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浅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_如何培养创新意识
 

浅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_如何培养创新意识

发布时间:2019-01-30 03:54:36 影响了:

  当今社会,越来越重视人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江泽民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第三次全教会也指出,教育要“以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因此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不仅是适应社会的需要。也是对学生各方面的发展,特别是对其今后的发展,意义特别重大。
  
  一、什么是创新意识,创新意识的特征是什么
  
  在数学教育中,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探究心,不断追求新知识,进行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对某些定理、公理、公式、例题的结论进行深入探索、不断延伸或大力推广,创新意识是创新活动的内在动力,也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的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就是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在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兴趣、怀疑感、自信心、思维的独立性等良好的心理品质,而就数学这一学科而言,它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主要课程,由于它自身的特点,严密的系统和推理,运算法则和运算性质的合理性,使它成为了全世界的通用语言,不需要翻译,只要用数学、符号语言和图形即可传达我们的思想。达到交流的目的,时代呼唤着数学工作者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创新意识具有求异性、探索性、开创性等特征。
  
  二、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笔者认为创新意识的培养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首先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的创新能力,往往是从兴趣开始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我们对感兴趣的东西会不知不觉地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也更容易取得成就,并且对于克服困难具有更大的勇气和信心,兴趣是使人积极认识事物或关心活动的心理倾向,是人学习活动的动力机制,“主动”发生于学生的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基础,要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应注重培养学生对困难和失败的正视,数学是由一些冷冰冰的数字、字母、符号、图形构成的,往往使人感到枯燥乏味且困难重重,这是对学生的一种挑战,如果及时克服了困难,就会向前迈出一步,获得一定的成就感,学习也就会更积极、主动,把学习上的困难看作是取得更大成功前的必要的心理情绪,而不是失败的前兆,不断地鼓励学生进行尝试,无论成功与失败,都会积累经验或教训,敢于尝试的人,他的兴趣必然会越来越浓厚,学习的干劲越来越充足。成就感会越来越高,他也会很快走向一个又一个成功。
  其次是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学生对学习中不能解答的问题、对老师讲解不透的内容、对奇特的现象都会产生疑问,怀疑感强的学生,他们表现为不轻信既有结论,能够大胆提问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提出问题是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手段,好的问题应充分体现必要性和实用性,能激发认知需求,好的问题能诱导积极探索。促进知识的深化;好的问题往往是新知识的生长点,内在联系的交叉点,更是创新思维的启动点;好的问题能促进学生展开积极的活动,从而获得主动的发现机会。
  第三是培养学生的自信,自信心是一个人对自己取得成就的主观信念,有信心的人能克服重重困难而最终取得成功,因为他们执着“柳暗花明又一村”,而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就要让学生时刻体验到成功,因为成功意味着人们的理想和抱负得到实现,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才华得到他人的赞赏等,作为教师应以赏识的眼光去看待每一名学生,时刻想着所有学生的成功,善于观察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这样学生才会在不断创造成功的机会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而更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第四是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式,数学教学不仅侧重学科知识的传授,更应注重解决问题、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他们在学习中是独立思考还是集体研究,或小组讨论?是先独立研究再相互交流,还是带着问题看书自学?这与所解决问题的难易程度有关,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活动,将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要充分发挥数学交流的教学功能,促进学生思维的交互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及时在学生活动过程中及问题解决后进行小结,以触发学生的思维,引导思维的方法,让学生分析把握,为今后创新思维打下基础。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