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管理型与实干型 实干是最好的管理方法
 

管理型与实干型 实干是最好的管理方法

发布时间:2019-01-29 04:10:52 影响了:

  在31年的教育生涯中,从事学校管理工作27年,在校长岗位上已有24年。这就是卓尼一中校长王烈的基本履历。   学校管理工作如同一本经,念了20多年,王烈已念出了其中的真意,悟出了其中的真谛。因此,曾有人这样评价:他是一个实干家,是当校长的料。
  
  在不变中求变化
  
  王烈给人的感觉是随和,善于倾听,容易亲近。这种亲近感让他在工作上有了更多的“人缘”,这让他与教师相互信任,相互支持,让他成功完成了一项最具挑战性的工作,并最终拨云见日,走向了他事业上的另一个高峰。
  这事还得从头说起。
  1996年,他被调到卓尼藏族中学,当了校长。两三年后,藏中全校高考民族类55名考生中53人考上了本科院校。这在藏中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当王烈和全校师生还沉浸在喜悦之中的时候,他接到了调令――让他到卓尼一中当校长。
  这是一个艰难的选择,甚至可以说是考量一个人胆识、勇气和教育情感的选择。
  如果不了解卓尼一中当时的现状,或许没有人能理解这种选择的艰难。
  从一位熟悉当时情况的老教师说的这段话中,我们可以大概了解到当时的困境:“那几年里,卓尼一中派不进来校长,来一个走一个。甚至有几年时间里,校长是由分管教育工作的县长来兼任。学校里人心涣散,教师都有走心没有留意。学生人数逐年下降,教学质量更是连年下降。有一次周末放学时,看到站在国旗台周围的600多名学生,老师们的心都有点凉了。”
  面对这样严峻的现状,谁能不犹豫和权衡呢?但是,勇气和胆识让王烈毅然地选择了前往上任。
  “我知道这是一件非常具有挑战的事,我的想法是,如果做的事没有挑战,那就不会有更好的发展。”王烈这样说道。
  当所有人以为王烈上任第一件事会大力整顿人事时,他的做法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他没有对学校的教职工进行任何调整。
  学校教职工都冷静地观察着王烈的举动。
  “在所有人看来,我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人事调整,而且应该这样做,并且县上主管领导也跟我谈过话,说需要人员调动的话,县上完全支持。”提起当时的情况,王烈这样说道。
  一月过去了,没有举动,一转眼一个学期过去了,还没有任何举动,这让全校教师更加猜不透王烈的心思了。
  “我为什么没有调走任何一名教师,即使是大多数人都认为是不太合格的教师。我当时的想法是,首先要搞清楚原因,摸清底细,如果盲目地进行大调整,可能会出现更乱的局面,那样一来,摊子就更难收拾了。”
  这时,过去的实干经验就发挥出了作用。那时候,有人看到王烈经常在下班后还在办公室加班。没有人知道那时候他想着什么,也没有人知道他将要做出什么。
  平时,王烈不喜欢说些管理理论,但他知道管理的真谛:公平公正,发挥每个人的优势。
  “我觉得公平公正是管理的核心,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教职工就有怨言,就会产生不满情绪。一切制度就难以实施,事情就很难办好。”王烈说,“但问题是,谁都知道公平公正的重要性,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一些小事上更是难以把握住。”
  在人们的关注当中,很快一年过去了,学校里一切看似没有任何变化,但有一点却改变了。那就是教职工开始人心思安,都拼命地把自己的活干好。
  一年,两年,几年以后,就连学校里的老师都感觉到惊奇,学校真的是变了,而且变化很大――这所当时在全州都有名的后进校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教师还是以前的教师,人员还是以前的人员,但学校已不是几年前的学校了。是什么促使了这种变化?答案会是什么?
  秘诀是什么?说到这个问题,王烈笑着说:“其实没有什么秘诀,我真不知道该怎么说,如果一定要用一句话总结的话,那就是,把一碗水端平,少说多干,让每一个人都发挥出各自的能力。”
  一个优秀的校长不在于他会干什么,干了多少,而在于如何把教师带动起来,就是所谓“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2006年前后,是卓尼一中校容校貌变化最大的几年,现代化的教学楼代替了砖瓦房,一切都是新的,校园实现了绿化、硬化、美化、亮化。
  从大门口的浮雕字画到校园雕塑,从教学楼的装饰到楼道里的字画挂牌,甚至厕所前的一堵浮雕墙……校园里的角角落落,处处展现出精心设计的人文景观和文化气息,而这些都是出自学校教师之手。
  这也体现了王烈善于发掘教师优点、善于用人的管理之道。
  他是一个爱琢磨的人,到哪里去参观学习,他都会留意人家的设计和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想着自己学校是不是也可以这样设计。
  每每想到一个创意,他就找来美术老师们商量,看是否可行,“你们能不能搞出来”,很多时候老师们也是信心百倍地答应。
  当说到校园中一个个别出心裁的设计或布置时,王烈和几个参与设计制作的老师们都有说不完的话,都能说出一大堆当时的情境,同时也洋溢着像牧人看着秋天肥壮的牛羊时的喜悦。在这种喜悦中,似乎能看到知人善任和被人赏识的内心感受。
  2008年,在甘南州第三届“两基”攻坚经验交流会上,时任教育局局长的召玛杰对卓尼一中校园文化建设作出了很高评价:在全州教育发展史上实现了“两个突破”,创造了全州“五个之最”,取得了十四个全州第一。
  
