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读友 [读友信箱]
 

读友 [读友信箱]

发布时间:2019-02-12 04:44:52 影响了:

  数字功放      Q好几年前就听说有厂家开始研究数字功放了, 但似乎“雷声大雨点小”,到目前为止,除了极个别Hi-End厂家生产了几款天价级的数字功放之外,也没见到有更多的、价格适宜普通消费者购买的数字功放。按理来说,电子产品一旦技术理论成熟,产品进入大批量生产阶段之后,降价速度更是相当之快的。目前的状况是否意味着数字功放的技术还未成熟呢?
  另外,我在一篇报道中看到最近有个日本厂家推出了一款体积非常小的数字功放,型号是DAD-M1,品牌就记不清了,总之是个以前从未听说过的牌子。请问贵刊有此机的资料吗?我对它非常感兴趣,如有可能请详细介绍一下。
  甘肃省榆中县城关镇 陶志坚
  A数字功放经过数十年的研发,到现在应该说已 经进入了技术成熟阶段。不过要进入产品实用化,进而普及化,总得有一个过程,就象当年的CD、DVD一样,最初各大厂家都只是生产一两个机型来投石问路,价格也居高不下,而一旦过了临界点,市场全面成熟之后,厂商的生产及竞争力度加大,产品机型便会数月一换,价格也就直线下降,DVD机就是最好的例子。现在数字功放应该说已经接近临界点了,日本各大品牌的ALL IN ONE家庭影院系统中,主机已经清一色采用了数字功放(只有这样才能兼顾体积小及功率大),而SONY目前的顶级AV功放TA-DA9000ES中,也已经用上了大功率的数字功放,相信其它厂家也不甘落后,很快会推出竞争机型。YAMAHA公司也已经于去年推出了前后级分体式数字功放的样机,今年内会正式上市销售。而一旦竞争全面展开,也就意味着临界点的超越,到那时,数字功放就再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
  你说的DAD-M1数字功放碰巧我手中有点儿资料,其品牌是FLYING MOLE。这是日本一家成立于2000年的公司,专攻数字放大器和电源设备,其网罗的工程师大多于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进入数字功放技术的研究,因此经验可谓相当丰富。FLYING MOLE现行的主要产品就是体积小巧且功率十足的数字功放及数字功放模块,同时面对普通消费者和业界客户。DAD-M1的体积确实非常之小,外形尺寸为宽15.2cm、深12.1cm、高4.1cm,比我们常用的英汉字典还小,但其输出功率却高达100W,若非采用了数字功放技术的话,要做100W的功放,仅电源变压器的体积就不止这点儿。
  DAD-M1采用单声道结构,功能设置非常简单,正面有一电源开关,背后有一RCA信号输入端子及一个小小的电平控制钮,再就是一组喇叭接线端子和一个AC电源输入插座。其内部采用开关电源和数字功放电路,因此见不到大体积的电源变压器、大水塘电容及大型散热器等等。FLYING MOLE特别强调其产品的高效率,DAD-M1在8欧负载上、输出功率超过70W时,电源转换效率高达80%以上,而普通功放的电源转换效率平均只有30%多点儿,早期的数字功放电源转换效率也只是提高到了50%多,由此可见FLYING MOLE的技术实力还是相当之强。
  别认为数字功放就一定有数码味,事实上DAD-M1的日本上市之后,用户们对其声音表现相当满意,各种媒体也一致给予好评。经过技术性能实测之后,发现DAD-M1的谐波失真中以偶次谐波成分为主,与电子管的表现很相似,这应该就是靓声的主要原因之一了?另外,DAD-M1的频响延伸超过了60kHz,完全可以应对DVD-AUDIO和SACD,看来FLYING MOLE公司真是有备而来,准备在数字功放领域放开手脚大干一场了。
  其实在看过FLYING MOLE DAD-M1的资料过后,我对它也是大感兴趣,知道我想怎么利用它:把它固定在音箱的背后,不就是一只有源音箱了吗!弄两只这样的有源音箱,配一台双声道前级,就构成了一套双声道系统;弄五只有源音箱,配一台环绕声解码器或是带解码的DVD机,一套家庭影院系统不就成了。就算以后家庭影院发展到18声道也不怕,换换解码器,然后添音箱、添DAD-M1就行了,真是方便。
  
