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生为异国战士|葬生异国的意思
 

生为异国战士|葬生异国的意思

发布时间:2019-02-12 04:01:42 影响了:

  现代坦克是一种精密而复杂的战斗机器,研制一种新型坦克往往耗资巨大,因此即使是军火工业巨头在进行坦克研发时,也要寻求政府和军方的资助。事实上,许多新型坦克的开发和生产,都是在政府和军方的指令下进行的。
  不过凡事总有例外。英国“维克斯”主战坦克就是坦克研发史上的一个例外。“维克斯”主战坦克完全由维克斯公司自行投资研制,其发展背景和同时代其他坦克相比,也迥然不同。
  
  研制历程
  
  在坦克工业领域,维克斯公司的大胆探索和冒险是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一脉相传的。该公司涉足坦克制造的历史,要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末,这比许多国家的相关企业或机构都要早得多。维克斯公司研制了一系列坦克和装甲战车,在满足英国陆军需求的同时,也推向国外市场。在维克斯公司自行研制坦克的历史上,比较成功的首推30年代的6吨轻型坦克,该型号为许多国家陆军所采用,并被多个国家仿制。1938年出现的“瓦伦丁”步兵坦克则是又一个成功典范,其可靠性优于其他英国坦克,在二战中得到了广泛运用。
  二战结束后,维克斯公司继续为英国陆军生产“百人队长”坦克,并在60年代研制成功“酋长”主战坦克。这两种坦克都大批量装备英国陆军,同时也向国外出口。
  “百人队长”和“酋长”都是按照英国陆军的需求而研制的。同时,维克斯公司也在考虑研制一种比上述两个型号更轻也更便宜的坦克。该公司认为,这样的坦克可能更符合一些外国军队的需求。1960年,位于纽卡斯尔的维克斯公司埃尔斯维克工厂设计了一种较轻型的坦克,这种坦克安装1门“百人队长”早期型号所使用的83.4毫米(20磅)坦克炮,但重量只有“百人队长”的一半。在维克斯No.45569T方案中,该坦克设计战斗全重24吨,单位地面压力仅0.59公斤/厘米2。坦克计划安装一台390千瓦发动机,其功率/重量比可达16千瓦/吨。
  该坦克总体采用常规设计,和“百人队长”很相似。为了保证其可靠性并降低成本,维克斯公司没有采用任何未经实际检验的设计。和“百人队长”相比,坦克的炮塔和车身都是用装甲钢板焊接而成,这也有助于降低生产成本。不过相对于“百人队长”,新坦克也采用了一些更先进的设计,如每侧5个负重轮都采用独立悬挂,弹性元件为扭杆。坦克可携带40发主炮炮弹,此外维克斯公司还计划为坦克配备8枚“警戒”反坦克导弹。这种光学跟踪、有线制导的轻型反坦克导弹放置在炮塔尾舱内,可通过尾舱顶部一个特殊舱门逐一上升至发射位置。为坦克配备反坦克导弹,一方面固然是为了增强其反坦克作战能力,这在当时也属比较时髦的设计;而另一方面,鉴于“警戒”导弹是维克斯公司下属维克斯・阿姆斯特朗(飞机)公司自行投资开发的产品,那么这个设计对维克斯而言,实在是合情合理的。
  但这种新式轻型坦克最终未能投产。60年代初,皇家兵工厂研制出全新的L7型105毫米线膛坦克炮。美国M60、瑞士Pz.61以及西德“豹”1等主战坦克都采用L7作为主炮。显然,维克斯公司的新坦克如果投产,那么在火力上就完全处于劣势。另外,维克斯方面意识到,作为轻型坦克,该坦克实际上还不够轻,并不适宜执行侦察等传统意义上由轻型坦克担负的任务。
