品是《冻土地》、《一个城市的远景、中景、近景》、《一个人和他的海》、《秋叶红了》、《从石头开始》、《星空:献给一个人》、《献给太阳》、《草原》,等等。此时他的诗明显受朦胧诗影响,“以象征、隐喻为主要手法,把语义的传达作为自己根本的艺术目的”――即诗歌最终“统摄、指向于某种思想的内涵和情感意义的传达”,“诗人把人看作是世界的主体和中心,把自己看作人的意义、价值和世界的价值的发现者、追求者”。此外王家新还创作了有别于朦胧诗而颇具禅宗意韵的组诗《中国画》。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结束了自我封闭的状态,开始了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结束了计划经济,开始了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各种“变奏曲”融进了正在跃动的巨大激流中,当然也融进了王家新的诗中。如《无题》中“爱的小径,不喜欢笔直地穿过树林,它总是在行人渐多的地方。突然折向,一个不为人知的草坪”。这里的爱若指爱情的爱。当然是很好的。因为“漫长的海岸线正是以它的曲折引人人胜”:如果指爱祖国、爱人民就应当是笔直的;如果是爱真理也是可以的,“暗中可以寻找光明”。作者充分地调动了读者的想象力、思辨力,用这种内容上的多义性和朦胧性发出的魅力,吸引读者向他靠拢,把作者――信息源、作品――信息贮存库,读者――信息接受三者统一起来了,让人们去补充各自带着特殊性叉带有规律性的多姿多彩的人生经验,去品赏他作品中发出的信息。《从石头开始》,石头坚硬、沉默、少变的物质特征颇令诗人偏爱,在这首诗里,石头似乎象征着某种坚守――信仰的坚守;某种孤独――精神的孤独:某种见证――时代和历史的见证:某种沉思――深入而静默的思考。
  《秋叶红了》是此时的代表性作品。这里的“秋叶”蕴含着一种磨砺之后的成熟。“这不是从少女脸上浮现的/那一抹青春/这是霜打之后人生的颜色”,这是那种经历了全部人生,并战胜了种种痛苦磨难之后得以完成的形象。岁月的伤痕、默默生长的年轮,才是最真实的生命记忆,它孕育着秋叶的深红、绿色的希望。秋叶红了,这是那顽强生长出来的生命之火在寒冷中的燃烧,这是凤凰涅磐后的再生,在火的洗礼和净化下,“那些敢于死中求生和有骨头的人/经过热情和痛苦的焚烧只会更加坚实”。这不是死亡的挽歌,而是生命的赞歌,命运的严酷并不能挫败他们的生命意志,在秋叶炽热的召唤下,在悲伤之后,他们依然微笑着赞美生活、热情地投人生活,那是因为,他们看到,在秋叶深红的背后,是树木落下的绿色风帆,这是一种生命的超越,一种整个人生境界的升华。这是一首生命之诗、人格之诗。
  此时他的诗在意象和语言的组合上,在历史的反思和人生价值的组合上,在理性因素和感情因素的组合上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诗人还应进一步将自己真实感情深究进艺术的饱和,让读者能从平静的画面、强烈动荡的激情、直抒胸臆的议论及凄楚哀惋的心情中走向藏着诗歌宝矿的地质层,给读者更多的、有益的真善美的信息,体会到更多属于诗人个人的特质。他的诗有序方向是奋斗与追求、思考与探索。风格高亢、恢宏、沉郁。同第一个阶段一样,他仍是这个时代的儿子。
  王家新80年代后期以来的诗歌正是他诗歌创作的第三阶段,他已成为中国当代诗坛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主要作品有《瓦雷金诺叙事曲》、《守望》、《词语》、《帕斯捷尔纳克》、《伦敦随笔》以及诗片段系列。此时他的诗歌给正在沉沦的中国诗歌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与其他随波逐流的所谓的“诗人”不同的是。他的诗歌一边描绘着时代给他带来的冲击,一边对抗时代。关注着 人类的精神状况。现实一日千里的变动,王家新以诗人的心灵和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通彻地感受到诗歌和诗人被人遗忘、漠视,乃至耻笑。“在同胞们尚未满足之前,/你同他们奢谈什么是诗歌,或者人性?”“智者早已放弃,而我也渐渐羞于,对人说我是一个诗人,甚至对我们唯一的孩子”。与此同时。王家新就深深地体会到了诗人内外交困的处境。他关注诗歌受到的现实冷遇:“这就如同一个时代,动词们/相继走开,他卸下的名词/一堆堆生锈,而形容词/是在铁轨间疯长的杂草”,“这就是被我们自己遗忘的灵魂/一个夜半的车站:没有任何车辆到达也没有任何出发”(《火车站》)。他关注诗歌在现实面前失去飞翔的想象、浪漫和诗性:“我昨晚写下了:雪,今天它就在城市上空下来了。这不是奇迹,相反。这是对一个诗人的惩罚和提醒,你还能写什么?”
  (《反向》)他传达诗歌表达的尴尬:“纯沽的诗人!你在诗中省略的/会在生存中/更为狰狞地显露,/那是一排闪光的狼牙。它将切断/一个人的生活,/它已经为你在近处张开。”(《瓦雷金诺叙事曲》)。王家新题为《转变》的诗集中体现了他对于朝诗人转过身去的现实的认识和感受。诗人所遭遇的漠视与迷茫,不仅仅纯粹是诗歌在现实的失落,而且是整个时代,整个社会巨变中物欲的狂涌对精神的淹没和抹杀。但最具代表性、最深刻地书写了时代的精神苦痛的,还是与《转变》同一时期的《瓦雷金诺叙事曲》、《帕斯捷尔纳克》这两首姊妹篇。前一首里的“蜡烛在燃烧/我们怎能写作?/当语言无法分担事物的沉重,/当我们永远也说不清”,和后一首里的“这就是你,从一次次劫难里你找到我/检验我。使我的生命骤然疼痛”都极为真切地表述了变换时代的诗人与时代境遇的关系,具有某种震动人心的精神的深度和强度。而“你的嘴角更加缄默”则加强了《练习曲》以来的那种命运的厚重感。
  第三个阶段的诗歌代表了王家新的诗歌创作成就。此时王家新一方面关注着时代,对抗着时代,一方面又“摒弃了那种在早期朦胧诗中常见的‘代言人’冲动,而代之以对‘个人’的声音的挖掘”。这种充满了个人内省性质的写作,既介入了对时代的追问,又保持了独立的个人的立场和角度,是“个人化”写作的典型。
  王家新的诗歌由第一阶段的对生活的复制、忠于时代,到第二阶段高于生活,写出对时代的呼喊,再到第三阶段对抗媚俗,在“个人化”写作中注人独特的时代意识。可见诗人对时代、对社会及诗歌的现实遭遇的认识和探索。(作者单位湖北仙桃职业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