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道德与法2018全集视频【道德视域下的幸福观】
 

道德与法2018全集视频【道德视域下的幸福观】

发布时间:2019-03-30 04:32:37 影响了:

  摘要:从幸福与道德的关系问题出发,西方伦理学提出了三种不同的幸福观,幸福即道德、道德即幸福、至善就是幸福与道德之统一。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幸福与道德的不一致,即德福冲突。从道德的视角,如何化解矛盾,实现德福统一,德性的培养以及社会制度的完善是其必然之途径。
  关键词:幸福;道德;德福冲突;德福统一
  一、幸福与道德的关联—西方三种主要的幸福观
  纵观西方伦理史,对于什么是幸福,伦理学家大致有以下三种不同的幸福观:幸福即道德、道德即幸福、至善就是幸福与道德之统一。
  1.幸福即道德,幸福是最高的善
  这一命题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幸福等于道德,即人们获得了幸福,也就获得了道德。二是幸福高于道德,幸福是人生的目的,道德是人们达到幸福的手段和工具。西方的快乐主义,幸福主义,功利主义就是这种幸福观的典型代表。
  感性主义的代表人物伊壁鸠鲁强调人类行为的唯一目的是求得幸福。法国哲学家霍尔巴赫认为,“幸福就是持续的享乐,或者是相继而来的享乐”,“最愉快的生活就是毫无节制的生活”。[1]费尔巴哈则从抽象的人性论出发,认为生命是人的最宝贵的宝物,生命就是幸福。
  2.道德即幸福,道德是最高的善
  这种幸福观认为有德就有福,具体地说,就是一个人德性越高尚就越幸福, 道德是幸福的终极目标。
  古希腊的斯多葛派是西方这种观点的最初代表,他们认为“每一存在物的本性的气质就是它的德性或完善,我们应当由于德性本身的缘故而寻求它,而不受对任何外部效果的畏惧或希望的影响,因为幸福正是在于德性之中”[2]
  亚里士多德较为系统地提出了德性论的幸福观。他认为人生的目的在于追求现实的幸福, “幸福就是灵魂的一种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3]“最优良的善德就是幸福,幸福是善德的实现,也是善德的极致”。[4]在他看来,拥有了德性,就意味着在某种程度上或部分地实现了幸福。
  3.至善就是幸福与道德之统一
  快乐幸福论与德性幸福论的对立反映出现实生活中幸福与道德的对立,二者都是极端的幸福观。
  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看到了现实生活中幸福与道德的对立,从哲学的高度揭示了“有德的人没福,有福的人无德”这一“二律背反”,从而将道德与幸福统一起来。他指出:“德性和幸福一起构成一个人对善的占有。”[5]
  继康德之后,黑格尔批判地吸取了前人关于至善思想的成果,辩证地论述了道德与幸福的统一,并把实践规定为统一两者的现实力量,为之后的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现实世界中幸福与道德的冲突
  1.幸福诉求极为迫切,道德被严重践踏
  当今社会“行善者吃亏,作恶者得福的现象屡见不鲜,好人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却一贫如洗;小人投机取巧、以权谋私反而得志。“扶一把”反被诬陷,“帮一下”却惹来一身麻烦,传统的道德准则和价值信条在市场经济下失去了信度,于是有人发出“好人难当”“好人没好报”的无奈感慨。
  这种德福不一的现象颠覆了中国百姓信奉了几千年的传统道德价值信仰,道德犹如海市蜃楼,失去了存在的根基,被束之高阁;幸福挣脱了道德的指引和约束,与道德背道而驰。铺张浪费成为时尚,炫富成为身份的象征,一夜走红成了无数青年人的梦寐以求,金钱就是幸福,名誉就是幸福,之前为人们所不耻的东西现在反而登上大雅之堂。道德在人们追求幸福的道路上被弃之千里,幸福退化成了单纯的感官的享受、欲望的满足。
  2.道德信仰缺失,人们对幸福的追求变得极为不确定
  一方面,市场经济的深入,道德滑坡,幸福被物化。正如马克思所言,在货币的驱使下,一些人把忠贞变成背叛,把愚蠢变成明智,把恶行变成德行。
  另一方面,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人们的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此时的人们,在追求幸福的前行道路上,很容易置道德于不顾,将个人的眼前物质利益作为首选价值目标,片面追求功利主义和个人享乐。
  三、德福冲突在现实中的解决途径
  1.注重道德内化,加强道德实践
  穆勒根据功利主义的观念指出,美德本身即是幸福的一部分,同时又是我们达到幸福的手段。[6]这一伦理学命题,把道德善与快乐和幸福感统一了起来,为我们指明了德性的培养是增强幸福感受的现实途径之一。
  亚里士多德认为“品质追随着相同的实现活动。所以,一定要十分重视实现活动的性质,品质正是以实现活动而不同。”道德学习的内容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德性只有在生活中得到践行,才能在日常生活中把社会美德的大道理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自觉行动,才能促成自身德性的提高,增强幸福感的切实体验。
  2.以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为指导,培养个体创造幸福的能力
  幸福作为人们的一种主观感受,需要理性的指导。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具有区别于禁欲主义幸福观、享乐主义幸福观、旧唯物主义幸福观的优秀品质,是科学、进步的幸福观,是我们提升民生幸福唯一正确的价值导向。它要求以他人的幸福为己任,主张实现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集体幸福与个人幸福、享受幸福与创造幸福的统一。
  幸福观的幸福不是既定的存在,而是现实的创造。幸福的能力不是与生俱来,我们应具备开拓幸福的素质和能力。唯有不断地创造,作为主体的人才能更全面深入地参与生活,才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积累,获得幸福的感受性也就愈强。没有创造性的人往往是不幸或难以获得较高强度的幸福的人。
  3.构建全方位德育体系,加强社会舆论的正确引导
  幸福观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应有之义和内在诉求,其效果的真正发挥,不仅仅要求学校作为德育主阵地发挥作用,营造良好的社会大气候,更要求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通力配合,如果家庭、社会的德育工作开展的不好, 也会在客观上冲击或弱化学校的德育效果(五天的学校教育抵不上两天的家庭社会影响)
  此外,大众传媒作为道德指向的风向标,在营造惩恶扬善的道德氛围,实现德福一致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杭州最美妈妈吴菊萍,佳木斯最美教师张丽莉以及杭州最美司机吴斌等等这些都是大众传媒为我们树立的楷模,道德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并没有过时,道德引领下的幸福才是有价值的幸福。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的道德价值,提升公民的幸福感受。参考文献:
  [1] 霍尔巴赫:霍尔巴赫选集(上卷)[M],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2] 包尔生:伦理学体系[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3] [7]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4]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
  [5] 康德:实践理论批判[M],人民出版社,2003
  [6] 唐凯麟 西方伦理学经典命题[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