  维克斯公司开始转而研制以L7为主炮的坦克。1961年年中,No.46200T方案出台。该方案中,坦克不仅装备105毫米主炮,而且装甲厚度也要比先前的轻型坦克方案增加了一倍,不过仍比不上“百人队长”的装甲,但也因此比后者轻,机动性更好。根据新方案,该坦克战斗全重约40吨,而同样装备105毫米炮的“百人队长”则重达52吨。新方案中,“警戒”反坦克导弹被取消了,坦克的负重轮则增加到6对。动力系统的主要部件和“酋长”坦克相同,都采用“里兰”L.60型发动机和梅立特-威尔逊式TN-12型传动装置。
  在新坦克设计全面展开之时,维克斯公司开始和印度政府进行谈判,商讨在印度生产该坦克的事宜。50年代后期,印度决定在本国建立坦克工厂,为此向国外派出了技术小组,选择适合印度陆军的坦克设计方案。维克斯公司在1959年至1960年的冬季就开始与印度方面进行接触。1961年8月,双方签署协议,由维克斯公司负责研制一种新型坦克,并在印度设立工厂组织生产。
  这一协议达成后,维克斯加快了研制步伐,开始试制两辆原型车。1963年,第一辆原型车完成。翌年,一辆原型车被送往印度,供印度陆军进行评估,另一辆则留在英国进行测试。随着测试的进行,原型车方案的一些细节进行了修改。到1964年,修改后的No.51025T方案正式出台,这就是后来的“维克斯”MK.1型主战坦克。与46200方案相比,新方案最大的变动是车重降低了2吨,这使该坦克成为当时西方最轻的主战坦克。因为该车战斗全重约为37.5英吨,因此又被称为“维克斯”37吨坦克。
  
  结构特点与性能
  
  总体结构 “维克斯”MK.1的总体设计属于传统类型,驾驶员位于车体前部,中部为战斗室,安装有炮塔;后部则是动力和传动装置舱室。
  坦克车体以均质钢装甲板焊接而成,车体前部装甲最大厚度为80毫米,侧面为30毫米,后部仅20毫米,其防护能力明显弱于“百人队长”,也弱于同等重量级的苏制坦克,但内部舱室的容积要明显大干苏制坦克,有利于乘员进行操作,这一点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显得尤为重要。
  坦克乘员组4人。驾驶员位于车体前部右侧,驾驶舱内布置有所有行驶指示仪表和操纵装置。驾驶员座椅上方的车体顶部甲板上开设有驾驶舱口,舱门为弹簧助力旋转式,向右打开,可利用车体上弹性安装的抓锁将舱门固定在开启位置。驾驶员座椅为可升降式,升至最高点时,驾驶员的头部和肩部都可露出车体。而当座椅降至最低时,驾驶员可通过舱门口安装的1具No.44 MK2型广角潜望镜进行观察和闭舱驾驶。夜间行车时,可更换为一具微光潜望镜。
  车体前部和中部之间设有隔板,在驾驶员身后的隔板上开有出入口,驾驶员可由此经战斗室出入驾驶舱。这样乘员在车内就可以交换位置,而不必经由车外。这个出入口也供逃生之用。
  乘员出入战斗室通常是通过炮塔顶部的两扇舱门。一扇舱门位于车长上方,另一扇位于装填手上方。和一般的西方坦克一样,车长位于炮塔右侧,而装填手位于左侧。车长的单片舱门安装在一个手动操作的转塔上,向后开启。转塔上还装有6具周视潜望镜和1具放大率为10倍的双目潜望镜,后者专用于远距观察及目标侦测。炮长位于车长之前稍下方,拥有1具带弹道分划的瞄准潜望镜,而装填手也有1具观察潜望镜。
  整个炮塔由均质钢装甲板焊接而成,正面最大厚度也是80毫米,侧面和 顶部均为40毫米。当时主战坦克一般都采用铸造炮塔,因此“维克斯”坦克的全焊接炮塔显得相当独特。这种状况一直到1967年美、德联合研制的MBT-70原型车的出现才被打破。铸造炮塔比较容易获得良好的防弹外形,但铸造装甲在抗弹性能上要稍逊于同厚度的轧制装甲。不过“维克斯”坦克采用焊接炮塔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时印度缺乏铸造坦克炮塔所需要的特种铸造设备,因此焊接炮塔成了必然的选择。炮塔的左侧开有一个弹药补充舱门,后部设有储物框。
