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用艺术点化生命] 艺术的生命是
 

[用艺术点化生命] 艺术的生命是

发布时间:2019-01-28 04:06:22 影响了:

   九年义务教育国家艺术课程标准及其实验教材,在国家级首批实验区――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实验已进入第十个年头。十年风雨,十年兼程,使艺术课程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我们,使我们忽然间有一种豁然开朗、襟怀敞亮的快乐和轻松。我们终于明白了个中道理:艺术是一种生命表达的方式,一种对待生活的心态,一种看待事物的眼光,一种把握世界的方式,是人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人的生命成长和生存状态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综合艺术更是客观世界与人自身发展的总体化、综合化特征要求密切联系的外在形式与内在动力;艺术的感受、想象、创造等能力能使一个人的生命变得富有意义与充满激情;艺术教育能使我们的孩子自然、自发地生活,安全、健康地生活,文明、快乐地生活,负责任、有尊严、充满爱心、富于创意地生活;艺术课程的实施能使我们的老师从根本上转变教学观念,使师生的生活方式发生质的变化。“艺术课程不是各门类艺术学科知识技能数量的相加,而是综合发展学生多方面的艺术能力;艺术课程也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同时还培养学生的整合创新,开拓贯通和跨越转换的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课标P2)
  十年来,我们一直在一起:走进艺术新课程,并共同分享艺术课程带给我们的快乐和惊喜!让我们用情感体悟艺术,用艺术照亮人生!
  
  第一部分 点燃艺术的火花
  
  艺术新课程在实施中,无任何现成的模式可循,无固有书本可宣。然而,我们的艺术教师在工作实践中,能够通过自己对艺术新课程的理解,不断地摸索,不断地进行新的尝试。他们用爱心捕捉艺术的灵魂,用智慧点燃艺术的火花,他们记录下这美好的情怀,唤起我们对于生命的热爱与柔情,在感动别人的同时,也就感动了我们自己,在温暖别人的同时,也就温暖了我们自己。
  (一)全员培训,树立新的课程观和学科观,牢牢把握艺术课程的性质和价值定位
  2001年秋季初始,艺术课程标准及其实验教科书把理想的课程摆在了我们面前,要使理想的课程成为实施的课程,成为学生参与的课程,要让孩子们轻松步入艺术殿堂,而现实情况是我们没有现成的综合艺术师资,没有现成的教学配套硬件设施,没有现成的艺术教学经验,怎么办?是等待?是抱怨?还是行动和反思:在艺术课程里我们自己是否尽了最大的努力?还要怎么做才能做得更好?为此,我们在区政府和教育局的组织下,开展了为期一周的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树立新的课程观和学科观,牢牢把握艺术课程的性质和价值定位:艺术课程在目标定位、课程理念和价值以及课程内容、学生的学习方式、评价方式等方面符合《纲要》的主要精神及六大目标要求,能够为学生的发展铺平道路,指明方向。
  艺术课程在目标定位上,不仅仅只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还要关注学生的艺术能力(包括感知、欣赏、创造、表现、交流、合作、知识、技能等)和人文素养的整合发展。在发展学生艺术能力和培养学生人文关怀的过程中,艺术课程能促使学生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价值观。
   艺术课程的基本理念和价值取向对学生的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艺术课程为孩子的成长构筑了一个和谐统一的“生态园”,一块能够自由、快乐呼吸的“圣地”,一条通向成功、自信的“金光大道”。
  艺术课程不是一般认识上的“音乐、美术课的合二为一”,也不是“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四大学习领域知识技能的简单相加,远远不是“1+1+1+1=4”的概念。艺术课程体现的“综合”也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内容的综合,而首先是理念的综合、过程的综合、学习活动方式的综合,其次才是内容的综合。而内容也不仅仅是各领域内的知识和技能,还包括文化的渗透、审美修养的养成、艺术评论和鉴赏能力的提高,等等。因此,通过艺术课程培养出来的学生应是一个“完整的人”。
  艺术课程能使我们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教师不再是单纯教学任务的执行者,而是教育的思想者、研究者、实践者、创新者,还是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专业工作者;学生也不再是坐在课堂上洗耳恭听的教徒,而是活生生的有思想、有情感、有生命的个体,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究、尝试合作,教师和学生的生命一起在课程上尽情彰显,充分释放,共同体验由“对话”“交流”“合作”产生的幸福感受。
  艺术课程的评价能使教师、家长、学生多方合作,形成合力。评价本身不是目的,促进发展才是根本。艺术新课程在评价上由过于强调过极考试与甄别、比赛获奖选拔的评价方式,转向着眼于提高每个学生艺术能力、尊重学生个性差异与课程差异的评价方式。艺术课程的教学应该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感。艺术课程关注对学生艺术学习过程的评价,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注意调动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
  同时我们在实践中贯彻“以研带训”的培训策略,目的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改变教师和学生的生活方式,使师生双方体验在艺术教学活动过程中的生命意义,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
  (二)争取多方力量的理解和支持,师资问题不是实施综合艺术课程的根本问题
   艺术课程标准、教材内容无论从目标、要求还是结构都是全新的。而我们的教师虽然经历了短暂的培训,但在工作实践中,他们在对教材的认识程度和把握程度上出现了参差不齐的现象,旧有的教学观念产生的惯性,尚有存在:部分艺术课走入拼盘的误区,切入点和侧重点体现不够。这些教学问题说明教师对教材较为关注,而对课程设计的理解有待进一步加强。艺术课程实施需要综合型人才,但音、美教师专业技能的现有水平,给综合教学带来一定的限制和阻力,教学中缺乏对学生的有效指导。同时艺术课程的实施还碰到了很多其他意想不到的困难,我们应在实践中敢于正视存在的问题,并争取多方力量的理解和支持,同时从教师自身找原因和对策,因为师资问题不是实施艺术课程的根本问题。
  
