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情感是阅读教学的磁场|互相暗恋的人见面磁场感应
 

情感是阅读教学的磁场|互相暗恋的人见面磁场感应

发布时间:2019-04-11 04:56:30 影响了: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4-0144-02  语文课堂应成为调动学生情感的磁场。教师倾注感情,披文以入情,情动而辞发,学生方能情动于衷,热情澎湃,整个课堂才能情味浓郁,显现出楚楚动人的形态。
  有学生在作文中写道:“老师讲得很累,学生呼呼大睡,考点很多,不知如何应对。”这是语文教学尴尬局面的真实反映,教得难堪,学得没劲,收效甚微。那么,怎样改变这一现状呢?
  一、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和学生交朋友
  现在的初中生,思想开放,知识面广,头脑灵活,接受新知识也很快。语文老师肩负着教书育人、传承祖国优秀文化的神圣职责,应该为拥有这样一群活跃的学生而骄傲,要尊重他们,热爱他们,而不应该有老师在学生面前要不苟言笑,不然,会有损老师形象的想法。板着面孔上课,会让学生觉得老师不可接近,迫于老师的威严,表面上老老实实,思想早飞到九霄云外去了。
  老师不要怕做和蔼可亲的人,不妨和学生交朋友。学生对某一门学科感兴趣,是从喜欢、接纳这一学科的老师开始的。正是“万物有灵情中得”的最好体现。教育事业是每一位教师的“象牙美女”,如果老师冷淡她、抛弃她,她回敬你的自然是一丝冷笑,一枚苦果;如果你理解她、热爱她,执着地追求她,她回报你的就是甜美的微笑和沉甸甸的果实。抛弃学生的人,学生也会抛弃他;热爱学生的人,学生也热爱他。爱之于教育事业就好比水之于池塘,池塘没有水,就不称其为池塘,教育缺乏爱,就难以成就真正的教育。
  二、多动脑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德国思想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活动关注的是,人的潜能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灵性如何充分生发,简言之,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谁要是把自己单纯地局限于学习和认识上,即使他的学习能力非常强,那他的灵魂也是匮乏而不健全的。”精神培养高于一切。怎样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呢?
  1.展现教师的精、气、神。课堂教学是教师生命的价值体现,必须外化为教师在课堂上的“精、气、神”——精力充沛、气质优雅、神采飞扬。课堂上,“除了学生,四大皆空。”(魏书生语)只有教师全力投入了,才能唤醒学生的生命潜能。教师要以真情实意、真才实学、真知灼见去征服学生、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热爱科学、热爱学习的情感。展现教师精、气、神的方式可以是:①范读。要求教师要有扎实的朗读基本功。朗读时字正腔圆、抑扬顿挫,认真体味作品的感情,并把这种感情传递给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作为语文老师,要多看《新闻联播》、多听广播剧和长篇小说联播,还可以多听自己的朗读录音,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这样,练习多了,也就“功多艺熟”了。②范写。教师的板书应该做到工整、漂亮,给学生美的享受。如果教师的字写得很糟糕,有资格要求学生书写认真吗?教师写“下水”作文,能体验作文的艰辛,指导学生作文时才能有的放矢。③范背。学语文贵在积累,背诵是积累的重要途径。在要求学生背诵课文时,老师必先会背诵。这样,既训练了自己,又起到了示范作用。④即兴表演。有些课文中的词语学生不容易理解,语文课堂气氛沉闷。教师的肢体语言能使学生很快理解教学内容。需要注意的是,表演时教师要把握好一个度,不能只为取悦学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渊博”一词,用“渊博”造句,很多学生没有理解意思,有的同学说“老师渊博了我”,有的说“我的衣服很渊博”。这说明光靠讲解决不了问题。上课时老师戴着小帽,穿着长衣服,一副眼镜横在鼻梁上,怀抱一大叠书慢腾腾地踱进教室,同学们哄堂大笑,老师启发说:“老师这个样子显得很有——”“学问!”“换一个词就是——”“渊博!”这个示范表演不仅让学生记住了寿镜吾老先生的形象,而且让学生理解了“渊博”一词的含义。
