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浅谈数学教学中转化“学困生”的策略] 学困生转化策略
 

[浅谈数学教学中转化“学困生”的策略] 学困生转化策略

发布时间:2019-02-03 03:47:29 影响了:

  摘要:对“学困生”我们要以公正的态度、平等的眼光去看待,用爱心去感化他们,还要有信心、恒心,经过不懈的努力,才能巩固转化的成果。给予爱心是转化的前题;挖掘他们的潜力和优点是转化工作的突破口;沟通感情以心交心是转化工作的催化剂;严格要求则是转化工作的核心。
  关键词:兴趣;原因;疑虑;引导;教学艺术
  
  课改以来,广大农村数学教师反映最明显的就是升入初中以后,发现学生由于数学基础所表现出来的两极分化特别突出,教学中发现三分之二的学生连初一刚学过的解一元一次方程也不能掌握。三分之二的学生数学成绩是不达标的,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学生毕业考试数学只考了十几分,这样的学生就成了“学困生”,不要说升学了,毕业也不太可能。他们长期得不到重视,经常混迹于青少年不宜场所,成了父母和教师心中的叛逆儿。因此分析“学困生”产生的原因,探索激发“学困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成为数学教师教学研究的大课题。
  
  一、“学困生”产生的原因
  
  1.家庭教育对学习不重视。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父母思想上不重视,认为现在经济条件比以前好了,就业机会也比以前多了,即使初中毕业也可以托个关系,帮子女找个工作。有的认为大学毕业也不一定找到好工作,学历无所谓,即“读书无用论”。另一种是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都有很多零用钱,孩子手里玩着各种新鲜时尚的玩具,有各种各样好吃的东西。大多数孩子是独生子女,再加上父母爱、长辈疼,家长们常常因溺爱而放纵了自己的孩子,使他们养成了好吃、贪玩、调皮、以自我为中心等坏习惯。这些坏毛病带到学校,造成上课时做小动作,不注意听讲,更不主动地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回家不能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更不听老师善意的批评和同学的劝告,学习目的不明确。当然学习上就成了“学困生”。
  2.缺乏必要的基础知识和经验。数学的逻辑性强,如果学生在某个知识点出现了断层,不具有必备的知识和经验,学习就非常得困难。如有的学生在小学时连混合运算都做不好,因果关系都不会找,到了中学怎么能学好有理数的运算,又怎么去解方程呢?
  3.学习没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的学生由于基础差,成绩落后,家长和教师不但不及时地给予帮助,反而一味地批评、指责,再加上同学们看不起,这样使他失去了信心,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上课也不愿意多看老师一眼,更谈不上提问、探讨和同学主动沟通,他们变得自卑、孤僻,厌恶学习,对老师反感。长此以往,成绩越来越差,很自然就成了“学困生”。
  4.学习能力差。虽然大部分学生之间智力上没有多大差异,但个别学生由于懒惰,缺乏实践和有效的练习等后天因素致使各种能力发展相对滞后,也成了“学困生”。
  5.小学基础教育没有受到重视。根据笔者对刚升入初中学生的了解,有的小学教师认为反正小学学好学坏都要升入初中的,再加上现在的九年义务教育,取消了相关的考试,对教学成绩也不作明显的考核,导致有的学生在小学时就成了“学困生”。
  6.社会上的不良诱惑力很大,有的学生经常留恋网吧、营业性的歌厅、台球房,而把作业置于脑后。新学的知识
  得不到巩固,知识基础又薄弱,怎能不成“学困生”?
  