  第二部分 平淡的日子里有一种感动
  
  当我们用一颗明敏纤细的心去感悟生活,用一双善于捕捉美的眼睛去发现艺术,不时会有一泓清泉从心头流过,即使在平淡的日子里也总会有一种感动。
   如果说课改之初教师注重的是教学中的新尝试、新体验,而几年后则注重于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对艺术新课程的认识和运用。这种归于平淡和安静的思索能让我们体会到即使是极平凡的课堂、极平凡的教学,都蕴含着感人的情愫和艺术的本质。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个性和创意,积极探讨艺术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
   在艺术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个性和创意。艺术教师尊重学习主体,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地投入学习活动;并重视对学习规律的研究,尤其是学习方式的革新、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有关学生自我发展问题的探讨;注重对艺术的感性体验和积累,注意从学生的生活和直接经验积累中,帮助他们升华认识,使之获得艺术表现的基本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艺术学习充满情趣和快乐。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的生命得以彰显,每一节课都有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表现。我们能逐渐体会到孩子们喜欢上艺术,喜欢上艺术课,并在艺术学习活动中形成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艺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创设情境,营造多类艺术能力形成的生态环境
  通过实物、音乐、画面、角色表演等创设愉悦和谐的艺术情境。如《小雨沙沙》一课,老师在学生头上喷洒水雾制造春雨的意境,结合“听春天的声音、看春天的美景,读春天的故事,画春天的情景”等立体感受和体验春天的美好;加强艺术与生活的联系,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情感体验、文化背景、科学认识等发展学生的艺术学习兴趣和能力。如《好妈妈》一课老师将学生家长请到艺术课堂上来,与孩子一起玩亲子游戏,在充满爱和情感的氛围中用歌唱、绘画的艺术形式表达对妈妈的爱;广泛吸取各种艺术历史文化的营养,如一位老师离博物馆近,主动和家长配合,组织学生参观马王堆汉墓、参观俄罗斯画展、徐悲鸿画展、听各种音乐会等。
  2.围绕人文主题在完整的艺术活动中形成艺术能力
   艺术课程不以单纯掌握专业知识技能为目的,而是让学生在围绕人文主题的艺术学习中,轻松快乐地学习艺术基本知识和技能,形成“感知、欣赏、创造、表现、交流、合作、知识、技能”等艺术能力,获得尊重、关怀、友善、分享等人文素养,为“完整的人”奠定基础。如《小鸟的家》中,一位学生画了一幅画,画中小鸟的眼泪变成“泪雨”,滴在伐木者的机器烟耸里,他说:“小鸟想让机器变坏,人类就不会破坏它们的家了。”
  3.鼓励学生的个性表现
  艺术的本质就是情感和创造。艺术课程关注每一个孩子独到的感觉、理解和表现,鼓励个性化的艺术活动和独特的审美趣味。
   (1)在探究中体验。我们强调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有自由、自主、独立的活动空间,使课堂充满轻松、快乐,焕发出独特的、无穷的艺术趣味。丰富多彩的探究发现,个体差异的实践体验,为学生的生活经验积累和社会实践能力的锻炼开辟了渠道。
  如在进行“猜猜我是谁”一课的教学时,结合学生好奇、好动、好模仿、好游戏的年龄特点,为学生创设了体验、参与、主动探索、积极实践的条件。在“猜猜我是谁”的游戏中,学生用谜语、儿歌、故事、歌曲等形式描述自己喜欢的小动物,这一环节使学生展示了课前搜集的资料,在倾听、描述、讲解的过程中,增进了学生对动物的了解。在倾听、模仿动物的叫声时,学生通过感受―实践―表演―比较―创作等一系列参与活动,感受声音的性质,创造性地模仿动物的动作,学会用可视符号记录声音等,使学生在一系列“猜”的游戏活动中感受、参与和创作。
  探究性学习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让学生在实践中去发现和探究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和创新能力。
  (2)在体验中发现。我们在艺术课程实施过程中合理的运用体验手段,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认识、理解与应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如在小学《艺术》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奇妙的声音》的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的欲望,在探究、体验中获取知识。如“生活中的声音”一课,让学生听听生活中耳熟能详的各种声音,体验不同的声音带来的不同的感受,体验声音的远近,感受不同声音的节奏、音调和音色等,并联系生活经验进行声音远近的测定、创造不同的声音等。在“图画里的声音”一课中,让学生在欣赏大师的作品的同时,体验在大师的画中有什么“声音”……在体验中,学生发现用身边的许多材料都可以创造出各种声音和节奏,用画面也能表现声音,而且还很有趣。