  火力与火控“维克斯”MK.1炮塔内装有1门L7A1型105毫米线膛坦克炮,采用51倍口径身管,火炮的俯仰角为-7°至+20°。炮塔的回旋和火炮的俯仰一般由炮长操控,采用电力驱动,也可由人工驱动。火炮主要发射两种弹药:脱壳穿甲弹和碎甲弹。其他可选弹种还包括烟幕弹,以及北约标准105毫米坦克炮弹药。英军从二战中后期就开始使用脱壳穿甲弹,并将其作为反装甲的主要弹种。L7A1发射穿甲弹时,炮口初速达1470米/秒,强大的威力使其迅速成为战后西方二代主战坦克的标准主炮。碎甲弹则是英国坦克的标准装备。英国人不看好破甲弹,认为其只能对付轻装甲防护目标。而碎甲弹用途广泛,可用于对付开阔地上的敌方步兵,也可摧毁各种混凝土工事,在对付装甲目标时虽没有穿甲弹那样有效,但也足以重创敌方坦克。因此在猝然遭遇敌方目标时,完全可以用碎甲弹进行攻击,而不必浪费宝贵的时间来辨别目标性质并选择弹种。
  炮塔内另一种独具英国特色的装备是12.7毫米测距机枪。这和同时代西方坦克普遍使用光学测距仪形成了鲜明对照。测距机枪和主炮并列安装,使用时结合主炮的弹道分划,以三发短点射向目标,同时观察曳光弹的弹着点,以判定瞄准是否准确。测距机枪结构简单、易于操作、成本低,比光学测距仪更坚固可靠,在光照不足的条件下同样能使用。对于一些外形轮廓模糊的目标,如隐藏有反坦克火力的灌木丛,光学测距仪往往无法精确测定距离,而使用测距机枪一样能进行准确瞄准。更重要的是,用测距机枪进行瞄准,实际上能够将横风、火炮耳轴倾角等影响射击的因素一并包括在内,这是高精度的光学测距仪也无法做到的。因此,英国人在“百人队长”后期型以及“酋长”早期型上都装备了测距机枪。但使用测距机枪反应速度较慢,而且在主炮开火之前就会暴露意图,甚至暴露自身,这在强调先发制人的坦克交战中是非常致命的。因此,随着火控计算机和各种传感器的发展,测距机枪逐渐就从坦克中消失了。
  “维克斯”坦克的测距机枪备弹600发,最大测距距离1800米。为了保持其弹道特性,测距机枪被严格限制仅用于测距。主炮左侧另外装有1挺7.62毫米同轴机枪,备弹2600发。此外车长舱口还装有1挺7.62毫米机枪,炮塔前部两侧各装6具电控的烟幕弹发射器。
  坦克主炮弹药基数44发,其中25发存放在车体前部驾驶员左侧,其余待发弹放置在炮塔的旋转地板上。火炮由人工装填,击发后可自动退壳,最大射速可达12发/分。在维克斯公司进行的一次演示中,一辆“维克斯”坦克曾创造过射击分布在600米到1000米距离上的10个目标,仅耗时55秒的纪录。
  坦克采用GEC-AEI全电炮控和稳定系统,该系统可驱动火炮在垂直方向上俯仰并稳定火炮,同时驱动炮塔回旋和稳定。当坦克在静止状态时,该系统可启用非稳定模式,炮塔在炮长的操纵下,由电力驱动回旋,火炮的俯仰则由炮长通过手动轮来控制。而当启用稳定模式时,炮塔和火炮均由电力驱动,火炮利用一个双轴陀螺系统可在坦克行进时稳定在某个角度。这套炮控和稳定系统赋予了坦克一定的行进间瞄准和射击的能力。在紧急情况下,炮塔和火炮都可由人工操纵。
  GEC-AEI炮控稳定系统大量采用了晶体管部件,因此其性能要比“百人队长”和“酋长”坦克上的同类系统更先进。装备这套系统的“维克斯”坦克拥有了火炮双向稳定的能力,而同时代的大多数主战坦克尚不具备这样的性能,因此“维克斯”坦克在这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不过必须指出的是,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拥有这类双稳系统的“维克斯”坦克的行进间射击命中率也还是很低的。双稳系统的真正优势在于,炮长可以利用随火炮稳定的瞄准镜,更好地在车辆行驶时捕捉目标并进行概略瞄准,而在坦克停止时仅需进行微调就可开火,这样就大大缩短了坦克短停的时间,也提高了射击精度。换言之,“维克斯”坦克从行驶状态转入停止状态后,可以更迅速、更准确地开火。此外,稳定系统也有利于更有效地使用同轴机枪。
