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三化构建新格局 构建生活化的初中数学课堂
 

三化构建新格局 构建生活化的初中数学课堂

发布时间:2019-02-06 03:43:29 影响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可见构建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课堂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作为数学教师要为学生感悟数学创设和谐的情境,触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使学生能有所悟,能自悟自得,并能在实践活动中深化感悟。怎样将数学课堂回归生活,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
  一、让学生在情景中体会数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而在我们的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存在着数学问题。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生活素材来教学,利用环境来教学,把生活中的生动事例和数学课堂教学与活动课程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合理地组织教学,使学生自觉地进入问题情境,自觉地思考问题,主动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地加工、补充、整合、重组,从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教学内容具有生活气息,更加生动活泼,更具有现实意义。
  例如,笔者在教学“有理数的加法”时,正在进行足球世界杯比赛,其赛况成了学生们课间讨论的热门话题。因此,笔者便选用中国足球队在小组赛中比赛的场景制作了一段课件,上课时先播放一段精彩的实况录像,把学生带进比赛中,然后让学生根据这几场比赛的比分情况,计算各队的净胜球数,归纳总结“有理数加法法则”,从而激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而学生则是在轻松愉悦的探讨氛围掌握了知识。在情景创设、示例设计中融入创造的艺术,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触景生情”。这个情可能是疑问、猜想、争论,也可能是沉思、联想、惊讶……总而言之就是要挖掘出学生乐学、爱学、勤学、会学的内在动力和情感依托,目的就是让学生兴奋起来,用眼观察,用脑分析,用手操作,用嘴讨论,用心体会。
  二、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数学
  生活中充满着数学,一个数学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实际提出数学问题,善于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产和日常生活的简单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产生兴趣,发展兴趣,逐步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使学生勤学、爱学、好学、善学,保持旺盛的求知欲,这样学生的数学素质就能真正得到提高。数学教学中我非常注重数学知识的“再创造”过程,并将数学知识“再创造”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品尝到数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感受到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东西,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例如:《函数》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引进两个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从而说明它们之间的取值对应关系,名师引用了用火柴棒搭小鱼的规律题:一条小鱼由8根火柴棒搭成,继续往后搭下去,两条小鱼由14根火柴棒搭成……问N条小鱼与S根火柴棒之间的关系式怎样呢?他的引用是采用了多媒体给出图案形式,而我认为如果让学生事先准备道具,然后在课堂上亲自动手操作,效果可能更好些。因为在此教学过程当中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趣,学生积极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同时又让学生体验了归纳、类比、猜想等合情推理,掌握归纳、类比推理,锤炼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三、让教师在实践中感悟数学
  1.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形式
  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需要教师组织大量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体会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关于活动课国家有统一的指导思想:结合学生特点,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受到政治思想道德教育,扩大视野,动手动脑,增长才干,发挥志趣和特长,丰富精神生活,增进身心健康。
  2.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语言、素材
  生动的素材能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永恒的记忆,而活泼的语言又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良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教师要针对他们的特征,选择适当的素材,采用贴切的语言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3.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手段、掌握数学技术
  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只靠传统的粉笔加黑板是无法完成达到要求的。有许多图片、图像需要多媒体展示,许多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需要电脑演示。在教学中我们会经常遇到用较多的语言说明一些概念、算理、公式等现象,而且它往往又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活化这些现象,而且特别直观、形象,从中不需要教师多言语学生就可以自己感悟到数学知识。
  总之,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生活本身又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我们的数学教学要尽可能地接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与社会生活,将“身边的数学”引入课堂,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也处处有生活的道理。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
  (责任编辑 李 翔)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