  只有好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好的学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做一名语文教师,必须有健全的体魄、良好的仪表、渊博的知识、健康的心理、教学的机智和完善的人格,这才是吸引学生的根本。
  2.要以人为本,使学生想学、乐学、好学。由于家庭、成长环境、先天智力,以及个性差异,导致学生的学习状态各不相同,这给阅读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欲望。笔者认为新课的导入至关重要。常常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导入新课:①叙述故事导入法。《出师表》一课,学生是不容易领会文章的深意的,上课时,老师可以抓住某些语名,顺藤摸瓜,给学生讲故事,使学生想学。②设置悬念导入。比如《找书的金钥匙——书目》(参考阅读)时,老师这样导入:“据说,德国柏林图书馆大门口,写着这样一句话:‘这里是人类知识的宝库,如果你掌握它的钥匙的话,那么全部知识都是你的。’现在也请大家拿着这把找书的金钥匙,去找寻知识吧!”其它还有比较导入法、提问设疑导入法、介绍背景导入法等。
  通过以上方法,在短时间内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激发了学生想学的欲望。
  有时教师在课堂上发现学生注意力不太集中,大致有以下原因:一是学生基础差,老师讲得深,听不懂,没兴趣,干脆不听。二是已经会了的东西,老师还反复来讲味同嚼蜡,学生感到腻烦,也不愿意听。三是身体疲劳,懒得听。这时教师要“见风使舵”,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乐学。具体可以这样做:①目标激趣。目标明确,学生觉得切实可行,易于达到学习目标,易获得成功感,可谓是“望断天涯路不迷”。②方法激趣。千人一面,令人生厌。教师要善于启发。一是“引起”,教师自始至终都要做“引起”工作,引起学生注意,引起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发现问题的热情。二是“自动”。“引起”是教的特征,“自动”则是“学”的特征,“自动”是“引起”培植起来的。教学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适度”,教学的适度,要使教学的广度、深度和进度达到学生能够适应的程度。讲座式、讨论式、问答式、自学式、导学法、互学法,要灵活运用。
  “文章不是无情物”。教师“批文以入情”,把课文中的“情”,“移”到学生的心理,以情动人,使学生“郁郁乎情生”。例如在上《孔乙己》时,让学生给孔乙己设计一条出路,学生很踊跃,也很有见解。有的说让他当老师,但要戒酒,还要讲卫生。有的说如果考不中举人,就不要死读书,应该掌握一项生存的本领,边劳动边学习。还有的说他字写得好,可以给别人当秘书但不能偷。这些观点既针对了人物性格中的弱点,又对现实生活有指导意义,这说明课文内容已内化为学生的情感体验。那么,怎样培养学生好学的品质呢?必须从培养良好的习惯入手。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老师教的知识只能是九牛一毛,要想成为一个很好地适应社会的人,还得好学才行。
  (1)手不释卷的习惯。十三四岁的少年,正是理想形成的黄金时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那些经岁月淘洗下来的名篇美文、激励人心的名人传记无疑是学生最好的精神食粮。
  (2)写日记的习惯。这是一个培养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的好方法。魏书生老师把写日记叫做“道德长跑”。
  (3)关注、反思日常生活的习惯。在学习中思考,在生活中提高综合能力。
  有了好学的习惯,就会有充实的灵魂,就会享受到追求和奋斗的高层次的幸福,就会关心人、尊重人,关注祖国和人类的命运;有了好学的习惯,就会有旺盛的求知欲望,顽强的意志,就会永远充满自信和乐观的情感。
  综上所述,语文阅读教学光教会学生语文知识不行,只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也不行。有了这些知识和能力,如果用在不正当的地方,甚至比没有文化更可怕。一位教师,既要做经师,更要做人师。教书的同时始终不忘育人,尊重、关注每一个学生,让学生的潜能在情感的濡染中得到发挥,这是语文教师的责任,也是语文教育的目的。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