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非洲猪瘟的诊断与防治 [猪瘟的诊断与防治]
 

非洲猪瘟的诊断与防治 [猪瘟的诊断与防治]

发布时间:2019-03-30 03:54:16 影响了:

  近年来,我国猪瘟的发生和流行呈现明显上升趋势,感染率、发病率、死亡率均较高,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猪瘟的诊断与防治一直是临床兽医工作者所关注的焦点。本文主要就猪瘟的诊断与治疗进行了详细地分析。
  1.临床症状
  猪瘟潜伏期一般为5~7天,根据病情和病程,在临床上可将猪瘟分为4种病型,即最急性、急性、慢性和温和型四种类型。通常体温升高的病猪,血液中白细胞明显减少。
  1.1最急性型 猪发病后病猪常无明显症状,突然死亡,一般出现在初发病地区和流行初期。潜伏期短,一般为2~3天,突然发病,表现为高热稽留,体温升高,全身痉挛,四肢抽搐,四肢末梢、耳尖和黏膜发绀,全身多处有出血点或出血斑,很快死亡。病程一般不超过5天。
  1.2急性型 病猪精神差,发热,体温在40℃~42℃,呈现稽留热,喜卧、弓背、寒颤及行走摇晃。食欲减退或废绝,喜欢饮水,有的发生呕吐。结膜发炎,流脓性分泌物,将上下眼睑粘住,不能张开,鼻流脓性鼻液。初期便秘,干硬的粪球表面附有大量白色的肠粘液,后期腹泻,粪便恶臭,带有粘液或血液,病猪的鼻端、耳后根、腹部及四肢内侧的皮肤及齿龈、唇内、肛门等处粘膜出现针尖状出血点,指压不退色,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公猪包皮发炎,阴鞘积尿,用手挤压时有恶臭浑浊液体射出。小猪可出现神经症状,表现磨牙、后退、转圈、强直、侧卧及游泳状,甚至昏迷等。
  1.3慢性型 多由急性型转变而来,体温时高时低,食欲不振,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逐渐消瘦、贫血、衰弱,被毛粗乱,行走时两后肢摇晃无力,行走不稳。有些病猪的耳尖、尾端和四肢下部成蓝紫色或坏死、脱落,病程可长达一个月以上,最后衰弱死亡,死亡率极高。
  1.4温和型 又称非典型猪瘟,主要发生较多的是断奶后的仔猪及架子猪,表现症状轻微,不典型,病情缓和,病理变化不明显,病程较长体温稽留在40℃左右,皮肤无出血小点,但有淤血和坏死,食欲时好时坏,粪便时干时稀,病猪十分瘦弱,致死率较高,也有耐过的,但生长发育严重受阻。
  2.猪瘟的诊断
  猪场一旦发生猪瘟,应迅速做出诊断。猪瘟的病情复杂,病变多种多样,而且易与其他传染病混合感染,给诊断增加许多困难。及时做出正确诊断,必须采取多种诊断方法。
  2.1病理剖解诊断 急性猪瘟主要呈败血症变化,有诊断价值的变化是:皮肤或皮下有出血点;颚凹、颈部、鼠蹊、内脏淋巴结肿大,呈暗红色,切面周边出血;肾脏色淡,不肿大,有数量不等的小点出血;脾脏边缘梗死;喉头黏膜、会厌软骨、膀胱黏膜、心外膜、肺及肠浆膜黏膜有出血。慢性病猪特征的变化是盲肠、结肠及回盲口处黏膜上形成扣状溃疡。
  2.2临床诊断 在规模化猪场,如猪群中先后或同时有几个或更多的病猪出现高热不退,精神高度沉郁,食欲减退,全身衰弱,后躯无力,粪便干燥,后期拉稀,呈黄色、绿色不等,有时带血,皮肤的薄皮有出血点,耳朵发紫,死亡率较高,可初步判断为疑似猪瘟。
  2.3尸体剖检 典型猪瘟病理解剖学变化在现场即可做出正确判断,如见全身淋巴结呈现出血性淋巴结炎,切面呈大理石样外观,皮肤有出血斑点,肾贫血有点状出血,脾不肿大,有出血梗死,膀胱、喉头粘膜及心外膜和胃肠浆膜有出血点。慢性型猪瘟大肠有扣状肿,然后结合临床流行病学调查进行分析,通常可做出诊断。
  2.4动物接种试验 易感猪接种是检测猪瘟病毒的最敏感方法。采取发病猪的血液或病死猪的淋巴结、脾脏、扁桃体等组织制成乳剂,无菌处理后接种易感猪(10~20kg),观察发病情况,然后再分离病毒。通常采用兔体交叉免疫试验。
