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别出新意 [别一种三“心”二“意”,别一种精彩]
 

别出新意 [别一种三“心”二“意”,别一种精彩]

发布时间:2019-01-21 04:09:37 影响了: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这样的角色定位和要求,意味着辅导员必须具备与之相匹配的素质结构。而在此结构中,不可或缺的基础性、前提性要素是信心、爱心、平常心、诗意和创意――所谓的三“心”二“意”。换言之,辅导员只有强化信心、修炼爱心、保持平常心,同时涵养诗意、释放创意,才能胜任新形势下纷繁复杂的学生工作。
  
  强化信心
  
  “信心比黄金更重要”,这是一本畅销书的书名。2009年年初,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温家宝总理在访问欧洲的“信心之旅”中,向世界传达中国的信心与力量时特别引用过这句话。事实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信心是支撑一个人、一个集体、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走向成功的保证。
  笔者更乐意把信心比做人的心理势能,信心足则心理势能高,则积极主动、收放自如。对辅导员来说,信心足就意味着对自己从事的工作持一种积极认同的态度,并由此获得一种良性的持续稳定的策动力和心理暗示。而相反的情形是,认为做辅导员是“退而求其次”或“不得已而为之”,与专业课教师相比显得“琐碎平淡”“含金量低”“劳而无功”,继而情绪低落,疲于应付甚至得过且过。其实,作为一项面对心灵的事业,辅导员职业是高尚的、生机勃勃的和富有挑战性的。如果说石头、树根、泥巴可以成就艺术家的话,那么,与青春韶华的大学生为伍,以铸魂、育人为己任的辅导员没有理由做不出名堂。关键是要有足够的信心来支撑。
  那么,信心何来?
  一是了解自我,肯定自我,开发自我。目前,高校辅导员的选拔无疑是严格甚至近乎苛刻的,能够过关斩将成为这支队伍中的一员,本身就是对能力和素质的证明。每个辅导员既要善于“扬长避短”,把强项和优势用足、用活、用充分,又要学会辩证地看待劣势,学会“取长补短”,向身边的榜样学习,向同事甚至学生学习,补足自己的短板。
  二是研究辅导员工作,悟透辅导员工作。辅导员工作有其自身特殊的规定性,只有扑下身子沉下去,才能真正把握其规律性,找准切入点、着力点,优化工作流程,形成个性化、内涵式的东西。辅导员工作本无预设的程式,更无可照搬套用、非此不可的通用样本或标准件。没有谁天生就是做某事的料,换句话说,每个人都先在地充当着胜利者或失败者的候选人。置身于生动鲜活的工作空间,勤于实践并且长于思考才是至关重要的。
  三是注重细节,注重平时。不要奢望一口吃个胖子,更不要一门心思捣腾所谓的“大动作”,要把心思花在日常工作上,通过扎扎实实履行岗位职责,充实每一天,让“成就感”细水长流。
  
  修炼爱心
  
  爱,可以创造奇迹;爱心,可以融化坚冰。而爱和爱心之于辅导员,更具有特定的意义。一如当代教育家霍懋征终生所倡导和践行的那样:“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无独有偶,“2008年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冯圣兵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教育是根植于爱的。”爱可以温暖一颗原本冷却的心灵,爱可以激活一个少气无力的灵魂。教育部原副部长张保庆不止一次满怀深情地谈起上大学期间得到辅导员关爱的往事。他甚至认为,大学辅导员对自己的学习成长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远远超过了父母对自己的影响。
  辅导员不仅应该是爱的使者,更应该是爱的传播者,在学生的心中播撒爱的种子,使之生根发芽。当学生有了秘密愿意向你袒露、有了烦恼愿意向你倾诉、有了困难愿意向你求助时,你的爱心就已经成为走向成功的活资源。一个优秀辅导员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终结点,毫无疑问地都集中在一个大写的“爱”字上。他们爱这些学生、爱这份工作、爱这项事业,出于自然,发自内心;他们把这种爱当做一种自觉的追求、一种至高的境界,全心全意,无怨无悔。与此同时,被爱滋润和激励的学生们,反过来又会把这份爱转化成一种刻苦学习、努力钻研的强大动力,一种回报社会、报效祖国的强烈责任感。于是,爱和爱心被延续和放大,并滋润着社会。
  爱心的修炼并非难事,至关重要的是要把工夫下在平时和基础环节。比如,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相处,不摆“教育者”的架子;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融入学生中去,真心与学生交朋友,熟悉其学习、生活、思想的真实状况;学生有困难时,主动出谋划策,慷慨相助;诚实守信,宽容大度,在法律法规、校纪校规的框架内,尊重学生的隐私,为学生保守秘密,给犯过错误的学生弥补过失的机会……做到了这些,就会得到学生的信任、亲近和尊重,就可能营造出和谐、宽松、张弛有度的“微环境”或“小气候”。当然,爱是有分寸、有原则、有境界的,作为一名辅导员,要处理好大爱与小爱、广义的爱与狭义的爱、理性的爱与感性的爱的关系,对学生要关爱而不宠爱、博爱而不偏爱、保护而不袒护,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发自内心地认同你、尊敬你、欣赏你并主动接近你,并把这种感情转化为对辅导员工作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一个和睦相爱、团结向上、具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和谐的班集体和学生团队。
  