  (3)体验创造的魅力。艺术新课程贴近学生生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创造表现空间。学习活动的过程就是创造活动的过程,如在《神奇的天空》这一课中,教师借助中国的历史神话和童话故事,开展游戏活动,如开展猜谜语、故事连环画、故事接龙、找彩虹等系列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展开想象,尽情漫游在童话般的意境里,使他们的创造性才能有机会展现出来。
  4.在具有游戏倾向的艺术活动中学习艺术艺术与游戏密不可分,想象和自由创造是艺术和游戏的共同性。教学中通过有组织或随机的游戏活动,增进学习的趣味性,使学生在游戏中、在潜移默化的情感体验中学习艺术。游戏性的艺术活动,不仅使知识技能的掌握更轻松、愉快,更能使人淳朴、率真的本性得到自然地激发和流露,使人的生命变得富有意义和充满激情、快乐。通过游戏性的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们的参与意识,为他们创设了参与体验,主动探索,积极实践的机会,帮助他们形成个性化的审美趣味。
  如在《图画里的声音》一课中,让学生通过哑巴游戏,根据口形与表情猜声音,体验画面和声音的联系;通过演绎有声音的画面,体验美术与戏剧结合的完美意境;通过探究各种场景中的声音,学会制造声音,表达艺术氛围;通过反思图画和声音的连结点,形成由图画想到声音,再由声音想到图画的双向的沟通渠道,学生不仅能从画面联想到声音,加以模仿,而且能由声音联想到画面,加以演绎。学生在这种轻松、愉悦的艺术氛围中,感受力、想象力得到提高。
  教师巧设悬念,巧玩游戏,巧置情境,让师生共同面对问题,成为合作者、表演者、创造者。学生在悬念中探究,在游戏中娱乐,在情景中体验,而在这些活动中又蕴含丰富的内涵。如《小土粒》一课中老师扮演风姑娘,学生在教师展开情景描述后,再扮演小土粒的各种表情。在特定的氛围中用丰富的形体动作和表情,展现小土粒的不同境遇。在《小鸟的家》中老师扮演砍伐者,学生分别扮演森林里的植物和动物,共同体验它们失去家园的痛苦,引发师生心灵深处的同情心和爱心。
  艺术教师从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引入,抓住孩子们的好奇心,采用游戏的方式,能更有效地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在游戏中,学生快乐,教师也高兴,真正做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以学生为本”,采用能满足其需要的教学环节,引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和关爱。正是这种互动的师生活动,才使课堂焕发独特的个性光芒。
  (二)加强校本教研,基于学校、基于问题解决开展课例研究和课题研讨
  实践中我们发现要使艺术课程向纵深发展,可以采取校本教研的形式和方法,基于学校、基于问题解决开展课例研究和课题研讨活动。
  1.探讨“大综合、小综合”课
  在每个单元开始或结束设计一节“大综合”课,目的是让学生对单元要求有一个整体的认知或全面的把握;在每个课题的教学设计中设计成不同角度侧重的“小综合”课,便于学生形成不同领域的艺术能力。
  2.开展“同课异构”比较式研讨
  艺术教师分小组将相同的课题,采用完全不同的构思,不同的侧重点进行设计,然后再由各组的教师代表阐述本组的教学设计意图,其他各组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进行分析研讨,再由教师将教案付诸于教学实践中进行论证。引导教师将精力用在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方法以及学生的真正需求上,实现师生互动,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从而达到将所得带给学生,将反思留给自己,实现艺术课程多方位、多渠道切入教学的综合理念。
  3.“以校为本”
  在“教材教法、课标研究、学习方式转变、评价改革及问题与对策”等方面开展艺术“小课题”研究,目的在于引导教师把教学当成研究工作,教师即研究者,透过教师对日常教学当中问题的关切与省思,进行专题研究,有助于艺术课程的落实和创新,也有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时为进一步深化十年来艺术新课程改革成果,丰富和发展艺术课程新理念,促进艺术教师队伍建设,我区申报了湖南省“十一五”规划教师继续教育专项课题《基于艺术教师成长的问题发现与行为改进实践研究》,现已顺利通过立项并确定为一般资助课题,现正在研究中,我们希望艺术教师能立足课堂发现问题后,运用教育教学理念和策略,在后续教学中,为进一步实现艺术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提高学生艺术学习兴趣和能力,而采用一系列针对具体问题解决的课堂教学行为改进方式。
  