  悬挂行走系统
  在坦克行进间有效地观察、捕捉目标,除了依赖于随火炮稳定的瞄准镜,以及乘员的技术水平外,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坦克悬挂系统的性能。“维克斯”坦克车体每侧有6个安装在摇臂上的双轮缘挂胶负重轮,采用扭杆独立悬挂。为了免受腐蚀和擦伤,安装在车体内的6对扭杆都被精心包裹起来。在第1、2、6摇臂处还另外装有一个短扭杆,当摇臂接近极限位置时,短扭杆在固定于车体上的限制器的作用下开始工作。这一独特设计的目的在于提高车辆的行驶性能。此外,在第1、2、6负重轮处还装有液压减震器。
  坦克的履带由锰钢铸造履带板联接而成。履带内表面有诱导齿,外表面装有可拆卸的胶块。整条履带由96块履带板组成,履带板节距152毫米,宽520毫米。履带上支由3个挂胶托带轮支撑。前置的诱导轮装有调节装置,可用于调节履带张紧度。履带如果过松,就容易在坦克转向时脱出;而如果过紧,就会增加发动机功率损耗。因此在行车前,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对履带张紧度进行调节。
  动力系统
  “维克斯”坦克的动力系统采用“里兰”L.60型二冲程6缸对置活塞水冷柴油发动机。该发动机最初是为“酋长”坦克研制的。根据1957年北约组织放弃使用汽油发动机的决定,“里兰”L.60被设计为一种“多燃料”发动机。实际上该发动机还是一种柴油发动机,只不过在必要时可以直接使用煤油、重油等其他燃料,而不必像普通柴油机那样要做预先准备。该发动机的活塞采用对置式设计,也是为了更有利于多种燃料的充分燃烧。从本质上说,L.60可以看作是德国容克斯公司30年代开发的“尤默”柴油航空发动机的现代化版本,因此也继承了这类发动机的优点和缺点。L.60具有在当时来说相对较高的动力输出和较低的燃油消耗率,但其活塞在工作时承受的压力要比普通柴油发动机高得多,因此故障率也相对较高。此外活塞的对置设计也使发动机高度较高,影响到坦克整车的隐蔽性。这种发动机最初装备“酋长”坦克时麻烦不断,不过用于“维克斯”坦克时情况就要好得多。这当然要归因于后者比前者整整轻了14吨的战斗全重,发动机的负荷也因此要小得多,可靠性也就得到了提高。   L.60的总排气量为19升,设计输出功率为515千瓦,但最初的使用功率被限制在404千瓦。这种条件下,“维克斯”坦克的最大公路行驶速度为48公里/时。原型车在测试时一度跑出了55公里/时的高速。而后期发动机的使用功率则增至441千瓦。
  和“酋长”坦克一样,“维克斯”坦克还装有一台考文垂・克莱马克斯H.30型辅助发动机。这也是一台对置活塞两冲程柴油机,但只有3个汽缸,排气量仅1升。这台发动机和主发动机共用一套冷却系统和燃料供应系统,主要用于在主发动机停止运转时驱动车内的另一台24伏发电机(主发动机运行时会同时驱动一台与其连接的发电机)。而在严寒条件下,也可利用该发动机,通过驱动液压启动器来启动主发动机。
  发动机的冷却系统包括两台水平安装在发动机两侧的冷却水泵,以及两台垂直安装在发动机和传动系统之间的冷却风扇。冷却水采用闭式压力循环,压力为0.167兆帕,水泵由发动机主齿轮排驱动。冷却空气经由发动机上方的百叶窗吸入,流经冷却器和冷却风扇,由传动装置上方的排气窗排出。冷却风扇由主发动机通过皮带传动驱动。当主发动机停止运行,而辅助发动机在运转时,左侧的冷却风扇仍可通过液压驱动运行。在断开主联接器、燃料接口、排气联接,以及变速控制装置和发电机空气供应管线后,整个动力装置可以作为一个整体移出发动机舱。