  保持平常心
  
  平常心是一种不为感情所左右,不为名利所牵引,平和宁静、从容淡定的生活价值取向和生存状态。它不是仰视,不是俯视,而是平视――平淡、平等、平凡、平静地看问题。不妨说,平常心的获得其实不平常,只有完全抛开了得失、成败、荣辱以至生死的人才能做到。
  对高校辅导员来说,在平常心态下,生命便具有不平常的甚至最本真的意义,行为便有了更广阔的和真正自由的空间。这时候,对于人生最基本的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通常会有一个清晰的思考和答案。这时候,面对学生“三点一线”的困惑和咨询,面对看似琐碎的工作,也不难做出客观、实际、恰如其分的应对。甚至面对大事、难事,面对“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也不乏化险为夷、再现“柳暗花明”的理性和自信。
  保持平常心,关键在平常。首先要准确定位自己。敢于和乐于承认自己的平凡,低姿态、低重心做人。永远把谦虚谨慎作为信条,注重自省自察,注重向周边、向他人学习和借鉴,切忌自命不凡、自以为是和自视清高。二是准确定位自己的工作。辅导员工作固然重要,但不要忘记它只是育人这个系统工程中的子系统,是平凡而伟大的事业,需要日积月累,断不可顾此失彼、厚此薄彼,刻意强调和渲染。更重要的是,要勤于和善于在实际工作中历练自己、爱岗敬业、耐得寂寞、乐得平淡,不为环境、条件甚至待遇的变化而动摇,努力尝试把积极和坦然的情绪常态化、心境化。
  
  涵养诗意
  
  “诗意栖居”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提出的命题,也是他孜孜以求的一个生存目标。然而,遗憾的是,现今社会缺乏的恰恰是“诗意”,“诗意栖居”就显得更加遥远。“活得累”、浮躁、职业倦怠、审美疲劳的喟叹和现象背后恰恰是诗意的缺乏。而在高校,最典型的表现是使用频率极高的词汇:郁闷、纠结,它折射出的信息同样是诗意的缺失。
  从这个意义上说,辅导员特殊的身份定位决定了其诗意的培养既是辅导员自身抵御职业倦怠,提升生活品质,实现“诗意栖居”的需要――因为诗意的介入,琐碎或变得有滋有味――也是诗意引导和引导诗意的必然前提。
  涵养诗意要在三个环节上做文章。
  首先,要注重价值观的修正。价值观是关于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乐与苦、用与废、是与非的取向和选择。作为一种内心尺度,价值观凌驾于整个人性之上,支配着人的行为、态度、观察、信念、理解等,支配着人认识世界、明白事物对自己的意义和自我了解、自我定向、自我设计等;也为人自认为正当的行为提供充足的理由。什么样的价值观决定和对应着什么样的行为方式和生存状态。在被称为“价值多元”的今天,有人追求真理,有人崇尚唯美,有人把有用和有益于社会视为最高荣誉,有人则把权力、地位和实惠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孰是孰非,不可一概而论。对年轻的辅导员来说,关键是要长于比较,在此基础上把握好这个“内心尺度”。依笔者的浅见,在物质追求上多些超脱,在精神世界的营建上多些充实、审美、恬淡、意趣和自然而然,或不失为朋友们的可借之鉴。
  其次,要注重心理健康。目前,高校辅导员普遍的感受是工作任务重,工作压力大,由此伴生的是心理状态的低迷或亚健康。为了有效地“减压”“抗挫”,建议辅导员系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自觉强化心理保健意识,掌握心理调适的基本方法,及时化解不良情绪。学校也要充分关注这方面的动态,建立相应的辅导员心理干预机制,建立心理状况定期检查和心理素质测评制度,加大对辅导员进行专门性、针对性的心理健康培训的力度,丰富、强化他们的心理学知识和心理辅导技巧。如此,既有利于辅导员有效地自助,也有利于辅导员们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与此同时,要注重生活品质。胡锦涛总书记曾经意味深长地论及“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的问题,他认为,“有什么样的生活情趣、生活品位,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辅导员的生活作风和生活情趣,不仅关系着辅导员个人的境界和品行,也关系着辅导员在大学生中的形象。情感丰富、爱好广泛、品位高雅、张弛有度的生活价值追求和邋里邋遢、单调刻板、暮气沉沉的精神状态留给学生的印象,其反差是不言而喻的。因此,辅导员应当从衣着打扮、言谈举止、生活习惯、兴趣爱好等方面全方位地塑造和提升自己,以健康、阳光、文明、积极的形象影响和带动学生。
  
