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理想与现实的区别在于【问题在于理想落不到现实】
 

理想与现实的区别在于【问题在于理想落不到现实】

发布时间:2019-04-04 04:26:21 影响了:

  Q:您觉得人大新生入学后会有哪些主要心理问题?  A:第一大问题就是不适应。开学的第二个月,心理咨询中心基本上被大一同学占据了,他们来咨询的问题主要有两类。  一是对环境不满意。有的新生认为中国人民大学太小,不像大学;有的认为宿舍环境不如高中。我开始以为就是人大同学有这样的问题,后来在一次高校心理中心主任的会议上,我把这个情况一说,北大、清华的老师就乐了。原来,他们做过统计,新生也普遍对校园环境不满意。后来我们总结,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对新环境的不适应。不管学校是大还是小,有湖还是有荷塘,这些都不重要,主要是校园环境和新生的期待之间有落差。所以,新生入学要面对的第一个问题是理想落差。
  二是人际关系。学生们高中一般是走读,即使住校,同宿舍的人生活习惯都差不多,而且目标特别一致:考大学。到了大学,宿舍同学来自五湖四海,生活背景、饮食习惯不一样,文化差异就凸显出来了。这些文化差异是他们之前没有想象过的,也没有人教过他们如何应对和处理,很容易在宿舍人际关系上产生冲突和摩擦。曾经有女生用了宿舍同学的晾衣架就产生矛盾的,女生宿舍也会有打架事件。
  我总结一个很有意思的矛盾点:现在的大学新生,人际沟通能力比较强,但是,处理人际关系能力又相对弱些。从我的教学实践来看,90后大学生跟陌生人打交道是没有问题的,你让他们去跟陌生人问路、聊天,都不在话下。但是,他们的自我意识很强,处理熟人之间人际关系过程中矛盾和冲突会多一点。比如,初来乍到,两个同学打招呼、寒暄没问题。但是,在一个宿舍里时间长了,就会因为一些事情产生矛盾。他们在宿舍人际关系上,过分强调自己的权益,忽略对方的感受。换位思考是90后大学生比较缺乏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点同学们能够从字面上理解,但在实际生活中很难做到。一些看似不经意的小细节,比如晚上在不在宿舍看电影,别人入睡后打不打游戏,这些为他人着想的意识相对来说比较薄弱。
  其实,这些问题最重要的起因是过去的理想落在现实里,他们难以接受。新生们进大学之前的教育是理想教育,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大家的目标单一,那就是考上一个更好的学校。到了大学,然后呢?读研究生吧,好像找工作也行;找工作吧,出国也不错。中学时,同学们面前只有一条道,踏踏实实走上去就行了。一到大学,眼前突然出现了好几条道路。这时候,很多理想化的东西就要被现实化,这个时候是最痛苦的。
  Q:新生心理问题会在什么时候突出表现?
  A:新生入校前两周,很兴奋。大概从第三周开始,失落感就来了。新生报到后是入学教育,然后军训,接着该“十一”长假了。这一个月里,新生摸不清大学的门道,也没怎么学习。新生对大学校园的课堂期待已久,在理想化的高中教育里,大学的课堂被描绘得跟天堂一样——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底下讲,恨不得跟古希腊城邦辩论一样。结果,大学课堂貌似和高中没什么两样——还是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考试还是跟高中一样,还是得背书。这个时候,新生就会觉得很郁闷。
  入学两三个月后,新生再来心理咨询中心,问题会有所变化,更集中于学业,尤其是第一个学期考试结束,肯定会有人数学不及格。
  Q:新生该如何处理这些不适应?
  A:为了帮助新生更好地完成转型,中国人民大学从2008年开始实施心理通识教育计划,将心理健康课纳入教学方案,成为一门1学分的必修课。这门课的考试题中有两道必考题: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的位置和预约电话。这样,能保证所有的新生知道遇到问题可以到哪里求助。有一天,一位女生来到咨询中心,从下午一直哭到晚上9点15分,我们换了三批人陪她。原来,她男朋友去世15天了,所有的人都瞒着她,她无意中知道后,崩溃了。她的第一反应是跑到心理咨询中心来哭,她没说姓名,所在的院系。这就是这门课最大的效果——懂得求助、知道求助。
  Q:什么情况下,学生需要找心理咨询中心的老师?
  A:入学后,新生会接受心理测评。另外,我们会告诉学生,遇到心情不爽,并感觉这种不爽影响到了正常的生活,而自己还不了解如何进行自我调节的时候,可以到心理咨询中心来。我们强调,来心理咨询中心咨询是一个健康的行为。其实,所有的困惑都可以通过自我调节的方式来解决,比如朋友、家人。为什么要找心理咨询师?是因为没有找到很好的方法,或者曾经尝试过相关的方法,但是没有效果。这个时候得到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就会找到新的方法。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