  传动系统
  坦克的传动系统采用英国自动变速箱公司研制的TN.12型传动装置。发动机输出的动力通过一个离心式离合器输入传动装置。该型传动装置通常也被称为梅立特-威尔逊式传动装置。
  和L.60发动机一样,TN.12传动装置最初也是为“酋长”坦克研制的。TN.12由TN.10发展而来,后者则是为英国陆军50年代初的FV.300轻型坦克计划配套研制的。TN.12的齿轮箱有6个前进挡和2个倒挡,车辆变速由驾驶员脚踏操纵。传动装置内有专门的晶体管延时装置和由高挡换低挡的继电器,两者相配合,可防止车辆在高速行驶状态换入低挡,也可在车辆速度下降时自动连续换挡。当发动机停转时,换挡机构会自动回到空挡位置。
  车辆转向时,转向半径随着齿轮箱挡位的降低而减小。而在空挡位置,可利用两条履带的差动实现原地转向。转向操作装置为液压式。转向系统装有盘式制动器,制动器与转向操作装置之间有机械联动装置,以防止两者发生冲突。
  浮渡围帐
  “维克斯”坦克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可潜渡1.1米深的河流。在做好潜渡准备后,潜渡深度为2.2米。此外,用户还可选择装备折叠式浮渡围帐,利用此装备可直接浮渡过河。浮渡围帐最初是在二战后期用于“谢尔曼”坦克,此后“百人队长”等坦克也曾尝试装备围帐。而“维克斯”坦克则是同级别坦克中第一个配备此装备的。
  浮渡围帐由增强型尼龙面料制成,由铝制骨架支撑,平时收放在一个焊接在坦克车身周围翼子板高度上的突出容器内。使用时围帐通过附加在车身和炮塔上的螺旋扣固定到位。不过在升起围帐前必须将炮塔转向后方并将主炮抬升至20°的最大仰角。乘员组升起围帐要费时约15至30分钟,而收起围帐仅需2分钟。使用围帐渡河时,坦克依靠履带划水前进,最大速度约为6.4公里/时。
  
  MK.1塑的装备使用状况
  
  1964年,印度陆军决定将“维克斯”MK.1坦克作为主战坦克,随即投入批量生产,首批坦克在纽卡斯尔的维克斯工厂生产。1965年首辆生产型MK.1坦克交付印度陆军。1966年,在印度马德拉斯附近的阿瓦底兴建的坦克工厂也开始生产“维克斯”MK.1坦克。
  在印度陆军的“维克斯”MK.1的生产逐渐由英国转到印度的同时,纽卡斯尔维克斯工厂的生产并没有停顿下来,因为维克斯公司又接到了来自科威特的订单。1968年,双方签署了70辆坦克的采购协议,1971年1月,首辆坦克交付科威特。科威特使用的“维克斯”坦克和印度陆军的装备基本一致,只是在某些细小的方面有所改动,以适应中东的沙漠环境。
  次大陆上的“胜利” “维克斯”MK.1是在印度次大陆生产的第一种坦克。首批坦克还大量使用英国制造的部件,但此后国产化率就逐步提高。印度生产的“维克斯”MK.1被命名为“Vijayanta”,这在梵文中有“征服者”的意思,而在我国一般将其译为“胜利”。“胜利”坦克通常在主炮左侧安装一个红外/白光探照灯。由于生产工艺的原因,其战斗全重增至40吨,因此机动性较“维克斯”MK.1有所下降。到1971年,印军已装备了约300辆“胜利”坦克。加上早期进口的“百人队长”坦克,以及后来从苏联引进的T-54/55坦克和一些老式的美制M4A3“谢尔曼”坦克,此时的印度陆军坦克部队呈现出一派苏、英、美坦克大融合的奇妙场景。
  1971年12月,第三次印、巴战争爆发。印度陆军中装备“胜利”坦克的部队都被投入西线战场。大部分“胜利”坦克配属印军第1装甲旅下属的第65、67、68装甲团和第2枪骑兵团。第l装甲旅及其所在的第一装甲师在西线整个交战过程中一直充当预备队。在西线战场最激烈的沙卡噶突出部战斗中,“胜利”的同宗兄长――印军第17骑兵团的“百人队长”成功地击退了巴军坦克的反击,第一装甲旅因此始终没有投入战斗。少量配属其他部队的“胜利”坦克也没有什么突出的表现。
