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构建专题作文网站教学模式,有效提高学生习作能力|
 

构建专题作文网站教学模式,有效提高学生习作能力|

发布时间:2019-01-28 03:59:23 影响了:

  专题学习网站是在网络环境下,围绕某一专题整合丰富学习资源的学习型网站。具备信息丰富、资源共享,真正实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等多重优势。目前,互联网上关于作文教学的网站很多,但都有大而全、广而泛的趋势,不能使学生的写作得到扎实训练,其习作能力也不能得到有效提高。而专题作文教学网站围绕某一作文训练点,如“成长故事”“写信”“编童话”等建立网络学习平台,含“经典阅读”“作文课堂”“素材仓库”“妙笔生花”“在线评改”“病文医院”“优作展厅”等板块。定位准,信息全,训练到位,集作文选材、发表、评改、传播于一体。构建专题作文网站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协作性,具备指导性、个性化,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1.培养自主性,有效提高学生习作能力。
  毋用质疑,作文教学是当前语文教学中的“老大难”,教师难教,学生畏写。教师常处于既不能代替学生思考,也不能代替学生写作,面对学生写作困难而爱莫能助的尴尬局面。学生畏写,存在不会选材、不会构思、不会下笔成文等问题,不知道写什么,不知道怎样写。提起笔来,往往搜肠刮肚,却写些空话、假话、套话。
  为此,传统作文教学提出的解决办法是“多读多写”。“多读”就是多读名家名篇,丰富社会生活阅历,即“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多写”即写日记、写周记,所谓“读百篇,不如作一篇”。从作文教学策略来看,“多读多写”倡导的实际上是一种“阅读→写作”迁移策略,希望通过阅读认知结构来帮助形成作文认知结构。问题是,在常规作文环境下,这种“多读多写”只能发生在课堂教学之外,难以得到落实。
  专题作文网站教学模式使“多读多写”即时发生在课内,读是为了写,写是为了读,实现了“阅读→写作”一体化。专题作文网站的“阅读经典”“素材仓库"等板块存储了和习作有关的主题知识、素材和范例,能使学生在线选材,或激活已有的生活体验,不愁没话写。专题作文网站的“作文课堂”“在线评改”等板块,教给学生习作方法,不愁不会写。
  专题作文网站教学模式还给学生提供了发表作文的机会,使学生的习作广泛传播,得到老师、同学的评改、建议。因此,很容易使学生得到鼓舞,产生创作冲动,保持写作热情,从“要我写”变为“我要写”。
  可见,构建专题作文网站教学模式,真正解决了学生在作文选材、构思、下笔成文等方面问题,使学生真正感到作文有话写,容易写,愿意写,培养了学生习作的自主性,有效提高习作能力。
  2.培养协作性,有效提高学生习作能力。
  传统作文教学模式基本上是一个信息的单向传播过程,文本大多“呆”在老师案头,新作文读者少,旧作文更没机会让大家赏读,陷入“养在深闺人不识”的尴尬局面。对大多数学生而言,教师就是惟一的读者,而教师关注的,往往是少数学生的几篇文章。
  专题作文网站教学模式加强了师生、生生间的协作性。教师成了广泛意义的读者,跟众多的读者一样,参与文本的解读与建构,理解作者,同时也被读者理解。学生也不再是一个被动接受作品、阅读作品的人,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个体,是主动接受作品、阅读作品的能动者。每一个学生都享有网络平台带来的平等地位和空前的自由,自己既是作者又是读者,评判他人也接受他人的评判。于是,对同一篇作文也往往有了形形色色的意见和看法。教师不过是读者群中的一员,不再是最后的裁定者。
  作文与读者关系的变化,教师与学生角色的转换,师生、生生间的密切协作,将指导、写作、评改融为一体,互为促进,有效提高了学生的习作能力。如传统作文教学中存在作文评改不及时,反馈不畅通的问题,一直是费时、费力,让老师头疼,却收效甚微的工作。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这样总结:“我当过教师,改过学生的作文本不计其数,得到了深切的体会,徒劳无功。我先后结识的国文教师、语文教师不在少数,这些教师都改过不计其数的作文本,他们得到的体会跟我相同,认为老师帮学生评改作文是一种徒劳无功的工作。”可见,教师“愚公移山式”地精批细改作文,考验的只是教师的敬业和执着,并不能让学生的习作能力得到多大提高。
  《语文课程标准》建议:“不仅要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内容的情况,而且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内容和方法。要引导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专题作文网站教学模式能使学生习作得到广泛交流,并且具备在线评改功能。老师在网上制定评改标准,指导评改方法,及时示范评改习作,要求学生反复阅读自己的文章,自评自改。还可以利用网络强大的互动功能,让所有师生同时参与作文的评改,实现师生共改、互评互改、互评自改,达到反馈均衡、多向流动,高效利用信息资源。学生只要一提交习作就能发表,即可得到读者的评价和建议,并能及时修改。长此训练,能培养师生、生生间的协作性,有效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3.具备指导性,有效提高学生习作能力。