  创新的力量
  
  以前,学校例会上,经常是领导轮流发言或者毫无主题地你一言、我一句变成了“聊天”会,既耗费时间又没有成效,老师也有怨言,也不爱开这样的会。
  这件事引起了王烈的思考,但怎么改变,从何人手呢?他也深知,和很多学校一样,这种状况也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正所谓积重难返,要改变也很难。
  王烈深思熟虑了一番,决定从学校行政会议入手,把行政会议变成“课堂+会堂”的会议,一改过去领导干部布置工作、安排任务和领导轮流发言的不足,内容丰富了,效率也提高了,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创新和变化,带来的却是让人意想不到的成效。
  有了改变行政会议的成功经验,接下来王烈又着手改变学校教职工大会。在教职工大会上除了通报值周总结和工作安排外,还植入了两个论坛――“教学论坛”和“班主任工作论坛”,就是每次例会上专门留出一定的时间,让事先安排好的一两位教师发言,谈教学心得、教学经验和方法,或者谈班主任工作心得和经验等。
  例会由程式化变成了交流式、分享式。
  “由于教师的工作量大,平时很难抽出时间专门组织全校性的教研活动。”一位老师说道,“这样的会议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就成了全校性的教研交流会。”
  “发言的教师为了在上百人的大会上作好发言,往往是提前查资料、备内容,做大量功课。其实这也是一次教研活动,自己受益,别人也分享了经验,是一举两得之事。”王烈说道。
  “教师头疼的例会成为教师受益的论坛。”王烈的管理智慧就在于此,因为他不喜欢多谈理论,而注重实效。在一些别人都习以为常的小事中发掘出“新意”来,体现出创新的内涵。
  细节决定成败,实践出真知,学校管理者常说的精细化管理被王烈用这样一件件事情表现了出来,而不是写在纸上,挂在嘴上。
  短短几年间,卓尼一中从全州有名的落后学校上升为全州办学规模最大的学校,学生比2001年增长了近6倍。2008年,学校被州委、州政府授予“甘南州教育系统先进学校”、被教育局评为“甘南州校园文化建设示范性学校”等。
  几年间的转变,不就正好印证了“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这句话吗?
  而王烈却说:“我是为师生服务的,让教师成长,让学生受益,多一名农牧民家庭的学生走出大山,用知识改变命运,我就多一分喜悦。”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