  2.5检测血清抗体 检测血清抗体可为猪瘟免疫提供依据,特别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检测非典型猪瘟和温和型猪瘟有重要作用。
  2.6检测猪瘟病 直接免疫荧光抗体技术是检测猪瘟病毒的一种快速诊断方法,该方法是采取猪的扁桃体或者猪肾、脾等组织做冰冻切片或触片,经丙酮固定,荧光抗体染色,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如果这些组织细胞内发现有亮绿色荧光,说明细胞内存在猪瘟病毒,即可诊为猪瘟。
  3.猪瘟的防治
  3.1加强饲养管理 加强饲养管理和卫生工作十分重要,尤其是规模化猪场,舍内需定期大消毒,粪肥指定地点生物热处理,以减少猪瘟病的传播机会。凡确诊为猪瘟和带病毒的猪一律扑杀销毁且深埋,严重的可做群体销毁处理,避免加剧猪瘟的传播。同时,应严格消毒病猪地和圈舍,并空圈3个月以上,在此期间,每20天进行一次严格的消毒,确保养殖环境的净化和安全,获得有效地防疫效果。
  3.2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和科学的免疫剂量 根据猪场(户)的不同,制定适时的免疫时间和适当的免疫程序。通常,春季免疫应在2月末至3月初进行。秋季免疫应在10月底前。仔猪断奶首免日龄应该是20日龄,二免加强免疫在55日龄以内完成。免疫剂量必须保证400个以上的RID(即至少5倍)。
  3.3做好外引猪的免疫工作 加大对个体养殖户的猪瘟综合防治的宣传指导工作,注意加强外引猪的检疫工作,预防外源性带毒猪。近年来,外引猪数量明显增多,特别是每年的春季,大量仔猪刚刚断奶,不明免疫状态的猪从不同地区、不同渠道运往各养殖场所,市场交易无任何防控措施,很容易将猪瘟疫病带进猪场,养殖户引进猪源后无隔离观察概念。带毒猪混群后即感染发病。这样的饲养群体遍布各地,也是发病率最高,控制猪瘟难度较大的群体。要使这样的养殖场(户)能较好地控制猪瘟,必须在这一部分下大力气做深入细致的工作。建议应制定断奶猪先免疫后交易的制度,避免因路途运输等应激因素造成猪免疫下降,以保证饲养占有量很大的中、小型饲养场(户)免受外引猪带毒现象,并能减少补针数量,提高猪群的免疫密度。
  3.4加强种猪的猪瘟免疫监测工作 加强大型猪场的管理,检查淘汰猪瘟及带毒母猪是大型猪场控制和消灭猪瘟的重要手段之一。对流产胎儿和哺乳期疑似猪瘟的带毒母猪进行淘汰处理,强化免疫力度,并加强综合防治措施,坚持自繁自养,净化种群。总结推广大型场防治经验,有计划、分批次地向中型场推广。以点带面,渐进性进行猪瘟净化和控制工作,逐步规范落实猪场管理方案和防疫规程。
  3.5结合治疗进行全群预防 强化春秋两季社会散养猪的猪瘟免疫密度,增强防疫意识,适时补针。发现疫情及时处理,严格隔离,及时采用应急措施,本着“免疫与治疗同时进行”的原则,对于发病猪群和亚健康猪群使用科丰清瘟败毒散(或青蓝黄明散)进行全群的预防和治疗。对于病重者,可采用科丰转疫肽(或科丰黄芪毒清、科丰抗感解毒等)进行注射治疗,当基本上控制了全群的疾病的发展势头后适时的进行一次加强免疫,以便彻底控制该病。
  4.猪瘟发病场的紧急控制措施
  迅速隔离、封锁、消毒发病猪及圈舍,并由专人负责;采取实验室方法快速确诊;若确诊为有猪瘟感染,结合本场猪群抗体水平,决定是否采用紧急预防接种。若必要,即对全场猪进行猪瘟疫苗紧急接种,对新生仔猪采用0~35~70 日龄免疫程序,同时注意观察猪体反应,一旦出现发病猪,迅速按猪瘟带毒猪处理;死亡的猪应在专门的解剖室解剖检查,并做无害化处理;全场紧急消毒,加强人员管理和消毒,禁止场内的物品、用具的混用和人员的随意流动;若猪场除发现有猪瘟感染外,还确诊有其他疾病存在时,则还需同时采取其他疾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