  器材升级
  
  Q几经更换之后,我现有的器材如下: 功放:AUDIOLAB 8000B
  音箱:AE109
  音源:先锋3500
  线材:超时空普通信号线及喇叭线
  这段时间我越听越感觉功放的低音控制力不好,音源也感觉DVD影碟机还是不如纯CD机,所以我想在再次换机时,干脆就组建一套高品质的多声道音响系统,主要是用来听歌,我喜欢人声和流行音乐,特别是港台流行乐,请编辑推荐一台SACD机,价格在万元左右,要进口品牌的。为了对应多声道,功放肯定要换成多声道的,请推荐一款进口功放来搭配我的音箱,价格在万元左右。我的听音室面积18m2,但我听说组建多声道音响系统,诸多方面都有严格要求,例如听音面积、音箱摆位等等,请编辑就我目前的情况指出改正之处。
  上海市虹口区海伦西路 张卓
  A AUDIOLAB 8000B的低频控制力其实是很好的,你的系统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主要原因还是由于房间面积偏小,AE109虽然是小型落地箱,但低频量感做得相当充足,房间小了很容易引发强烈的有害共振及驻波的产生,导致低频浑浊不清。通常在20m2以下的房间中,我们都推荐使用书架式音箱,而你却要在18m2的房间里搞多声道系统,真的是很困难。也许你将音箱换成卫星式家庭影院音箱比较合适,但原有的东西如何处理又是一大难题。
  若一定要利用现有器材(主要是音箱)搞多声音系统,则需要进行仔细的音箱摆位调整,并且利用功放的TONE(高低音调节)功能适当地衰减低频,提升中频,有助于改善听感。万元左右的AV功放可考虑使用ONKYO TX-NR900,若感觉其12600元的价格高了,那么可以考虑DENON的AVR-3803,其价格为10800元左右。再便宜点儿可考虑ONKYO TX-SR800,价格在8000元左右。
  至于多声道SACD播放机,目前评价较高的是SONY SCD-XA777ES,该机无论是播放普通CD、双声道SACD或多声道SACD,声音表现都极为出色,但此机在国内市场上极为罕见。
  另一台同样出色的是马兰士SA-12 S1,不过有人感觉此机播放普通CD的表现与其身价有些不符,而播放双声道SACD或多声道SACD时则非常出色。其实你也可以考虑高档的全兼容DVD播放机,如马兰士DV8300,价格不到前述两款高级机型的一半,但声音表现却能达到它们的8成以上水平,同时还可以播放DVD-Video和DVD-Audio,相对而言可谓性价比极高。
  