  二、转变“学困生”的策略
  
  1.有的放矢地帮助“学困生”。教师可以在班级中开展一些有趣味性的活动。如:讲名人故事,让学生畅谈自己的未来等。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给他们讲一讲现在的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以及家长为了能使他们生活得好一点,不辞辛劳地工作,目的是要让孩子多学点知识,多掌握一些本领,将来才能使自己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上有立足之地。同时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明确为谁学,学为谁。
  2.尽量创造机会鼓励“学困生”。“学困生”由于基础差,学习经验不丰富,知识面有断层等,所以学起来很困难、很吃力。教师要在课堂上注意对旧知识的复习和回顾。对新课一开始要尽量讲得浅显易懂,然后再层层递进,包括情境的创设、问题的提出、练习的设计等也要照顾“学困生”。例如:在上几何课“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时,我举了例子:下课时到学校商店买东西,有两条道路可以走,一条是水泥路要拐弯,另一条是小路直接到。结果所有的学生都说走小路快,因为距离短。然后我再加以理论解释,这样他们就很容易地掌握了,并感觉到学习也并不是很难的,这样给他们树立了信心。同时鼓励他们说,只要你们能认真听讲,多动脑,好好地学,是一定会学好数学的。
  3.消除疑虑,密切关系。一大部分“学困生”因学习落后使自卑心理加重,教师要对他们倾注真诚的爱,在感情上亲近他们,以兴趣引导他们,在学习上帮助他们,从生活上关心他们,才能使他们真正感到老师可亲、可信、可敬。同时教师要用发现的眼光,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消除他们心理障碍。如有的学生数学差,但他的写作好,或者音乐、美术好等。哪怕他有一些微不足道的“闪光点”,或是有一小点进步,都要善于抓住时机及时给予表扬,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使他们端正态度,树立自信心。“精诚所致,金石为开”,只要老师付出真诚的爱,就一定能得到学生的回报,一份温暖定能换来学生的十份热情。
  4.正面引导,以理服人。由于学生年龄小,社会经验不足,辨别是非的能力差。对待这种学生,绝不能讽刺、挖苦、用冷漠简单粗暴的方法去解决。因为这样做,很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使他们“敢怒不敢言”,使他们的心态扭曲,一旦产生逆反心理就很难沟通了,甚至会出现其它不良后果。只有坚持正面教育,用民主、说服的方法耐心细致地做工作,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认识,启发他们的自觉性,帮助他们改进不足。
  5.注重教学艺术,激起学习兴趣。孔子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旦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数学教学就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1)巧妙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授课时为避免平铺直叙的讲解令学生昏昏欲睡,提不起兴趣,教学中可适当地出一些趣味数学题。如讲二元一次方程(组)时,引入古代流传的“鸡兔同笼”数学题。这样把枯燥的数学题改编成有趣的文字题,既能激发学生做题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讲授有理数乘方应用时我提出:假如给我一张足够大的报纸,通过折叠就可以让它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一开始就设下悬念,问能否做到?怎样做到呢?这样通过设疑引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使知识的接受由被动转化为主动,这样便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教学方法灵活多变。例如,在学习同类项概念时,我进行了“找同类项朋友”的游戏的教学方法。事先准备好配组的同类项卡片,上课后,每人发一张,让一个学生去找与自己卡片上单项式或同类项的朋友,找对的同类项朋友坐在同桌,另一个被“挤”出的学生站起来再找。学生在愉快专心的气氛中迅速掌握了确定同类项的法则,然后由老师总结“三个相同”。合并同类项的法则也在同座讨论中得到顺利解决,体现了同学间的团结协作精神和互帮互学的精神风貌,“学困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会得到激发。
  (3)积极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如在讲到七年级下册的“平移”部分时,学生觉得画图比较难学,而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就能很好地解决。教师可以恰当地选用多媒体技术来辅助教学,以形象具体的图、文、声、像等来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帮助教师处理一些在黑板上画不好,用模型也看不清的图形,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
  (4)重视数学在生活实际中的运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生产与科研的实际,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教学资源,因此在中学数学教学中,要把握教学内容“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注重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到学而有用,这样学生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册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时,有这样一题:“一个长为10米的梯子斜靠在墙上,梯子的顶端距地面的垂直距离为8米,若梯子的顶端下滑1米,那么梯子的底端滑动多少米?”这是一道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题目,目的是让学生感受一元一次方程应用的价值。我当时没有直接讲解分析,而是采用小组合作,鼓励他们猜测与探索、动手、动脑、动口,发表见解。各小组代表发言完毕后,发现有几种不一样的结论,各组同学各执己见,学习兴趣空前高涨。此时教师再适时对题目进行点拨分析,学习效果也可想而知。事实证明,当一个学生真正认识到这门课成为他实际需要的时候才会对它产生兴趣,只有把所学的知识和实际运用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掌握。
  (5)体验成功带来的喜悦,稳定学习的兴趣。成功会激发兴趣,失败则使兴趣经受考验。人人都有成功的渴望,即使一次小小的成功,对学生来讲也是一次莫大的鼓舞和激励。因此,教师要探索“依纲靠本,分层教学,逐步推进”的因材施教策略,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别,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对学生的点滴进步都给予肯定,从而使学生获得舒畅的心情,稳定的学习情绪,保持学习积极性。对“学困生”让他们多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在成功的体验中享受发现的乐趣。
  6.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融洽师生感情。一位教育学家说过这样的话:“一个数学老师最大的成功就是把他的学生教得喜欢学数学。”因此在教学中师生相互交流合作是非常重要的。上课时要及时调控学生的情绪,良好的学习情绪能促进和增强数学学习效果,使其自信地、愉快地进入学习情境。数学教师在平时要多找“学困生”谈心,了解思想动态,做学生的良知益友,建立民主、活跃的课堂气氛,教师妙趣横生地教,学生生动活泼地学。经常与学生进行一些集体的数学活动,让“学困生”对教师产生一种亲和力,这样他们就能喜欢这位教师,进而喜欢数学这门课程。
  总之,对待“学困生”我们要以公正的态度,平等的眼光去看待,用爱心去感化他们,还要有信心、恒心,经过不懈的努力巩固转化的成果。相信“学困生”在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定能健康地成长。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