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怎样读《可以预约的雪》?】 可以预约的雪
 

【怎样读《可以预约的雪》?】 可以预约的雪

发布时间:2019-02-05 03:55:26 影响了:

  【摘 要】在教学林清玄《可以预约的雪》一课时,笔者真切地感受到,教师的教学思路难以与作者的行文思路做到一致和契合,为此,笔者另辟蹊径,对教材采取了独特的处理方式,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阅读教学 行文思路 教学思路
  
  探讨这个话题的前提是,一篇文章的行文思路与导读(教学)思路是两回事。笔者在教学林清玄《可以预约的雪》一课时,深切地感受到这一点。
  林清玄的《可以预约的雪》,既难读又易读。说它易读,是因为主题并不深,对一般读者如学生,这样的主题在过去的文章中都出现过,把握了核心,很好理解。说它难读,是因为林清玄的行文契合了他所谓“渐悟”的过程,他的文章不是告诉人们对一种“生命状态”思索的结果,而是展现了他的思索与渐悟的过程,步步思索,层层推进,文章写完了,意思也显露了,人生思考也有了结果,所以行文上基本属于卒章显志的一类。再加上文章“牵扯”较多,意象较多,有些漫笔的味道,这带来的影响就是,读者必须把握住作者情感的变化,一旦跳跃,前后就不能连贯,就会费解,或者说,不读到最后,你就不能体会到前面写的那些用意何在。比如题目中“预约”和“雪”究竟是要说什么,一般读此文时几乎没有不被它以及“菅芒花”扯住注意力的,不到文末,好像都揣摩不出其意,甚至,简单的主题被复杂化了。接下去还有“可以预约的菅芒花”,但“人生有常有变,而变居多,谁都无法避免”,于是“人生不可预约”,“既然不可预约,那么就要微笑看待生活,对待生活”这些意思的流转,在作者来说,意识流动,很自然,但在读者来说却并不轻松,需要紧紧跟随。其实“预约”、“雪”等与文章主旨不是直接关系,只是林清玄写此文的由头,假使修改此文,把凡是涉及此类的意象全拿掉,一点也不影响到达最后的主题。所以说,“预约XX”实在算不得文章的关键字眼。至于文章最后,回扣题目,并有“可以预约的希望”――好像是贴合主旨了――的说法,只是作者行文上的一个小技巧,不这样说,也无伤大雅。而设想,如果这个起笔的“由头”很简单,比如说“菅芒花又开了”,理解起来没难度,读者也就不会去多想,也就很快的读下去了,然而,它不是,它是“可以预约的雪”,思维要转几个弯子还不能明白它的含意,然后,读整个文章时都会觉得不那么顺畅。
  听了好多公开课,好多教师都因喜欢林清玄的清新、自然、淡定的散文风格而选择了这篇课文,结果是几乎没见一节真正愉悦的课,都是顺着行文思路导读,教师很费力,学生很辛苦,最后还只是在文本中出不来,所得的关于文本的理解还不到位。
  这是不是说明了,我们在为学生导读时走了一条“难路”――顺着作者的“思索”在走。教师或学生独立读此文固然非得如此,因为不会有人读文章是从中间或后面读起的,但,我们的教学就是在“导读”,让学生尽快地读通,读懂,一是提高时效,一是针对他们读不懂的。“导读”的功夫正在于让学生多、快、好、省地去读,其流程并不需要与作者的思路亦步亦趋地展开。
  那么怎样导读这篇《可以预约的雪》可以化繁为简而显得不太费力?
  1.反刍法。即直奔主题,先不管作者的心路与苦思,不多考虑“可以预约的雪”那些暂时理解不了的意象,用填空或复述,或用几个关键提问或是生活导入的方式直接抓住文章的主旨:与朋友相约去看菅芒花,然而看到花又开时,却发现看花的人已变了,再想生活中好多东西都变了,于是伤感,再想到其实生活总是变的,苦难为多,人又是改变不了的和无能为力的,既然如此,不如宽、恕、欣赏、微笑地面对。为什么可以直接呈现呢,因为这个主旨并不难理解,学生读过此类文章。注意,这个概括里特地省掉了“预约”、“雪”、“变”与“常”等意象,为的是不干扰学生,等主旨把握了,再回过头来咀嚼语言,那些意象,那些充满着人生意味的哲理性句子,最后解决“可以预约的雪”的含义,从而理清作者思路。学生反而嚼得透,消化得全面。这种导读,是反作者思路而出的教学思路,其实就是过好整体感知关。