  说说MP3
  
  Q我是一名IT从业人员,对音响不怎么了解。平 时我也很喜欢听音乐,但大多是在玩电脑时用光驱播放CD,或是播放MP3,放音则用的是多媒体音箱。几个月前我打算购买一套音响器材,于是找了一些象贵刊这样的音响杂志来研究,从中学到了不少知识。最近我产生了一个很强烈的疑问,是关于MP3的。目前MP3不仅在IT业界是高频词汇,而且在唱片业界发展的势头也相当迅猛,各种各样的电脑杂志、电器杂志上,每一期中都会评介好几款MP3随身听,多数年轻人在购买随身听时,首先考虑的就是MP3,我自己也有MP3随身听,听起来的感觉还是满不错的。但就是这样一种相当热门的音响设备,我却从来没有在贵刊这样的音响杂志中见过对MP3的测评,偶尔刊登的也只是简短几句产品介绍而已。所以现在我很想知道音响业界对MP3到底持何种看法,或者请编辑详细谈谈自己的个人看法也行,难道MP3算不上是音响吗?拜托,我真的很想知道!
  另外就是关于买器材的事,我现在按揭买的房子是小户型那种,室内面积共总只有30多平方,除卫生间以外,只有一间房要兼作客厅、卧室、书房,甚至酒吧、厨房,所以实在没有多少空间来摆放大型音响器材了,请给我推荐一套体积尽可能小巧的吧,当然音质也要尽可能的好一些,否则我还是将就着用多媒体音箱听吧。我平时以听世界各地的流行音乐为主,没接受过古典音乐方面的教育,交响乐、声乐之类的听不懂(别笑话我哟),比较抒情的小提琴或是室内乐则偶尔听听还行。电影当然是要看的,不过考虑到空间实在太小,做不了多声道家庭影院也就不强求了。谢谢!
  重庆市北碚区黄桷树人支路 王海峰
  A关于MP3,就象你在来信中所说的那样,在IT 业界(确实地说应该是IT产品消费者中)是高频词汇,那是因为它几乎就是借着IT业的发展而逐渐成长壮大起来的,而一旦离开了电脑,MP3就显得相当脆弱!为什么这样说呢,稍后我会作详细分析。
  目前音响业界对MP3应该说是持观望和尝试的态度。因为MP3是一种有损音频压缩技术,相对于CD而言音质较差,而新一代的高音质数字音频技术DVD-AUDIO和SACD则有着比CD好得多的声音,按照技术进步、产品总是向更好的方向发展这一规律来看,MP3永远不会成为音响市场上的主流。但技术并不总是产品的主导者,MP3确实蕴藏着巨大的商机,让厂商不能视而不见,只是如何着手让MP3能应用于更多种类的音响产品中,各大厂家好象还没有找好更好的思路,因为MP3毕竟只能用作音源而已,除了在光碟机中添加MP3播放功能之外,似乎就只有做随身听这一条路可走了。不信的话,我们可以来设想一部象台式CD机那样的台式纯MP3音源设备,以什么作为记录媒介呢?你说:用光盘吧?可现在任何一款较新型的DVD机都可以播放MP3光盘,如果厂家制造一台只能播放MP3光盘,但却不能播放CD、DVD的光盘机,相信没有任何人会买它。你又说:那就用内置硬盘吧,现在的硬盘又大又便宜。这个主意似乎不错,现在一个80G的硬盘售价才不过600元左右,如果以128kbps的码率来记录MP3的话,时间可长达1330小时左右。但是你怎么把MP3节目记录到硬盘上呢。通过电脑下载吗?既然已经有了电脑,这种独立的台机硬盘MP3机好象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吧!你又说了:那就把它设计得象录音座一样,通过线路信号输入或数字信号输入端子直接转录CD,这样总没问题了吧!还是有问题:转录只能以1:1的速度进行,再加上PCM信号到MP3信号的压缩处理过程,转录1小时的CD,得花超过1小时的时间,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种费时费力的事做不了几次就会感觉索然无味了;更关键的是,一旦硬盘遭受无法修复的损坏,那么记录其中的所有节目也就付之东流了!你是多年的IT业内人士,硬盘损坏、数据丢失的事应该经历过吧,是不是让人感觉怕怕呀!
  不过,现在也有厂家另辟蹊径,如国内的“雅顿”不久前就推出了一款带USB接口的功放,用户只要将记录有MP3节目的U盘插入接口,就可以通过功放内的解码电路直接播放U盘内的MP3内容了。这应该说是一种很好的尝试吧。
  所以,随身听是目前MP3最好的存在形式。除此之外,没有更好的了。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为什么说MP3离开了电脑就变得很脆弱。首先,不论是什么原因,唱片公司并不象发行CD那样发行MP3节目的光盘成品,而主要是通过网络付费下载的形式出售MP3节目,也许以后在音像制品店中会提供下载服务,顾客选好曲目并提供记录媒介(光盘或存储卡之类的)以及付费就行了。但无论如何,要下载就得用电脑!
  其次,将CD上的曲目转成MP3,再用CD-R刻录机制作MP3光盘,或是存在硬盘上供MP3随身听更新曲目,这是另一个获得MP3节目的重要方式。不用多说了吧,非得用电脑不可!
  再次,MP3随身听的曲目上载、更新也得靠电脑。目前MP3随身听的主流产品容量都在128M~256M之间,播放时间为1~2小时(以与MD音质相当的256~320kbps的码率记录)。你不外出,在家在单位每天都有机会接触电脑,那么更新MP3随身听的曲目不是难事,但如果是外出旅游,那就意味着你将在几天、十几天甚至更长的时间里,翻来覆去地听这十多二十首歌曲,再好听的也会听烦了(当然如果你带着笔记本电脑旅游那又另当别论)!最近有几家公司推出了使用2G~4G微型硬盘的超大容量MP3随身听,用于外出旅游应该说是足够用了,但为此你需要付出高昂的金钱代价(2G的约2500元,)。就这一点而言,SONY公司于今年年初推出的Hi-MD就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1500元可以买到中档机型,1G容量的碟片约60元一张,其容量扩充的代价之低,你自己算算就非常明白了。
  最后再说说你想要的小型音响系统。较好的方案就是采用5.1声道卫星式家庭影院扬声器系统,请参看本刊今年第5期“特别聚焦”档目,其中评介的9款卫星式家庭影院音箱中,相信有能让你感到满意的。不过呢,使用卫星式音箱,得另配DVD机和功放,这两样放一块儿体积不算小,所以更简洁的方案是购一套美国BOSE(博士)牌Lifestyle 18、Lifestyle 28和Lifestyle 35这样的家庭影院系统,其主机外形时尚、功能齐全,音箱更是小巧玲珑,系统中自带多声道功放,可以说是你的最佳解决方案(只是价格较贵)。日本的SONY、松下等也有同类产品,价格就便宜得多,不过音质音效的表现也就不是一个档次的了。
  
