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结构浅说] 陪伴孩子成长精美句子
 

[结构浅说] 陪伴孩子成长精美句子

发布时间:2019-04-09 04:48:09 影响了:

  写文章,在材料预备好了,主题已经确定以后,跟着来的构思工作是要考虑:文章分成几个部分写,前后顺序怎样安排?内容的主干和枝叶怎样搭配?各部分之间怎样衔接紧,连通一气?怎样开头,怎样收尾?这些有关文章内容组织、构造方面的问题,就是“结构”。从前也管这工作叫“谋篇”,“布局”。根据主题、中心观点的需要,把文章的各部分内容构成一个有内在联系的整体,这在写文章上是个比较困难的步骤。建筑房屋要设计好图纸才能施工,做文章也必须通盘想好结构方可下笔。有人愿意先把结构的要点写下来,琢磨修改以后作为行文的向导,这是“列提纲”;也有人习惯于下笔前静思默想,在心里把结构酝酿好,叫做“打腹稿”。
  怎样才能掌握结构文章的能力呢?
  要认清一条:结构是文章的表现形式,它是直接由内容决定并为内容的展开服务的。结构文章的能力,是以作者的认识与思路为基础的。就是说,作者如果对要写的事情和道理,是真正经过深思熟虑的,是充分理解了并且能作出中肯分析的,那么,他的思路便是通畅的,他对要写的材料的内部联系是清楚的,这就为结构打下坚实的基础了。我们如果有了这样的观念,再来谈谈文章结构有那些要点、环节,以及怎样来把握这些要点、环节,就可以有些益处了。
  文章种类样式很多,结构的要求也各不一样。我们这里只拣最一般、最主要的来谈,就是层次、连接和头尾三个方面。
  层次
  一篇文章不论体裁、篇幅如何,总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是由几个互相联系的部分组成的。各个部分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条理排列起来,文章的内容渐次展现,表达了主题或中心观点。这各个互相联系着的部分就是层次。层次是从内容意义上划分的。一个层次,在记叙性文章中,或者是一件事情发展的阶段,或者是相同性质材料的组合,或者是人物事迹某一侧面的表现;在议论文中或是某方面道理、观点的阐述、论证。各部分上下贯通,有机地联系着。前面一层是后面一层的前提、先导或依据,后面一层是前面一层的展开、推进或深入。层次安排得合理、清楚,文章就会脉络分明,气势畅通。
  怎样安排好层次呢?作者先要对所写的内容从性质、特点上有一个全貌分析,决定如何划分层次。拿记写人物或事情的文章说,要是所写的内容有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有时间前后推演为线索,要给人一个“怎么来、怎么去”的观念,就适合于从纵剖面来分层次,我们可以叫它“竖分法”。反映烈士张志新事迹的通讯之一《一份血写的报告》(载一九七九年六月五日《光明日报》)就是用竖分法安排层次的。文章用标号示出的四节文字就是四个层次。第一节主要写张志新坚持的正确观点,交代她受迫害、被逮捕的原因;第二节写被捕的过程;第三节写她在牢狱中进行的斗争;第四节写她壮烈牺牲,也交代了为她平反昭雪,并且提出学习她革命精神的号召。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层次呢?因为文章的内容是要反映张志新在林彪、“四人帮”肆虐的环境下,为坚持革命真理而被残酷杀害的过程,歌颂她为真理献身的崇高精神,这就必须写出一个有原因、有经过和结果的完整的英雄事迹来。这样,以时间先后为线索,清楚地交代开始怎样,后来怎样,结果怎样,给人一个事件过程的完整印象,采用“竖分法”分层次就很符合文章内容和目的的要求。同是写张志新烈士事迹的另一篇通讯《她是名副其实的强者》(载一九七九年八月十一日《光明日报》)是上篇通讯的姊妹篇,内容是记述张志新在狱中坚持斗争的事实的。这篇通讯的层次用了另一种划分法,我们可以叫它“横分法”。因为要反映的烈士狱中斗争的事实,从不同侧面表现了张志新的精神和品质,这些事迹没有必要按时间前后的顺序写,作者就把事迹分为八个方面,用了“不服判、不认罪、不低头”、“刻苦学习马克思主义掌握斗争武器”、“坚持批判错误路线和错误观点”等八个小标题,从
  多侧面完整地反映了张志新烈士这个革命强者的风貌和品格。这里,层次采用“横分法”是从特定的内容需要出发的。所以,如何划分层次要看材料的特点,要看文章的目的和任务。
