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把握新课程标准,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造力: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把握新课程标准,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造力: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发布时间:2019-02-06 04:07:32 影响了:

  摘要 新课程目标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出明确的要求,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主阵地在课堂,而信息技术则为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提升教学效率,提供了一条可行的路径。
  关键词 信息技术;新课程;创造力;教学效率
  
  新课程总目标提出让学生“学习科学创造方法,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能运用知识和科学创造方法解决一些问题”。这个目标无疑是完全符合当前科技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的,但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达到上述目标的要求,要实现这个目标就离不开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1 信息技术应用于语文课堂教学有诱人入胜的亮点
  
  语文课程标准改革,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糅合在一起,一改以往历次大修改只在行文表述上有一些变动,总停留在语文学科这一层面上的做法,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突出课程改革应有的重点。
  1.1 课程地位有新高度
  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作了新的表述:“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至今为止最为恰当的表述。课程标准还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由此可见,课程标准把语文课程的地位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1.2 支撑课程有新理念
  课程标准以四大基本理念为支撑,其中最突出的是第三条:“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出综合性学习的要求,这一理念贯穿于课程标准的始终。首先,强调自主性。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近年来,美国兴起的构建主义心理认为,学习的过程是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其次,强调探究性。教学过程是引导学生发现的过程,学生对学习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作为一种学习方式,重在学习过程和方法培养,决不是追求学生探究的结论。探究中包含有训练,探究学习不排斥接受性学习。
  1.3 教育过程有新特点
  新的课程标准倡导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新特点。要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1)准确把握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语文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反对离开教材思想内容的纯工具训练;2)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用丰富的人文内涵影响学生的精神领域,注重潜移默化;3)尊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母语运用水平;4)开辟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注重对潜在课程的开发和利用,重视隐性教育;5)教学中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用心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联想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等。
  1.4 对教师素质有新要求
  新的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做好组织者、引导者工作,无疑是对语文教育工作提出的全新而具体的要求。教师首先要有开放意识,对学生、对教材、对评价尺度都要有开放意识。其次是自身学习能力的提高。要求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首先要会自主学习,一个常年不读书、不看报、不思考的语文教师是不可能适应新要求的。再次,在更新自己知识的前提下,积极参与教育改革实验,改革创新教学方法,这是贯彻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2 信息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是新课程改革必要手段
  
  研究性学习活动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设置研究性学习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经济、科技和生活中的问题,通过自主创造、亲身实践的过程综合地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课程理念的最高境界,要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就要解决学生的参与度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调动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方式的选择,则更关乎学生的学习过程。在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下,使学生变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为主动获取知识,变教师告诉他是什么和要他如何做为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新形势、新要求、新课标、新教材必然催生出新的教学手段和新的教学方法。信息技术运用于语文课堂教学,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实现学生自主创造学习,提高综合素质的有力保证;是由应试教育通向素质教育和谐发展的桥梁;是在新课程改革大背景下真正实现教学目标的必要手段。
  
  3 信息技术的运用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提高素质
  
  现代中学生,思想活跃,知识面广,传统教学法已不适应他们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要求。特别是高中知识要求学生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对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来讲一时难以适应,加上初中知识和高中知识在衔接上有很大的跨度,传统的教法难以使学生完成这个跨越,必然使他们产生畏难和厌学的情绪。
  要使学生愿学、乐学,就必须改革教学方法,使其在掌握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学会获取新知识的方法和能力。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上,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有自主学习和自主创造的时间;调动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设法使他们在愉快、轻松、积极、自信的状态下进行学习活动;培养学生会思考、会学习、会求知的能力,教学生学会不如教学生会学。
  要实现上述目标,教师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应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化繁为简、由浅入深,把抽象的现象变成直观的过程,把复杂的空间想象变成简单的可视模型。营造学生“愿学、乐学、要学”的学习氛围,为发展学生的思维力、创造力、想象力提供更大的空间,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创造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向课堂要质量,要效益。就语文课堂教学本身而言,运用信息技术,至少可达到激趣、化简、增容这三个方面的作用。
  1)激趣,即激发学习兴趣。运用信息技术、多媒体等创设动画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扣住学生的心弦,寓教于乐,激发兴趣,使之产生学习的原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自主探索的一种原动力和获取成功的诱因。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被激发出来,学习对他们就不再是负担,就能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才能真正体现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2)化简,即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烦为趣、等效代换。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用课件的形式把模糊的知识现象变成清晰的过程,把抽象的空间想象变成具体模型。教学借助信息技术能促使学生自觉完成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激发学生勤于思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分析归纳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增容,即增加单位课时内的教学内容。运用信息技术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创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能极大地提高课内的教学效率,从而也增加课内的教学容量。
  因此,要真正实现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科学创造、自主学习的能力,真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出路在于信息技术进语文课堂,在于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运用与实践。■
  (作者单位:河北省内丘县内丘镇校区西关小学)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