  释放创意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张扬创意同时也缺乏创意的时代。创意是这个时代的流行语、关键词,也是这个时代璀璨夺目但不免冷清的精神文化“地标”。按照学理化的解释,以新颖独特的思维活动揭示客观事物本质及内在联系并指引人去获得对问题的新解释,从而产生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被称为创意思维,也称创造性思维。它给人带来新的具有社会意义的成果,是一个人智力水平高度发展的产物。通俗地说,创意是打破常规的哲学,是求异思维、灵感思维的同义语;是一种智能拓展,是一种文化底蕴;是超越自我、超越定式的导引;是思想库、智囊团的能量释放;是思维碰撞、智慧对接,深度情感与理性的思考与实践。
  在业界,创意意味着效益和财富。在辅导员工作中,创意则意味着活力,意味着特色、个性和比较优势。因为创意,化蛹为蝶、化腐朽为神奇成为可能;因为创意,模仿、照搬、低水平重复、同质化竞争会得到最大限度的遏制;因为创意,有限的教育资源会得到最优化的整合和配置;因为创意,“小舞台”可以“唱大戏”,传统元素在现代语境下依旧熠熠生辉。
  然而,创意不可能从天而降,既有的创意也不可能自行演绎精彩。从这个意义上说,创意的大脑和创意的实践才是最重要的。
  创意的大脑必须是丰富的大脑。辅导员要志存高远,因为追求的目标越高就越能从更高层次上实现人生的价值。要夯实学科专业基础,不断学习新知识,优化知识结构。要经常与不同兴趣、专长、天赋及学科背景的学生进行交流与合作,促进多元文化融合。
  创意最青睐、最眷恋爱思考的大脑。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应成为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要培育和保护问题意识,敢于打破沙锅问到底,不迷信、不盲从,“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要多读书、多思考、多搞科研、多进行体育锻炼,奠定牢固、良性和可持续的创意思维条件。
  关于创意实践,毫无疑问,这是创意价值能否实现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实现的关键环节。最具典型意义的情形,当然是以创意引领,开拓新领域、开辟新途径、寻找新载体,实现从无到有,从形式、内容到操作层面的全新突破。媒体上不时见到的“独一家”“第一人”“开先河者”便属此例。而普遍的和易于推广的情形则是在日常工作、例行性工作中发掘和展开创意。辅导员工作点多、面广、线长,具体而微,其实释放创意的空间很大。看似平平常常的一次主题班会,如果借鉴某些谈话类电视节目的创意,采取个性化、情景化和富有亲和力的形式展开主题,且在场景安排上突破陈规,则有可能实现“小题大做”的奇效。不只如此,再如一则海报、一次例行性或随机性谈话,其中都不乏创意点和创意机缘。有时哪怕仅仅是一个细节的突破性变化,都可能带来意外的惊喜或精彩。
  总之,当代高等教育迅速发展背景下的辅导员工作是一个多侧面、多向度的多维体,是一个多元素互构的系统,同时也是一个待解的方程。求解的思路和过程或许不尽相同,但信心、爱心、平常心以及诗意和创意交织而成的“软实力”,值得辅导员朋友们共同期待和拥有。
  (作者单位:信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
  责编:赵 东

猜你想看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