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诗音飘香,经典诗文书画 [书声琅琅,诗文飘香]
 

诗音飘香,经典诗文书画 [书声琅琅,诗文飘香]

发布时间:2019-01-25 05:10:54 影响了:

  “琅琅”,象声词,金石相击的声音或响亮的读书声音。朗读就是用清楚响亮的声音把文章念出来,即“有声的阅读”。   从目前语文教学情况来看,年级越高,这个工作做得越不好。尤其到了高三,语文课堂成了讲习课堂,从课堂传出的大多是“嘶哑”的讲解声音。有的认为朗读只是一种教学手段,通过朗读使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大意;有的认为主要是把课文内容讲清楚,朗读不朗读没有多大关系;还有认为“朗读浪费时间”“朗读是读死书”等等。
  就古诗文教学而言,目前是应考而教,肢解意境;为记而读,有声无情;为读而读,声情游离。因为高考对古典诗文的检查,主要是三大题:名句背诵,文言文阅读理解,诗歌鉴赏。完成这三道题背后需要的支撑性知识是名句的背诵量,对文言字词的理解程度,文言句法知识和诗歌鉴赏的知识。文言词汇,语法特点,文章或作者的文化背景,文言文阅读的语感能力,这四个梯度都是为了让学生“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从教学理论上讲,这四个知识点的落实可以使知识逐步巩固,能力逐步提升。但对知识进行人为割裂地考核,导致老师在具体教学中对字词解释和相关的句法知识过分重视,文本也被这些考核知识拆得支离破碎,体无完肤。于是,支离破碎的知识进入了学生的头脑,学生连流畅地去读一篇文言文的能力也没有,何来文言文的语感。有感情地去朗读一篇古诗文的想法在老师与学生的头脑中已经逐渐淡忘。
  国家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古代诗文的阅读必须要求学生精读一定数量的优秀古代散文和诗词曲作品,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唐诗选读要加强诵读涵咏,在诵读涵咏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当代语文教育家温立三在谈到高中文言文的教学时说,文言文教学要完成一个转变,一个转移:一个转变是要把课堂教学以教师讲解为主,转变为以学生朗读为主;一个转移是要把立足点由讲翻译谈语法转移到指导朗读上。而美读是朗读的进一步跨越。
  朗读不能“亮”在课堂,美读又何以实现?古代的文人学者小时就颇显天才之相。司马迁十岁,诵古文;曹植年十岁余,朗读《诗》《论语》及辞赋数十万言;东汉延笃用了十天功夫就能背诵《左传》;蔡文姬应曹操之请把四百多篇文章全部默写下来,没有疏漏等等,即使是今人,如浙江师范大学的王嘉良教授,讲起自己小时候朗读《醴秦论》等文章经历时,当堂高声朗读《过秦论》,完了,颇为感慨地说,小时候背诵了许多文章,这份积累让今后的人生获益匪浅。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随着新课标的进一步实施,朗读,这一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不能丢的,而且要越做越好。新课程标准指出:“默读,要在学生具有一定的朗读能力的基础上进行。”可见朗读对于培养默读能力的作用不容忽视。默读是我们将来学习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阅读方法。从儿童阅读心理发展来看,朗读技能的发展一般先于默读。《教学心理学》指出:“出声的语言好像是感性的支柱,通过它保持着言语视觉与其它器官的联系,把书面文字和它的含义联系起来,只是在这个基础上,默读技能才逐步发展起来。”因此,我们要掌握学生的阅读心理过程,通过朗读提高默读能力,进而大大提高学生现代文阅读的速度。
  朗读古文,先要弄清字义,按照语法结构去朗读,该停顿的地方停顿,需要连续的地方一气读下去,停顿做对了,它就有节奏感,就能通过朗读的声音把思想感情贯通全文了。朗读记叙文应特别注意语气的灵活,就是要读出人物语气的个性化。朗读议论文的语调色彩要鲜明、庄重,要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战斗性。朗读说明文,语言力求朴实明快,在以轻松流畅为主旋律的语势表达中,包含着有如贯口的快速,回味性的蓄势。朗读诗歌,则要根据诗歌特点,把诗歌蕴含的强烈感情和丰富想象充分表达出来。
  著名学者余秋雨曾说:“中国历史上毁灭性的战乱太多,只有一种难于烧毁的经典保存完好,那就是古代诗文经典。这些诗文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而一代又一代传递性的诵读,便是这些经典延绵不绝的长廊。”笔者所在学校近几年开展了“弘毅诗文”朗读活动,“弘毅诗文”朗读成了语文课堂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成了延绵不绝的艺术长廊!“弘毅诗文”朗读一是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让弘毅精神深入人心,二是基于和谐育人理念,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增强新的教学活力,丰富新的教学内容,进而把诵读落到实处,使学生在诵读中有着丰厚的积淀,在高考乃至以后的人生中走向辉煌!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