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80后”高校辅导员的心理焦虑及自我调试] 高校辅导员
 

[“80后”高校辅导员的心理焦虑及自我调试] 高校辅导员

发布时间:2019-01-28 04:12:32 影响了:

  摘要:高校学生辅导员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目前,“80后”已经成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主体力量。加强"80后"辅导员队伍建设,对这支队伍进行科学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但从实际现状看,“80后”辅导员表现出的心理素质与社会对其提出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而在心理方面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心理焦虑。本文针对这一群体的心理特点进行分析,对其心理焦虑及其解决方式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80后”高校辅导员心理焦虑自我调试分析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24号)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他们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目前,在高校辅导员队伍中,“80后”已经成为主体。随着大批“80后”辅导员加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中,他们的个人综合素质也被大家所重视。因此,加强“80后”辅导员队伍建设,对这支队伍进行科学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一、“80后”高校辅导员心理特点分析
  “80后”这个概念最早用于称呼80年代出生的作家,近年来,人们对“80后”的关注,已经从最初的青年作家到整个80年代出生的群体。现在这一代人已陆续走上工作岗位成为各行各业的主力军,特别是在高校学生工作战线,“80”后辅导员已经逐渐成为主力。目前,他们这一群体的心理情况从总体上看是比较好的。从受教育程度来看,他们中大多数经历了相对规范的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的教育,具有较高的知识素养,较为丰富的知识储备,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能力,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和综合协调能力,具备能够胜任现职工作的知识结构。正因为受过良好教育,他们中绝大多数能够做到自尊、自爱、自强、自立。同时,由于年龄因素,他们往往能较好处理青年大学生的问题。总体上看,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兢兢业业,投入到教育事业中,自我的社会期望值较为合理,同时也能合理进行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
  由于受市场经济的影响较大。“80后”的成长期,正是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当他们走进大学校园的时候,学校实行了“上学缴费,不包分配,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政策,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的社会环境强化了他们的竞争意识和效率意识。他们的成长处于计划生育年代,成为家庭生活的中心,备受社会和家庭的关怀和呵护,往往自我意识明显,同时在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生活方式的选择上呈现多样化。同时,“应试教育”在他们身上留下了很深的印记。并且,由于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80后”辅导员的心理素质往往与高校需求和社会期望存在不小的差距。而在心理方面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心理焦虑。
  二、“80后”高校辅导员心理焦虑分析
  随着高校推进内涵建设的不断深化,寄予辅导员队伍的期望不断提升,工作内容不断增加,同时,工作压力也日益增大。大学生辅导员特别是“80后”的辅导员的心理压力也愈加增大,现实中,大多数辅导员存在焦虑心理的困扰。焦虑是个人内心困惑引起的。对于“80后”高校学生辅导员来说,这种焦虑更多地表现在对自身的事业感、成就感上。主要是社会各种矛盾集中的体现。表现为:
  一是理想与现实的困惑。思想工作是塑造灵魂的事业,尤其是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在一些辅导员看来,他们往往考虑个人前途、待遇,往往缺乏事业心和奉献精神。有相当一部分辅导员往往认为,个人的付出与收入不成正比,认为学生工作太琐碎费心,往往寻找机会换岗。
  二是知识结构的困扰。他们对专业知识认识不够深入,缺乏广博的知识面,特别是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尤其是对学生专业引导方面显得不足。有相当一部分辅导员由于没有系统学习过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缺乏必要的教育科学。正是基于此,往往不能有效解答学生的困惑。
  三是自我意识与调控能力困惑。主要表现在往往自我评价偏高和角色意识的欠缺上。多数辅导员表示不愿意过多的利用业余时间来处理学生事务,认为辅导员工作受到了多方面的限制,一项任务往往付出很多努力,但未必取得成绩。节假日还要组织活动,遇到学生的突发事件,第一时间需要赶到现场,常成为学生辅导员的一大苦恼。
  三、“80后”高校辅导员心理调试途径分析
  心理健康的老师才可以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根据辅导员队伍的工作特点,他们的良好心理素质至关重要,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校教育工作的质量。
  一是要建立有效的实施机制。学生思想政治辅导员往往是高等学校教师群体中最需要心理支持的群体之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心理咨询服务,帮助他们宣泄压力,排除郁闷,减轻心理负担,恢复情绪的稳定,提高社会适应性。要采取有效的帮扶机制,高等学校可以建立相应的辅导员心理干预机制,制定心理健康计划(目标、措施),采取建立心理档案的形式,做好辅导员心理健康的定期自查,形成一个有效的辅导员心理健康保障机制。
  二是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要把那些政治思想素质好、工作能力强、具有工作热情的“80”后选拔到辅导员队伍,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增强辅导员自身素质提升的自觉性。同时制定合理科学的奖惩制度,提高辅导员工作积极性、主动性,通过提高辅导员的工作待遇,使辅导员工作得到广泛的认可和尊重。
  三是要加强自身心理健康保健。在工作实践中,辅导员们存在的焦虑心理,其核心就是对自身理想价值与现实价值间落差的失落感。这时,就需要辅导员自身学习有关心理健康知识,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如减压方式方法、人际关系处理等。自身也要培养良好的性格,包括稳定的情绪、适度的情绪反应、顽强果断的意志力和和谐的人际关系等。同时,自己要不断挖掘自身价值,提升价值感。毫无疑问,拥有价值感就是一个人心理健康发展的动力,要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就必须挖掘是事情的价值感。此外,要创造良好的个人生活、学习、休息和娱乐环境,建立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改变不良行为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2005年3月.
  [2]廖元新、胡邦宁.《关于加强高校“80后”青年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思考》.《管理科学》,2008年第5期.
  [3]陈静、高雅琪.《高校青年辅导员角色定位的探讨》.《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年第12期.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