  入墙式音箱
  
  Q看了贵刊第5期中介绍的LINN入墙式音箱的介 绍,让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现在有一套新房子,不久即将进行装修,但环绕音箱让我很伤脑筋,挂在墙上总是突出在外,让人感觉不协调。而有了高性能的入墙式音箱,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这类产品在国内确实很少见,一般的商家也不会卖,而我对音响也研究得不深,所以一直不知道有这样的产品。现在我有一个问题请教:我是B&W的忠实用家,目前用的是鹦鹉螺803,搬家以后准备用它作多声道系统的主音箱,B&W也应该有档次较高的入墙式音箱吧?是什么型号,我准备用来作环绕。另外,我在新房子里设置了一个家庭工作室(主要是作画用),想在画室的墙上也装一对入墙式音箱。贵刊的编辑见多识广,资料也一定不少,所以请帮忙查一查,详细介绍一下B&W的入墙式音箱。谢谢。
  江苏省江都市读者 郭远怀
  A没错,B&W当然要生产入墙式音箱,所有的大型音箱厂都会把入墙式音箱作为一个相当重要的产品类别来研发,市场需求量大嘛(当然目前入墙式音箱的市场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和地区)。
  B&W的入墙式音箱名为Custom Installation系列,其中包含多个档次的产品。最高档的是Signature 8NT和7NT,采用的是与Signature系列音箱相同的喇叭单元材料及技术,性能和声音都非常出色,不过价格也是相当昂贵,用来做环绕的话显得有些奢侈。比较适合你的是中档的CWM800,这款入墙式音箱采用一只8英寸口径的Kevlar纤维音盆中低音单元和一只1英寸的金属球顶振膜高音,分频器制作得相当精良。这只低音单元是专为入墙式音箱而研制的,适合在箱体容积较小的情况下使用。CWM800的高音和低音单元前面都设有浅号角设计,以控制扩散和削弱墙面反射。另外,CWM800还设有三段式高频调整开关,用户可根据需要,提升或衰减高频。
  在画室中,则建议你安装与CWM800同系列的CCM65型吸顶式扬声器。因为画室的墙上经常会挂一些作品,如果由于墙上的音箱防碍了挂画,或是画挂上以后却遮住了音箱,都是不好。而CCM65吸顶式扬声器可以安装在房间的吊顶上,这样就不会有任何影响了。CCM65采用6.5英寸的Kevlar中低音单元,而1英寸的金属球顶高音则很巧妙地以同轴方式安装在中低音单元的振膜前方,分频器同样制作精良,也设有三段式高频调节开关。当然,吸顶式安装在音场还原方面有缺陷,但CCM65的音质表现就作画时播放背景音乐来说,则是绰绰有余了,你不会在创作时还会去注意音场的大小宽深,以及音像聚焦和定位吧!
  
