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国内外非致命武器发展之对比】 反人员非致命武器包括哪几项
 

【国内外非致命武器发展之对比】 反人员非致命武器包括哪几项

发布时间:2019-02-12 04:31:35 影响了:

  非致命武器是现代军事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反恐、处突作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   为加强非致命武器的研制与开发,推进非致命武器学科建设与发展,西安武警工程学院于2007年底举办了“首届全国非致命武器发展学术研讨会”,并对国内一些非致命武器进行了展示。此次会议不仅为国内同行提供了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也为我国非致命武器的发展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局面。
  从专家的发言以及与代表们的交流中,笔者了解到国内外非致命武器的发展现状及发展动向。
  
  国际:技术领先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最近二十年来,各种高新技术在非致命武器中的应用,使非致命武器得到了长足发展,德国、英国和法国等西方国家在非致命武器方面都有新产品出现。
  
  美国一直是新技术的先行者,除了继续发展改进传统的非致命武器之外,还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开发新型高技术非致命武器。尤其是在海湾战争结束后,美国海军军官麦克马丁提出的非致命性战争概念,得到了美国政府和军方的重视和支持,由此引发了以非致命武器为中心的新军事理论和学说的发展。
  
  电击武器
  美国现有4000多个执法机构已装备泰瑟枪,该枪可发射两个电极,将高压脉冲引向人体,脉冲电流直接作用于人体中枢神经,使人体瞬间失去行为能力,持续时间长达5~10分钟。可是泰瑟枪仅适合近距离使用(有效射程7m),单发的发射方式使其每次只能对付一个人。
  为解决上述问题,目前美国泰瑟XREP远距离电子弹正处于试用阶段,其作用距离可达30m,电子组件的质量仪2.4g,体积也非常小。XREP已于2007年秋季进入实地试验阶段。
  可对付多目标的远射程电击武器也已研制成功,例如德国莱茵冶金公司的产品发射微型导电纤维,美国XADS公司通过发射离子化气体(等离子体)和以激光使空气电离的方式将高压脉冲电流与目标连通。
  
  非致命激光武器
  上世纪末,美国HSV技术公司发明了“非致命致僵武器”,该武器发射波长为193纳米或248纳米的紫外激光,理论估计最大有效距离可达100m(193纳米激光)或2000m(248纳米激光),攻击地面目标时,仅用1束激光形成导电通道即可,而攻击非地面目标,则需2束激光。在田纳西州警方解救人质过程中,该武器成功将罪犯击倒。
  美国HSV技术公司还研制了机动车辆致僵(或失能)武器,并申请了相应专利。该武器利用紫外激光将空气电离,形成导电通道,向目标发射RF射频高压脉冲,射频高压可穿透机动车辆的外壳,造成内部的电子仪器损坏,使设备失效失能。
  
  
  声学武器
  1990年代,美军专门研制高功率微型次声武器,并进行了战场模拟试验。1995年底,美国曾对波黑塞军阵地秘密进行次声波攻击,据称,几秒钟就使塞军士兵昏倒、呕吐、陷入混乱。美国已研制成功专门应对劫机分子的声波枪,该枪长约1m,可产生超过140分贝的集束声波,被击中者会在短时间内丧失活动能力。
  由美国圣迭戈市的美国科技公司(American Technology Corp)制造的“远程声音装置”(The Long RangeAcoustic Device,简称LRAD)质量约20.4kg,可以播放高音警告信息,同时可与电子翻译装置合用,进行“窄带广播”。这种装置的目的是惊吓犯罪嫌疑人,对操作该装置的人不会造成任何伤害。它可安装到港口、码头、舰船、警车以及固定的要塞上。LRAD 500型可以向300m处的目标发送语音警告,在1m处的警告语音可达145分贝(正常说话声音为60分贝。一般认为声音超过85分贝就是有害噪声,人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中,会引起情绪烦躁、听力下降。而声音强度到135分贝时,人耳内就会感到疼痛);LRAD i000型产品可以向50m处的目标发送警告语音,在1m处的警告语音可达151分贝。通过对目标进行语音警告,可影响目标的行为和决定力,从而阻止其继续犯罪。
  
  电磁脉冲武器
  这是一种利用核爆炸或其他方法产生强电磁脉冲来破坏敌方雷达、通信系统及其他电子设备的武器。在1999年3月24日北约对南联盟的轰炸中,美国使用了尚在试验中的电磁脉冲武器,使南联盟部分地区的通信设施瘫痪了3个多小时。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对伊拉克国家电视台的空袭中再次使用了这种武器,使伊拉克国家电视台转播信号中断。另外在巷战中,美军也使用了这种武器,对城市建筑物中的伊军武器系统产生了很大的破坏力,却不会使城市建筑物和平民住宅遭到巨大破坏,更不会造成大量无辜平民的伤亡。
  除了研制高新非致命武器以外,美国、英国以及法国等国还致力于把非致命武器与致命武器集成到一起使用,使作战人员能够根据任务情形选择使用致命或非致命武器,可彻底改变单兵武器装备功能单一的现状,大大提高士兵在各种环境下的攻防及生存能力。如美国通过一个导轨适配器,可把美国泰瑟X26电击枪与MP5、M4和M16上的皮卡汀尼导轨连接在一起,这些武器因此也就具备了非致命、致命的双重能力。
  
  国内:相对落后
  
  我国非致命武器技术起点低,经费投入有限,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比较悬殊。
  我国的反恐概念是从“9・11”以后才开始的,非致命理论体系和框架还有待提高,除了需要开展非致命武器的标准、创伤弹道学技术研究、冲击波毁伤阈值以及非致命武器对人的影响等基础理论研究外,还必须开展反恐信息化技术、网络安全防护技术、传感器和探测识别技术、预警探测技术、电磁脉冲武器、激光武器、声波武器、非致命武器与致命武器集成技术、反恐装备技术情报等项目的研究工作。目前,我国非致命武器的研制主要集中在催泪、震晕、动能打击、捕捉网和闪光致盲等低层次技术水平上,种类不够齐全,型号比较单一;非致命武器发射手段落后,难以实现远程精确打击,难以对封闭空间进行有效的控制和打击中;创新型、高水平的非致命武器难以问世。
  
  机遇与挑战并存
  
  纵观世界非致命武器的发展和研究情况,未来非致命武器的发展趋势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在新的致伤原理基础上追求不同性质、不同强度的非致命效果,以满足对付不同目标的需要;二是强调非致命武器的小型化,提高非致命武器的便携性和实用性;三是加强非致命武器的集成化与多功能化;四是充分利用火控技术、发射器技术、信息化技术、微电子技术等各行各业的前沿技术,协调发展,提高非致命武器整体性能水平。
  此次研讨会的召开,预示着武警部队及公安部门确实需要一批先进、实用的便携式非致命武器装备。研制部门应该抓住这个机会,详细了解使用部门的需求,根据反恐现场特定的环境要求,充分利用轻武器研究方面的优势,以及过去在传统非致命武器研究方面的技术储备,与相关领域部门紧密合作,完成像电击枪、声波武器、微波武器、激光武器、精确打击非致命武器等一系列高新非致命武器以及新能源、新原理的非致命武器,以满足实战需求。
  我国的研究人员要加强与美、英、法、以色列以及俄罗斯等国进行反恐技术的交流,取其长补己短,这样可以少走弯路,降低研制成本,尽快在非致命武器方面赶上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