  2.改掉题目,冠以“菅芒花又开了”或“来年,菅芒花还会开”,让学生知道这是个写作源起,既明白,又不至于为“预约”和“雪”而费解。这里需要特别消除的一个惯性思维是,“原来的题目――可以预约的雪――是个不可替代的好题目”。观察过的多个课例中,教师都引导学生去分析本文的题目精彩在何处,然后列出其他几个题目――当然是故意弄出面目可憎的或直白或僵死的题目――“不可预约的人生”、“常与变”等等,与之比较,达到排除其他的目的。这种设计,如果是为了在题目的比较中进一步理解主旨和作者语言艺术,当然是很好的,但如果只是为了证明这个题目有多好,显得做作。就此文来说,我觉得“菅芒花又开了”或“来年,菅芒花还会开”就是很好的可以与原题媲美的题目。与原题相比,两者都只是少了个比喻,而那个“雪”与“菅芒花”之间的比喻其实对于全文的主旨表达和“增美”来说并无用处。具体来看,“菅芒花又开了”明示花开和季节变换,“又”字则饱含人事变化的感慨和伤感,以此作为文章起笔的由头,一点都不算浅陋,而肯定的语气则又提示了作者的主旨。如果考虑到作者的文字止于“尚未看到菅芒花的此时”,也可以把这个题目微调成“菅芒花又开了吗?”,这就有点“五月渔郎相忆否”或是“为谁流下潇湘去”的韵味,也不差。如果题目变成“来年,菅芒花还会开”则直接指向文章主旨,不就是作者在文后所说“可以预约的希望”吗?两个题目共同的好处是,有味,却不绕弯,不会让学生的思维被扯得吃力。
  3.举别的诗文进行对读或拓展。恰当的例子会很多,因为林清玄要表达的人生况味一点都不新奇,从古到今很多。就其文章前半段,感慨花开而人事变化时,可以用崔护的《题都城南庄》来对读: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只今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此诗虽以爱情为“本事”,但之所以被人记住和流传却得功于抒发了一种物是人非的人生感慨,这其中的“桃花依旧”与“菅芒花又开”――“花可以预约”何其相似,而“人面只今何处去”与文中的人生变幻的“变”又何其相同,此诗对学生既熟又好懂,一对读就知道了林清玄的感伤所从何来。就其文章后半段的“放下苦难的包袱”、“宽容”、“无悔”至于“欣赏”的主旨来说,可以用苏东坡《赤壁赋》里的“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吾与子之所共食”对读,苏轼的这段文字针对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朋友――何必“羡长江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这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以至于自得其乐。苏轼的见解与林清玄的主旨如出一辙。
  4.少不了那一点“禅意”。准确地说,林清玄在文中表达的不是完全的“禅意”,但契合了佛教中的对人对事的“随缘”、“宽容”、“忠恕”、“淡定”等意旨,把这个说成“禅意”一点都不错。实际教学中极少有教师谈到或引导学生拓展于“禅”,还是表明了读者对林清玄此文的主旨的认识跑到了一个以为是“复杂的主旨世界”而出不来。点到这个禅意有什么好处?恰在于防止学生阅读时跑偏。何以见得?多个课例的最后,老师们都让学生谈感悟,方式是举出历史上的符合林清玄所说人生哲理的名人,结果许多学生举出的是“海伦・凯勒”、“屈原”、“贝多芬”一类人物,把他们的立志、执着、不放弃与林清玄的主旨混为一谈,这就彻底跑偏了。花了那么多功夫来“细读文本”,竟然是这个结果。如果导读中有了那一点“禅意”,学生就不至于想到屈原等人的身上去了。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苏州附属中学。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