  7.1声道是怎么回事
  
  Q本人近期正准备买一台AV功放,考察了一下,发现低档产品大多是5.1声道的,中档产品多是6.1声道,而高档产品则是7.1声道。5.1声道和6.1声道很好理解,分别对应Dolby Digital/DTS和Dolby Digital EX/DTS-ES。但7.1声道又是怎么回事呢?我的家居环境较小,可以玩7.1声道吗?我想买一台7.1声道的功放,能用它玩6.1声道吗?这样可以少装一只音箱,等以后换了大房间再玩7.1声道。不知我这种想法合理不?请指点。谢谢。
  福建省福州市台江祥坂路 徐玮智
  A目前的7.1声道和6.1声道并无本质上的区别,所谓7.1声道,其实大都是将6.1声道中的后中置一个声道的信号用两只音箱来播放而已。如果是比较高级的AV功放,可能会采取一些DSP信号处理电路,使两只音箱中的信号略有差异;如果是一般机型,则两只音箱中的信号是完全相同的。目前YAMAHA公司推出的旗舰AV功放DSP-Z9,通过DSP音场处理电路,营造了9.1声道的环绕音效。
  如果有能力买7.1声道功放,在音效方面当然会更好。但买了7.1声道的功放,而只玩6.1声道的话,似乎又没能充分利用器材的能力。实在受目前的环境限制,建议你用两只尽可能小型的环绕音箱来重播放后方的两个声道,并且把它们紧靠在一起摆放,不就相当于6.1声道了吗!
  
  音箱DIY二三事
  
  Q我是一个喜欢自己动手的DIY爱好者,不过以前从来没有制作过音响器材。最近有心想DIY一对音箱,有几个问题想请教:
  1、 在音响界,高、中、低音的范围通常是如何划分的?
  2、 制作二分频或三分频音箱,分频点一般如何选择?
  3、 喇叭单元的分割振动是怎么回事?
  请多指教,谢谢。
  广西省田阳县田州镇 黄云华
  A1、通常我们所说(人耳可闻)的音频范围,是 20Hz~20000Hz,习惯上又分为低频、中频和高频三个频段,但这三个频段的分频点并没有十分严格的规定。通常,从20Hz开始,将前4个倍频程,即20Hz~40Hz、40Hz~80Hz、80Hz~160Hz、160Hz~320Hz称之为低频范围。不过呢,如果播放一个320Hz的单音频率给人听的话,多数人都会认为其音调是比较高的,好象怎么也算不上是低音,因此也有将从20Hz开始的第一个10倍频程,即20Hz~200Hz这个频段称为低频范围的,从实际听感来说更容易被普通人所接受。
  中频段呢,按照第一种方法来划分,则是低频段之后的三个2倍频程,即320Hz~640Hz、640Hz~1280Hz、1280Hz~2560Hz这一段;按第二种方法,则是从200Hz开始的一个10倍频程,即200Hz~2000Hz这一段。知道523.3Hz这个频率代表着什么吗?那就是歌王帕瓦罗蒂的绝活Hi-c哦!听起来已经有尖锐的感觉了吧,才不过是中频的起始阶段而已。
  高频段当然就是中频之后的那部分了,即2560Hz~20000Hz,或2000Hz~20000Hz这一频段。
  2、制作两分频音箱,视扬声器单元的性能,分频点通常选在2000Hz~3000Hz之间,多数是在2500Hz左右。一般来说扬声器单元的性能越好,频响越宽,分频点就可以选得越低,音箱的性能也就越好。顶级二分频音箱由于喇叭单元性能极好,所以分频点甚至可以低至1200Hz,而纯消费级的低档产品分频点则可能设在3500Hz,喇叭的性能差啊!
  三分频音箱的分频点设在300Hz~500Hz和2000Hz~3000Hz范围内,高级音箱同样会设得较低 如150Hz和1500Hz这两点,当然也就要求喇叭单元的性能要足够好才行。
  另外,分频点定得低了,分频器的制作难度及成本也会急剧增加,所以大都是昂贵的Hi-End音箱才有条件选用低分频点。
  3、扬声器振膜的分割振动是一个很复杂的现象,几句话很难说清楚。大致是:由于音圈通常都固定在振膜中央,因此驱动力也首先是作用在振膜中央,然后再以一定的速度向振膜边缘传递。当频率较低时,驱动力的传递时间可以忽略不计,整个振膜的振动可以视作一个整体活塞运动;但当频率升高之后,这个传递时间就不能忽略了,这时振膜本身会产生谐振,振膜上相邻表面可能产生相位差,即振膜各部分的振动不一致,形成了所谓的分割振动。抑制分割振动的主要方法是提高振膜的刚性、改善振膜内部阻尼特性,所以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振膜材料及制造工艺(如前几年常见的振膜表面涂阻尼胶的作法)。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