   专题作文网站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但也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不仅是网站作文信息的编辑者、组织者和导航者,也是整个作文教学过程的设计者,指导者。需在课前设计问题情境、信息资源、表达工具、评改工具等,课堂上给学生提供观察、选材、写法、评价等方面的具体指导。
  如观察指导。观察是写好作文的前提,没有细致准确的观察,学生就不能把话说清楚、把作文写具体,因此在习作之前指导学生观察非常重要。传统作文教学模式一般采取作文前布置学生课外自己观察,但学生往往观察不细致、不准确、不深入。有时,教师也会组织学生课内观察,实地观察,但因时间、空间、注意力等因素的限制,学生的观察难以得法,难以达到理想效果。学生对事物仍然缺少足够的了解,写起文章或条理不清,或内容空洞。专题作文网站教学模式完全打破时空限制,将事物、活动过程等以图片、视频等形式永久呈现、反复呈现,便于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方法,训练观察能力。如指导观察小动物,教师在网站中存储各种小动物的图片、视频。先让学生观察整体、全景的图片,再观察局部的头部、身子、腿、毛色等图片,指导学生掌握“先总后分”的观察方法。然后播放视频,指导学生观察小动物的坐、卧、奔跑、捕食等姿态,发现其动、静的不同特点。这样,经过多次指导和观察,学生观察事物会由笼统变得细致,学会先观察整体,再观察局部等方法,写起作文来自然言之有物,言之有序。
   如写法指导。学生往往有话说,却苦于不会表达。语言文字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习作教学应关注“为什么写”“写什么”“怎么写”这三个问题。其中,“怎么写”就是怎么表达的问题。如何表达准确、具体、生动、形象等,均有法可循。习作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便是传授写作方法,指导写作过程,并做到一文一得,以小见大地进行指导,把写作训练落在实处,求细、求精,使学生在一点一滴的写作实践中积累方法,让语言文字成为学生得心应手的工具,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和态度。
   传统教学模式教授写作方法往往由教师口授,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怎样开头,怎样结尾,如何立意、如何升华主题等,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面对写作的这些条条框框,往往无所适从。专题作文网站教学模式强调教师的指导性,但目的是让学生自悟自得写作方法。根据作文心理学,导致学生不会表达的原因是学生缺乏这方面的程序性知识,即头脑中不具备连贯整体表征所需要的知识,缺少关于这篇作文写完以后应该是“什么样子”的知识。专题作文网站提供“在线课堂”“阅读经典”“素材仓库”等板块,指导学生筛选、感悟、概括出写作方法,灵活运用于写作实践。如指导学生《我的家乡》,围绕这一主题,网站存储相关信息、范文、素材、写作方法等,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能轻松掌握选材、写作的方法,有效提高习作能力。
   构建专题作文教学网站具备的指导性不仅体现在教师的指导,还能通过“在线评改”“同题擂台”“病文医院”等方式体现出学生之间的互相指导,均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4.具备个性化,有效提高学生习作能力。
   “写作是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因此,作文需要个性。《语文课程标准》在每一学段习作要求中都提倡写作文要写出个性。
   文章要写出个性,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有开放的写作心态。传统教学模式注重写作套路,如怎样遣词造句、谋篇布局、逻辑修辞等。在这样的评价标准下,学生作文容易形成固定格式,宁愿放弃自己天马行空的思绪,也要符合教师的写作规则,进入教师传授的写作模式。专题作文网站教学模式营造了宽松的写作环境,造就了开放的写作心理,打破作文思维的种种禁忌。使学生真正“有话可写”,“有感而发”,充分体现个性。如一个学生写下《看京戏》,语句活泼、幽默,叙事较清晰,但没有首尾呼应,也没有高唱赞歌。按传统作文评价标准评定等级,教师一般会评为“良好”,但这样的文章却大受学生欢迎,纷纷“献花”,推荐其进入“优作展厅”。因为这样的文章真实,充满个性、充满想象、充满生活激情,很容易让读者产生共鸣,留下深刻印象。
  《语文课程标准》还建议,“提倡为学生建立写作档案。写作档案除了存留学生有代表性的课内外作文外,还应有关于学生写作态度、主要优缺点以及典型案例分析的记录,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写作实际情况和发展过程。”写作档案包括写作提纲、草稿、修改稿以及最终作品在内的资料集合。专题作文网站教学模式就具备自动存档,便于查阅、修改的功能,为学生建立个人文集、个人博客等,全面记录学生写作、思考、交流等过程,充分体现学生个性化写作的全过程。
  所以说,专题作文网站教学模式具备个性化,能实现真正个性化的灵感写作,才能真正全面启动学生的思维,主动调取已有的生活素材,并在阅读积累的基础上自动生成新的个性化表达语言,有效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责任编辑:李湘蓉)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