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初中生阅读教学课内预习梯级训练策略】
 

【初中生阅读教学课内预习梯级训练策略】

发布时间:2019-06-14 03:50:54 影响了:

  【摘要】针对初中阅读教学学生预习过程的种种弊端,笔者提出了课内预习“梯级训练”策略,即三阶段梯级指导策略:初始阶段“扶”着学生预习,教会学生通读整册教材,自读整个单元,预习一篇课文;发展阶段“带”着学生放手预习,培养良好习惯,丰富预习方法;自主阶段“引”着学生独立预习,选择有效的学习路径,着力整体感知,独立提要质疑。四目标梯级学习策略:“一读课文,粗知大意”的目的在读有所得,得其梗概;“扫除障碍,了解文常”的目的在扫除阅读障碍,包括字词、文学文体常识、写作背景等;二读课文,整体感知,目的在培养学生根据不同文体特点进行课文内容概括,快速捕捉有效信息的习惯与方法;“三读课文,提要质疑”,目的在标注4类重要句子的基础上提取要点,梳理5类阅读“质疑”。三层次梯级交流策略:具体包括了小组汇报式、预习报告式、预习竞赛式等内容。
  【关键词】阅读教学 课内预习 梯级训练
  不知几何时,碍于考试压力大、效果让人忧、阅读时间紧、教师指导乏力等诸多因素,作为新课学习前奏曲的预习变成了空头口号。因为,即便语文教师在课前热心地布置了预习任务,学生们因疲于应付作业与考试,这一过程基本上没有落实。学生自主阅读,独立思考与咀嚼的过程往往被教师越俎代庖。不少学生课前不预习或被动预习,对课文一知半解,甚至完全陌生,课上又忙于应付老师的“提问”、“讨论”、“启发”、“训练”,学生的阅读只是在教师的指令下被迫完成,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披文入情,心领神会,造成了阅读教学的低效与浪费。
  究其原因,最关键的症结在效:学生不会高效预习,学生没有深度预习!我以为,在目前应试之风盛行之下,要确保预习效果,就必须保证课内安排时间预习,在时空上给予充足保证。当然,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要根据学生自学能力的起点,有针对性地设计梯级训练,引导学生高效预习、深度预习。
  1.三阶段梯级指导策略
  1.1 初始阶段:“扶”着学生一起预习。
  刚进入初中前一两个月,许多学生缺乏正确预习的意识与方法。此时,教师宜从最基本的阅读步骤,预习方法入手,教学生读教材结构。
  教会学生通读整册教材:明确整册教材有8个结构——前言、目录、彩图、单元、课外古诗词背诵、名著导读、附录、后记,要教会学生够捕捉对自己学习有用的信息。
  教会学生通读一个单元:明确一个单元有4个结构——单元导读、讲读课文、自读课文、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要指导学生捕捉“单元导读”的主要信息:从单元主题、单元内容、单元学习要求或方法等方面寻找预习的方向与路径。
  教会学生预习一篇课文:明确一篇课文最基础的阅读步骤——流水通读7个结构,捕捉重要信息:如读标题猜想课文内容;看作者了解相关常识;读课前提示语,圈划信息要点(内容提要、阅读质疑、阅读启示、阅读要求、引入话题等);逐段阅读课文,整体把握内容;读直线下注释、研讨练习拓展阅读思维等。
  初始阶段,教师在扶着学生形成阅读的基本步骤、方法的同时,还应注重预习常规的落实:如记录预习笔记,标注段序,积累词句,疏通文意,简要概括,梳理结构等,为理解课文作好前期铺垫。
  1.2 发展阶段:“带”着学生放手预习。
  这个阶段,教师要具体指导学生发展自主预习的良好习惯,丰富学生的预习方法,落实全面的预习内容。这时候,教师可适当放手,但应该给学生明确预习的方向、内容、方法等。
  此阶段,教师主要起到适当辅助的作用,可以导学案为学习载体,以学生的预习活动为主体。比如同样是疏通文字障碍,教师可将文中的个别词句或理解有困难的地方提示学生,并教给一定的解决方法,其余则由学生自主预习。预习内容除了常规内容外,还可根据课文教学重点增加一些重点预习内容,引导学生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用圈划批注的方法深入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体会文章的写作特点等。
  1.3 自主阶段:“引”着学生独立预习。
  这个阶段,预习时间基本由学生自主安排,多数学生不依赖教师辅助,全以自力而预习。如若在这个阶段预习生字词,学生完全有能力确定哪些是此篇课文中自己应该重点关注的字词,并选择有效的途径加以解决;同样是了解作者写作背景,教师无需代劳,学生能快速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阅读不同文体的文章,多数学生能有效捕捉重要信息,并简明概括主要内容;多数学生能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基本理出写作结构或思路;多数学生会梳理自己的阅读困惑,会积累优美词句等。
  总之,三个阶段的预习,要一步一步来,循序渐进,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由感知到理解。预习指导不应“拔苗助长”,只有经历了由扶到放的习得过程,学生的预习习惯与能力才会真正形成。
  2.四目标梯级学习策略
  2.1 一读课文,粗知大意。
  学生在预习阶段,应该享有独立的阅读体验过程。教师可让学生完整地粗读一遍课文,指导学生明白:第一遍阅读的目的在于对文章能够“粗知大意,得其梗概”,哪怕篇幅再长,也尽可能一口气读下来,有少数地方不明了不认识,暂由它去,不查工具书。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读后回想,读有所得。如引导学生尝试回答:
  ①概括: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②猜想:这篇文章可能是写给谁看的,为了什么目的而写的?
  ③梳理: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几层意思?
  三个问题设计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预习阶段建立整体阅读、整体感知的意识,无论阅读的深浅与否,只要长期坚持,就能培养学生快速阅读并“知大意,得梗概”的能力。
  2.2 扫除障碍,了解文常。
  在初知文意后,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回读课文,扫除障碍——字词或此时此地必讲的文学常识、背景等。梳理文学常识或写作背景时,教师宜指导学生分类梳理重要信息。如作者信息:名(作家姓名),时(出生时间),地(出生地点)评(对作家的评价)等;作品信息:出处,代表作,代表作内容、风格等。可让学生采用不同的预习方式:
  ①自学方式一:老师呈现,学生梳理,适用于背景及文学、文体常识相对复杂的课文。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