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在内省体验中实现品德的升华] 升华 品德
 

[在内省体验中实现品德的升华] 升华 品德

发布时间:2019-04-11 04:56:31 影响了:

  摘要:新课标对教学提出需注重学生感情体验与道德实践的新要求,因此教学方法也应相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重教材知识,轻学生实际,学生对课本知识缺乏认同与共鸣,教学的评价方法存在缺陷。体验式教学有助于初中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观,与教学实质相契合。文章通过浅述体验式教学定义和内涵,对体验式教学的策略和现状进行总结。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体验式教学;体验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4-0109-02
  一、初中思想品德体验式教学概述
  1.体验式教学的定义。国内外学者对于体验式教学的定义各有说辞,一些学者将它作为教学成果看待,一些学者将它作为教学方式看待。简而言之,体验式教学,即在教学过程当中,学生是中心,教师依据学生认知的规律与特点,积极地提供实践的机会或者设造情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实践中或主动学习,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根据实际生活进行体验。学生通过实践亲为与心理体验,自主体验教学情境并从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体验式的教学过程能够使得学生们通过亲自经历及体验,开启内心所有的心智参与到教学中,并从中获取感受、体会,通过内省及体验做到自主学习,从而实现学生自身的完善以及内化的提升。
  2.初中思想品德课体验式教学的内涵。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当中,教师将学生生活经验作为教学资源以及内容,通过创设情境与提供实践的机会,引导学生进行体验、讨论、以及感悟反思,形成一定的道德信念后外化为道德行为,即初中思想品德课体验式教学。初中思想品德课作为奠定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的基础课程,核心任务在于对初中生加强思想品德的教育[1]。具体目标是“为学生提升道德素质提供帮助,形成积极健康心理品质,树立相关地法律意识,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及社会责任感,让学生在遵守基本的行为准则基础之上,以追求更高思想道德为目标,从而弘扬优秀的民族精神,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为学生成为有道德、有理想、有纪律、有文化的社会好公民而奠定基础。”
  综上,其实质在于帮助初中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观。需经历三个阶段。阶段一指获取道德知识,构建道德经验。这一阶段是形成道德观之前提,是构建经验的过程,这种经验具有不稳定、不成熟特点,有待于重构和考验,学生还未形成道德信念。阶段二指道德信念的形成,在道德冲突、道德场景当中,在对道德规范及原则有所体验的基础上,学生们通过讨论、感悟以及反思,形成道德信念。阶段三指道德的践行,根据前两个阶段的铺垫,这一阶段在于学生确立稳定而长久的个人道德观。初中思想品德体验式教学的构想,正是依据以上三个阶段进行构建,过程由感知体验到进行反思而感悟体验,再到践行体验。在这些过程中,学生要观察、倾听、发表意见、进行具体实践操作,用身体亲身经历,同时更为强调思考,用心灵去感悟。它强调了知识和学生的互动,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个性化发展。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现状
  1.重教材知识,轻学生实际。传统的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为学生提供大量学科化知识,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讲述成人的故事,如名人、伟人、英雄的事迹,其目的在于授予学生科学体系内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单纯接受教育之对象,学生个人的经验与生活的价值被忽视,或者被认作是需要塑造和教化的。然而,道德学习的特点在于不能离开个体经验而展开,每个人都只能够在自身经验基础上进行道德生活的构建,且只有将道德知识和个人实际生活融合方能对个人道德品质形成产生作用。
  学生深刻掌握知识的前提在于,其主观上进行认识过程的再现[2]。因此,教师要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不仅要重视知识,也要重视引导学生培养自身能力、掌握方法、进行品格培育。侧重强调严密知识体系的结构的传统教学,显然不符合新课程的要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良好的心理状态则是主体之魂。因而,教师应用“情感与兴趣”引导学生,用“需要”激励学生,采用各种方式去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课堂中,一方面要充分地挖掘教材内的教育因素,使学生得以获取积极的心理体验,另一方面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运用多种形式,根据学生实际的思想、生活,同时根据社会热点,选取科学的、学生乐见的教学方式,实现思想性与知识性的统一。