  在13年后的锡克族金庙事件中,“胜利”坦克发挥了重要作用。1984年6月,印度陆军奉命执行“蓝星”行动,向锡克教圣地金庙发动进攻,但发起冲击的装甲人员输送车被锡克武装人员的自杀炸弹摧毁。在这种情况下,印度陆军出动了7辆“胜利”坦克,向武装人员据守的建筑发射了约80发105毫米高爆弹,掩护步兵攻占了金庙。然而,这一严重流血事件也直接导致了几个月后时任印度总理的英迪拉・甘地遇刺身亡。
  “胜利”的变型 “胜利”坦克在印度的生产一直持续到80年代。利用“胜利”的底盘,印度在80年代中期研制了两种变型车:“石弩”自行火炮和“卡提克”装甲架桥车。
  印度陆军中装备有大量苏制M46型130毫米加农炮。该炮射程远、威力大,但较为笨重,印军一直希望能提高其战场机动能力。80年代,有一批“胜利”坦克将要退役,印度军方将这些坦克底盘与M46加农炮结合起来,研制出了“石弩”自行火炮。为此,“胜利”坦克的底盘进行了改进,车体被加长,负重轮增至7对,托带轮也增至4对,悬挂系统加装了液压锁定装置,在火炮射击时可稳定车体。“石弩”的车体中部设有一个开放的战斗室,M46加农炮以炮口朝后的方式安装在战斗室内,战斗室上方装有一个金属顶棚。由于没有采用炮塔设计,因此火炮的方向射界只有左右各约12°,高低射界为-2°至+45°,最大射程 为27公里,车内可携带30发炮弹。“石弩”的生产总数约为100辆。
  “卡提克”装甲架桥车由印度防务研究发展组织下属的战斗车辆研究发展中心负责研制,研制工作于1986年展开。1989年,“卡提克”在新德里阅兵式上首次露面。该车同样采用加长的“胜利”坦克底盘,乘员3人,车体上安装了一座液压操作的剪式桥,跨距21.6米,承重能力为50吨级。
  “胜利”的改进1981年,印度陆军针对当时已显落后的“胜利”坦克制定了改进计划,内容包括火控、发动机和导航系统。但这项计划没能完全执行,只有70辆“胜利”坦克改装了英国马可尼公司的SFCS600火控系统。1987年改进计划被放弃,因为印度已决定用当时在研的“阿琼”主战坦克取代老式的“胜利”。然而到90年代初,“阿琼”的研制已明显滞后,“胜利”的改进计划再度提了出来。这次决定用T-72坦克的动力装置、热成像仪和“坎昌”复合装甲来改进“胜利”。但计划进行得不很顺利,2辆接受改进的“胜利”直到1996年11月仍未能在测试中过关。次年9月,该计划被中止。10月,印度国防部决定不再对“胜利”坦克进行改进,而只将其保留服役,直到有足够的T-72和T-90坦克替代它们为止。
  
  改进与发展
  
  从MK.2到MK.3 随着“维克斯”MK.1的出口成功,又有一些国家相继对这种坦克表示兴趣。为此,维克斯公司对MK.1型进行了一些改进,试图以此吸引更多的用户。1966年,维克斯和英国飞机公司制导武器分部合作,推出了“维克斯”MK.2型。这是在MK.1型的基础上加装了4枚“旋火”反坦克导弹。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当初在轻型坦克设计中加装“警戒”导弹方案的复活,目的同样是为了增强坦克的火力。4具“旋火”导弹发射装置成对地安装在炮塔两侧,与“警戒”相比,“旋火”威力更大,射程也更远,达到了4000米。搭载“旋火”的“维克斯”MK.2坦克,拥有超常的远距反坦克能力,大大超过只装备火炮的同时代西方坦克。不过这个型号没有获得任何订单,因此未能投入生产,只生产了两辆原型车。