  第三部分 成长的快乐
  
  艺术新课程的实施,有甘甜,也有艰苦;有收获,也有困惑。不论是在顺境里,还是在困难中,对艺术的执著,便是生命中不屈的精灵。对艺术的执著,其实是一种淡泊中的跋涉,退避中的追求,一种甘于寂寞的精神气质,一种摆脱烦恼后的快乐与洒脱。
  十年的探索与思索,我们欣喜地看到,艺术课程正在改变着课堂,改变着师生的生活方式,释放了教师的创造力,激发了孩子们活泼可爱的天性和丰富的想象力,使学生的个性成长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开始成为现实。
  (一)教师在艺术课程中的变化
  从课堂观察中我们发现教师在艺术课程的实施中,能合理确定教学的目标,教学准备充分,教学内容安排合理,教学活动的组织流畅、自然,教学评估及时、有效,教学气氛和谐,教学效果较好,老师们对艺术课程的理解和把握比较到位。
  从调查“教师近十年来教学实践的基本情况”的13个小题中可以看出,67%的老师认为自己在“教师观”“学生观”“课程观”上改变很多,虽然在“培训”“支持系统”“资金”“校本课程开发”“班额”“学生状况”“硬件设施”等方面遇到一些困难;但90%以上的老师能“借鉴自己以前的教学经验”“查阅有关资料”“向有关人员请教”或“请求同事的帮助”,并且认为这些方法“有效”,在教学中能“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运用“激励性评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86%的老师能结合“自己”“学生”和“学校”实际有效安排教学内容,通过各种方式促进学生的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学习兴趣;76%的老师对目前使用的“质性评价方式”赞同,能采取多种方法多方面评价学生的作品。总的来说,95%的老师对艺术课程带来的教学变化比较适应。
  由调查统计我们可以看出,90%以上的教师认为艺术课程在整个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是相当重要的,与其他课程比较,艺术课程对学生人文素养和个性发展的作用很大; 67%的老师认为实验区和学校的教科研部门对艺术课程的实施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的研究支持较大;81%的老师认为所接受的有关培训在帮助自己改变原有的教学方法和思想方面所起的作用比较大;95%的老师认为学生对艺术课程的态度是“很喜欢”和“比较喜欢”。可见,绝大部分教师和学生理解、支持、喜欢艺术课程。
  (二)学生在艺术课程中的变化
  由教师卷的统计和分析可以看出,29%的老师认为学生在艺术学习中表现出的兴趣与主动性与新课程实施以前相比有“很大提高”;62%认为“有一定提高”,只有4.7%认为“没有提高”和“有所降低”;95.3%的老师认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与新课程实施以前相比“有很大提高”和“有一定提高”,在艺术活动的实践中,86%的老师认为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性与新课程实施以前相比“有很大变化”,81%的老师认为通过艺术课的学习,学生的合作和亲善行为“有提高”。
  通过艺术课的学习,90%以上的老师认为学生在“艺术感知能力”“艺术欣赏能力”“艺术评价能力”“艺术创造能力”等方面的艺术素养得到提高,艺术课的学习对学生“自信心和自我意识能力的提到”“有效的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良好的自我情绪控制能力”“思维的灵活性和想象的丰富性”等个性发展有变化。