  2.学生对课本知识缺乏认同与共鸣。由于学生知识水平及社会经验有限,在理解抽象的理论和严密的逻辑时会存在一定困难。同时,传统的教学模式缺乏对学生整体精神上的构建。然而,一旦将课程内容强加到学生个体身上,就变成了被迫强求掌握的知识,无法和学生体验上的个体性、精神上的完整性、生活上的独特性相联系,使得课程和学生处于相对状态,知识和学生现实生活相脱离。这种仅仅关注知识与结果的课程,过分强调统一学生们的认知,却忽视了学生个人的、自由的情感想象与体验。这使得学生对于新鲜事物不再感到惊奇,日渐成为体验荒芜、感情淡漠、缺乏人生趣味和内心敏感性的人。随着近年来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过程中学生于讨论中学习等新教学模式相继出现,但还有许多讲授性的教学,仍强调教师点拨、精讲、多练。因此,学生自主性体验的机会甚少,对课本知识缺乏认同与共鸣。
  3.评价方法存在缺陷。当前,课程教学实践当中处于支配地位的“比较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的评价取向导致其在教育过程当中的价值大大减低,这种评价忽略了学生们的个体体验和学生间的个体差异[3]。当下,这一课程教学需要一个作为关键的,将教学和道德品质相连接的联结点,这即是学生的经验与生活。教学过程应当以现实生活世界作为基础,以体验作为切入点,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下进行体验,学生在相互交流间获取体验。
  三、体验式教学策略
  1.进行情境的创设。首先,教师要精心地准备素材。在这一过程中,需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经典和时尚并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尽量准备时代感强的素材,但进行历史问题讲授时需准备经典的素材,讲授具历史跨度的问题时应将二者有机的结合;教材内容与教材外内容并用,兼顾教材内容的权威性和教材外内容的广泛性、丰富多彩的特点;思想性和趣味性并举,突出思想性,同时兼顾趣味性;真实性原则,使用的素材必须是对真实生活的模拟。其次,教师要注意创新情境的呈现方式。运用生动而形象的语言,对事例进行描述和渲染,诱发学生们的求知欲,实现以情动人之教育效果;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技术,实现音、像的统一,进行情境的模拟和再现,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加深学生们对于道德规范与要求的认识。第三,让学生进行表演或者进行游戏互动,激发学生们的道德情感和认识。
  2.实现体验式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体验式教学,可大致归纳为五种类型,具体为角色模拟的体验、阅读感悟的体验、多媒体情境的体验、实践体验、实验体验[4]。这些模式各有特色,可按照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其中,角色模拟的体验指的是在教师指导及小组的成员合作下,学生们通过身份模拟参与到活动中而获得的情感和体验,以加深对于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学生实现知与行的统一;阅读感悟的体验指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材料阅读而产生情感体验,引发心灵共鸣,实现情感和认知相统一。
  3.完善评价方法。教学的目的在于导之以行,这要求老师进行学术学习评价时,不应仅仅局限在卷面成绩上,将成绩作为唯一评价标准。而应采用描述性、激励性的语言,将学生在态度、能力等方面的表现写成评语,鼓舞与教育学生;可将学生依据项目的差异进行分组,学生进行活动的自主设计,教师根据学生在活动当中体现出的创新、实践能力,进行评价;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收集和记录学生在课程学习当中的评价资料,依据记录袋定期引导学生反思、交流,关注学生的进步和成长;定期举行考试,试卷内容要与学生的生活、社会实际相联系,采用灵活多样的考试方法进行测评。
  四、结语
  教师进行体验式教学时,需要严格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还需深入了解学生们的思想状态。同时,还需要学校的制度、物质条件、教学设备的支持。总体上,体验式教学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的道德知识内化成个人的情感,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与心理素质,提高教学效果。因此,应得到大力的提倡。
  参考文献:
  [1]高德胜.思想品德教材理念的革新[J].课程·教材·教法.2006,(6).
  [2]鲁洁.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谢树平.思想政治教学评价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
  [4]辛继湘.体验教学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