  在MK.2型之后,维克斯公司又于70年代中期设计了MK 3型。MK.3型的炮塔前部和火炮防盾均改为铸造成型,拥有更好的防弹外形。火炮身管上加装了隔热套,最大俯角增加到10°,弹药基数提高到50发,其中25发同样水平放置在车前部,18发放置在炮塔座圈以下,另外7发垂直放置在车体中部。此外,车长指挥塔也进行了改进。
  MK.3型的观瞄火控系统有了较大的改进。车长拥有一具皮尔金顿昼夜合一瞄准具,其昼间光通道放大倍率有1倍和10倍两种,夜视通道放大倍率4倍。瞄准镜内通过平行光管可投射显示弹道分划和激光测距仪的测距读数,车长可以利用这具瞄准具操纵火炮瞄准射击。炮长则拥有一具英国航宇系统及设备公司的York L23型潜望瞄准镜,有1倍和10倍两种放大倍率,整合有激光测距仪和弹道分划,炮长瞄准镜通过连杆与火炮联动。另外装填手也拥有一具No.30MK.1型观察潜望镜。坦克装备了GEC-马可尼EC620炮控稳定系统,这套系统和MK.1型的系统一样,具备三种使用模式。
  有意思的是,尽管已装备激光测距仪,但12.7毫米测距机枪还是在MK 3型上得到保留,当然其主要作用已不再是测距,而是用来对付轻装甲目标以及无防护的软目标。不过在紧急情况下,如激光测距仪或火控计算机出现故障时,这挺机枪仍然可以担负起测距任务。12.7毫米机枪备弹量为700发。
  MK.3同样装备7.62毫米同轴机枪和车长用机枪。其中车长机枪有了较大的改进,使车长可以在炮塔内完成操作。这挺机枪安装在车长舱门左前方,由机械控制俯仰瞄准,电控击发。机枪基座十字架上加装有反射镜,机枪和反射镜均随动于车长瞄准线,车长可以通过操纵瞄准具俯仰齿轮来控制机枪。车长机枪的俯仰范围为-10°至+90°。
  MK.3的底盘变化不大,动力装置则改用美国底特律柴油机公司的12V-71T二冲程水冷涡轮增压柴油机,2500转时最大输出功率为533千瓦,这使MK 3型在战斗全重增至39.5吨的情况下,最大行驶速度依然提升至60公里/时。传动装置仍然为TN.12型,但最后一级传动比有所提高,以适应发动机功率的提升。
  总的来说,MK.3型基本保持了MK.1型的主要特点,即结构简单、坚固耐用,机动性能良好,有较高的战斗性能,采购和使用成本则低于同时代的其他主战坦克。显然,这个型号很好地秉承了研制的初衷,即以那些对主战坦克有一定需求但购买能力有限的第三世界国家的军队为潜在客户。
  “维克斯”MK.3最终取得了一定的成功。1977年,肯尼亚订购了38辆MK.3坦克和3辆装甲抢救车,于1980年末交付完毕。而在此之前的1978年12月,肯尼亚就追加订购了42辆坦克和4辆装甲抢救车。这批车辆于1981年至1982年间交付。1981年8月,尼日利亚政府与维克斯公司(此时已更名为维克斯防务系统公司)签订了一项价值6000万英镑的采购合同,购买36辆MK3坦克、5辆装甲抢救车和6辆架桥车。坦克采用了GEC-马可尼公司的SFCS600型简易火控系统。1983年中,首辆尼日利亚版“维克斯”MK.3坦克完成制造。1985年初,尼日利亚又追加订购一批MK.3坦克,以及5辆装甲抢救车和6辆装甲架桥车。这批订货于1985年至1986年间交付完毕。此外,坦桑尼亚政府还于1989年向维克斯公司采购了了4辆采用“维克斯”MK.3底盘的装甲抢救车,用以保障该国陆军的59式中型坦克。
  MK.3变型车 肯尼亚和尼日利亚订购的装甲抢救车和装甲架桥车均采用“维克斯”MK.3的底盘。装甲抢救车战斗全重为36.8吨,乘员4人。车首左侧改为绞盘舱,装有拉力为39.79千牛的绞盘,由驾驶员操作。车体中部可装一台起吊重量为4吨的液压吊车。车长、无线电操作员和机械师都位于车体中部。车长指挥塔上安装1挺可在车内操作的7.62毫米机枪。
  装甲架桥车的战斗全重为43.9吨,乘员3人。该车的桥梁采用单节翻转式结构,桥全长13.4米,宽4.16米,军用载重量为60~70吨级。桥梁控制装置安装在驾驶舱内,架设机构由液压操纵,由主发动机驱动液压泵提供动力。
