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囚禁与突围】 边境突围
 

【囚禁与突围】 边境突围

发布时间:2019-01-30 04:19:37 影响了:

  写下这个题目,我的眼前不自觉便浮现出一间古老、阴晦、四面密不透风的围墙。围墙里有一群被囚禁的人,他们谈笑风生甚至洋洋得意,从他们欣然的脸上丝毫看不出被囚禁者的悲哀与愤怒。也许,他们被囚禁、奴役太久,已经麻木;也许,反抗无效,终至屈服;也许,他们根本就未曾有过反抗,甚至根本不知自己一直被囚禁在围墙之内。
  围墙的墙体是用“教材”、“教法”、“教参”……砌成的。
  墙体不断地向内收缩,墙内的空间越来越小,令人窒息。
  一部分人开始意识到,如果不想办法突围出去,便要葬身于此。于是,一些人开始觉醒,他们开始寻找出路……
  作这样一个比喻,似乎有些夸张,但俯瞰现实,也并非言过其实――我们正一步步被固有的教材、教法、教参束缚、吞噬,至少是我们中的大多数。
  先说教材。叶圣陶老先生早就说过“课文不过是个例子”,既然是个例子,我们就不应该囿于例子之内,求末而舍本,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既然只是个例子,我们就要把它当作例子来看待,如果例子不适合,我们为何不可以用另一个例子来替代?但现实状况如何?不敢越教材之“雷池”半步者比比皆是。
  再说教法。有人将教学方法总结为这个模式,那个模式,并试图推而广之。若是他人能活学活用,这自然无可厚非。可悲的是那种邯郸学步,生搬硬套,只知形式而不识其中思想的懒汉式学习。“洋思”的风刮过来了,就学“洋思”;“洋思”的风过去了,又学杜郎口,“你方唱罢我登场”。可学来学去,总还是没有自己的东西。蜻蜓点水、隔靴搔痒是触及不到教育的根本的,这种徒袭皮毛、仅求形似的效仿或移植自然不会有任何效果。因而多数所谓的推广,终至失败。
  我们常说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这种艺术更多地表现在它不是僵死的、固有的模式,而是充满变化、不可预知的期待。既然如此,具有艺术性的课堂又怎能束之于“模式”之内,而游离于思想之外呢?岂不知一切“模式”的成功实施皆是科学的思想与自身的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俗话说“教无定法”,一切有智慧的教师都会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选用适合的教学方法,并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情境,适当地进行调整,使之适应于课堂教学进程,而不会囿于固有的模式,固步自封。因此,如果硬要说有“模式”,那这种模式也是属于个人――一个独立的个体模式。齐白石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只有得他人之思想,融自我之个性,成一己之风格,方可久盛不衰,成为真正的“模式”。
  至于教参,只是教学参考而已,却有许多教师将其奉为“圣经”,俯首膜拜,莫敢易一字。当然,这主要是教师自身思想懒惰所致。“盗来的火,照不亮自己的心灵”,照搬教参上的理解,无疑是在盗他人之火,自然无法将自己的心灵照亮。理解不透彻或者说根本就没有自我参与的理解,如何能有效地让学生理解?连自己的心灵都未照亮,如何能照亮学生的心灵?如今,我们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如果教师都没有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的研读探究,那又如何凭借自己的阅读体验来引领学生的探究?只有通过独立的阅读与思考,并且获得相应的思考与体验,才能在课堂上与学生的心灵取得沟通,与学生的思想产生碰撞,这样的课堂才会充满灵性。
  囿于此,我们需要突围。
  有人会问:四壁严实,密不透风,突破口在哪儿?我想说它在我们自己的手中,在我们自己的心里――关键是我们有没有突围的勇气。
  (姚小立,睢宁县高集中学,221215)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