  跟层次关系密切的结构因素是段落。段落是意思表达时的间隔、停顿;每一段落,内容上既有独立性(有个小中心),又有完整性(把一个小中心表达充分)。层次体现于内在联系,是暗的;段落以换行为标志,是明的;写文章常把划分层次与划分段落一起考虑,安排用几段文字来表现同一层次的内容。把层次、段落安排好,文章结构的大架子就基本搭好了。
  连接
  文章的结构不仅要求层次清楚,思路通畅,还要求严谨、紧凑,连贯自然。文章的各层次之间,不同意思的上下文转换的时候,以及文章的前后、头尾有必要体现联系的地方,要用一定的环节使它们互相连接起来。没有连接的成分,文章就会突兀、跳荡,或者出现线索不清、文气不接的毛病。使文章连接的方式很多,主要的有过渡、转折、交代、照应等。
  过渡是常用的连接形式。文章的“起承转合”,如果不把它看成死板的“八股”,还是应当讲究的。所谓过渡,是把相联系又不同的两部分内容搭桥接线,叫它们贯通起来。如一篇怀念周总理的文章《种子》(卉子作,载《中国青年》一九七九年第三期)。全文共有三个层次,第一层写自己正准备讲授《最后的时刻》,心情很不平静,“怎样告慰伟大的死者呢?”这个严肃的问题激励着自己。第二层是重心部分,回忆一九五○年作者接触周恩来总理受到亲切关怀和谆谆教诲的印象。这两层意思,从写现在转入写过去,中间是需要过渡才能通畅的。作者在第一层末尾写道:“离上课只有一个多小时了,我的思绪回到了那过去的年月……”,这样一过渡,很自然地导入了第二层,两层内容紧密地联系起来了。
  文章中的有些情节、细节,思想、提法等,由于表达主题的需要,有时要反复出现,要使前后不同地方出现的意思连接好,就要注意交代和照应。后文要提到的一些内容,需要前面提示一下,叫做交代,也叫“伏笔”。对前面已提到的内容,需要再强调,从对照呼应中增强读者的印象,叫做“照应”。比如《种子》一文前面写到作者上课时肃穆又激荡的心情,“这堂课怎么开头呢?”结尾的地方,写道:“我鼓足勇气,终于走上讲坛,这样开始了我的课。”因为有了中间部分深切回忆周总理的教诲,就使得作者情绪饱满,笔调格外昂扬,讲课的那段话便很充实有力。这地方在前边的是交代,在后面的是照应,文章前后贯通,首尾园合了。至于文章中作者多次提到春天、雨露和种子,并且引用了周总理“种子撒在人间”的诗句,更是从主题出发给以强调,使得文章的主题更鲜明、思想更深刻了。
  头尾
  文章的开头、结尾,都是结构上的要紧部位,写作时确实要多花费一些心思。开头好,能够一下子引起读者的兴味,引人入胜;结尾好,可以或者对人产生鼓舞力量,或者使人深思回味,都能起到强化主题的作用。
  但是,怎样工于开端,巧于结尾,却完全没有也不应该有固定的程式。一个总的原则是,开头或者结尾都要成为全篇文章一个活脱的有机的组成部分,不能是脱离全局另安上去的。
  比如开头,要由文章的体裁、内容、目的等构成的特点来决定。一篇总结报告,开端适合开宗明义地交代情况;而如果通篇是从具体情节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通讯,一般宜从关键的事实起头。初学写文章,开端不是太离就是太粘。太离是从老远的地方迂回,说了半天还不知要写的内容到底是什么;太粘是心急地一下子把中心端出来,再下笔就感到难以为继了。应该注意学会截取,把与中心紧紧关连而又能逐步展开接近中心的关节抓住,作为开头。
  结尾也需根据内容特点,或者自然收束,或者总括全文,或者揭示要旨,或者抒发感情,或者留下引人深省的问题,都应该是全文自然和谐的一部分。那种千篇一律的提号召,表决心,“为……而奋斗吧”,并不能产生有力的鼓动作用,应注意抛弃。
  写文章也象下棋一样,没有全局在胸是投不下一着好棋子的。结构上的开头结尾好,主要取决于作者对材料、内容、目的、作用的清楚认识,又要能设身处地替读者着想:人家读了这地方会产生什么感觉呢?真正地与读者通心、交心,心心相印,处理各个环节和部分便都可以得心应手,“文从字顺各识职”了。
  初学写文章的青年同志,要想逐步掌握结构文章的能力,需要在实践中认真体会,对任何形式的练笔都一丝不苟地精心安排。此外,读别人的文章时也要留意分析,把文章还原成一个提纲,看作者对材料是怎样安排的,这样的安排有什么好处,捉摸一下作者的思路。这样,时间长了,提高结构文章的能力和技巧,是完全可以预期的。(注:写作知识漫谈之一、之二、之三,分别载本刊1979年8期、12期和1980年2期)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