  除上述投入使用的变型车外,在“维克斯”MK.3的底盘上还曾试验性地安装了一个维克斯造船与工程公司的GBT155炮塔(AS90自行火炮炮塔的前身),炮塔内装1门155毫米榴弹炮。这辆维克斯GBT自行火炮进行了广泛的试验,但没有投产。
  MK.3改进型 1986年,维克斯公司推出了MK.3的改进型MK.3/1。这个 型号外观上最大的变化是改用铸造车首,同时翼子板上沿和车身之间也用装甲板覆盖,侧裙板下沿改为波浪形,整车外形显得更具现代感。MK.3/1采用帕金斯“兀鹰”625千瓦柴油增压发动机,炮口加装了校准装置。但该型号整体性能提高有限,没能获得客户订单。
  90年代中期,马来西亚陆军开始寻求装备一种新型主战坦克。1995年下半年,“维克斯”MK.3坦克在马来西亚接受了测试。期间总行驶里程达2000公里,并发射了80发主炮炮弹。射击测试的最远距离为1500米,维克斯坦克在射击中表现良好,命中率接近100%。
  为了赢得马来西亚的订单,维克斯公司于1996年决定对MK.3进行改进,改进后的坦克被称为MK.3M。MK.3M保留了MK 3的车体和炮塔,同时在车体、炮塔的前部和两侧都加装了附加装甲和反应装甲,以提升防护能力。坦克战斗全重接近40吨,其火力配置和MK.3基本一致。火控方面,炮长拥有一具皮尔金顿公司“战隼”热成像瞄准仪,含激光测距仪。车长则配备有“伽利略”独立昼夜像增强瞄准仪,另外还拥有一个监视器,可看到炮长热成像仪显示的图像。因此,炮长和车长均可操控火炮瞄准射击。武器控制采用了瑞士西格公司的固态全电控制系统。另外,坦克还配备了全车空调系统、可拆卸的GPS定位系统以及LIRD-2激光告警系统。告警系统和8具76毫米榴弹发射器相联接,后者可发射人员杀伤榴弹和烟幕弹。坦克也可选装多种扫雷装置。
  1996年下半年,维克斯MK.3M原型车制造完成,开始在英国接受机动性和火力测试。整个测试工作到1997年上半年完成。然而就在下半年,一场金融风暴席卷东南亚地区,马来西亚陆军的换装计划就此中止。“维克斯”MK.3M也没能在其他地区打开局面,这个型号也因此终止于原型车阶段。
  
  天生异国战士的终曲?
  
  作为一种研制国没有装备的主战坦克,“维克斯”MK.1/3应该算是一个比较成功的产品。该坦克的性能并不突出,但其在战技指标和成本之间取得了很好的平衡。因此它不仅被成功销往数个亚非国家,而且还一度成为印度陆军的主力装备。这样的成就,足以令维克斯公司自豪。
  受“维克斯”MK.1/3成功的影响,一些国家也推出了类似的产品,如意大利的OF-40,法国的AMX-32、AMX-40等,维克斯自身也研制了新一代的“勇士”和MK.7型。但这些后来者都没能复制前辈的成功,销售数量少得可怜,或者干脆毫无建树。有意思的是,这种状况和著名的“军援战斗机”F-5及其后继型号的遭遇如出一辙。显然,冷战及冷战后国际军火市场上的供求状况,对坦克、战斗机等主战装备的命运产生了相同的作用。从80年代开始,主要的军火生产国开始将为本国军队研制的新式装备推向国际市场,而“海湾战争”又让很多国家改变了对主战装备性能和价格关系的看法,这就使那些专供出口的装备面对的市场日益萎缩。这种状况对那些致力于军事装备出口的国家来说,是很值得认真研究的。
  “维克斯”MK.1/3坦克在各装备国都已纷纷退役,而未来似乎又没有哪种专供出口的型号可以取代它的地位。这些天生的异国战士是否已奏完最后一曲,即将告别这个世界?或许,这还有待于时间的检验……
  
  (编辑 王 路)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