  从调查统计可以看出,98%的小学生和76%的中学生认为艺术课程“重要”,100%的小学生表示“对学习艺术课感兴趣”,82.5%的中学生和94.7%的小学生在艺术课的学习中“表现积极”。可见学生对艺术课程的学习和艺术教材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小学生尤为突出。
  77%的中学生认为自己的“艺术欣赏能力”有提高,46%认为自己在“自信心和自我意识能力的提高”“有效的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良好的自我情绪控制能力”等方面有变化,74%认为通过艺术课程的学习提高了“思维的灵活性和想象的丰富性”。在学生卷的统计和分析中我们了解到,84%以上的小学生在艺术课堂上喜欢“小朋友们展开想象,进行创作”和“欣赏和艺术课有关的艺术作品”,喜欢“根据表现,老师给属于小朋友的花、星星、小旗等涂不同的颜色”。56%以上的中学生喜欢“提高教学(学习)内容的趣味性”,喜欢教师“经常指出同学的进步,并鼓励其继续努力”等多种评价方式。
  和学生的访谈让我们深受感动,学生们对艺术课程的喜爱和热情让我们深受鼓舞,虽然也有来自学校、家长和社会的不理解,但他们仍然对艺术课的学习充满憧憬,由衷地说:“艺术课真好!”,学生很喜欢艺术课程,喜欢“欣赏”和“想象”以及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对教师的教学比较满意。
  通过课堂观察,我们发现在艺术课堂上学生充满了活力,思维活跃,想象丰富,敢于表现自己,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艺术课程解放了对儿童天性的束缚。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相应的转变,他们能够在与多种艺术形式的接触中,调动全身心参与,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和艺术体验。学生喜欢上艺术课,艺术教师成为学生们最喜欢的老师。
  十年啦!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我们――可敬的老师、可爱的孩子、可亲的家长以及所有艺术课程的实践者,都是用生命写故事的人。我们的老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帮助者,老师们脸上写着的不再是因“重复”和“执行”导致的“生硬”和“了无生趣”,而是因创造性劳动而变得富有朝气,充满激情,变得幸福、快乐;有的教师由衷地发表感慨:“上艺术课真的是一次愉快的幸福体验!”有的老师对自己的个人发展充满信心,相信自己能在新课程中成为一名学习型、合作型、反思型、创新型教师。有的老师立志要成为“孩子心中的艺术大师”,有的老师在札记中写道:“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耗费,而是生命的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我们的学生不再是简单的接受者和摹仿者,他们学会了高兴时跳舞,学会了忧伤时唱歌,学会了用诗歌和童话来表达内心复杂的情感,他们学会了画画、学会了合作、学会了交流,学会了用色彩和线条表达自己的感受……他们将来长大后不一定会从事艺术工作,但他们充满自信、有爱心、会观察,可以想象,凭借“发现的兴奋”和“创造的快乐”,他们将成为“一个人格完善的人”,一个对艺术、对生活抱有“终身兴趣”的人。
  还记得课标组长滕守尧、杨立梅老师曾经说过:我们宁愿让我们的孩子充满爱心、学会关怀和尊重,有一定的艺术能力,而不愿看到一个只有专业的知识技能而缺乏同情心、创造性、脸上缺乏表情、对生活缺乏热情的人。
  是啊,让我们的艺术课程为孩子的一生奠基!让我们用艺术点化孩子的生命,也点亮我们自己的人生!
  生命还在延续,艺术课程还在实施,精彩还在继续……
  (责任编辑:李之宣)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