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琵琶演奏技法 琵琶制作的改进及演奏技法的创新
 

琵琶演奏技法 琵琶制作的改进及演奏技法的创新

发布时间:2019-07-11 03:48:40 影响了:

  【内容摘要】琵琶艺术在当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辉煌,文章从乐器改造、曲目创作、演奏技法等方面取得的成就进行阐述,对当代琵琶艺术的发展进行解读,透析琵琶艺术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琵琶艺术 乐器制作 演奏技巧
  中国琵琶已有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琵琶艺术也伴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前行。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琵琶艺术出现了四个辉煌时期:一是在唐代;二是在明清时期;三是在近现代;四是在当代。当代琵琶艺术登上了新高峰,从而迎来又一个辉煌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琵琶在乐器改造、曲目创作、演奏技法、理论研究、教学科研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琵琶艺术进入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时代。
  一、乐器制作的全面改进
  (一)半音品的运用,锦上添花
  在20世纪前半叶,琵琶演奏家们用的多是四相十品的旧形制琵琶,它形成了琵琶独特的音律。当时还有一种四项十三品的琵琶,是刘天华和其他演奏家将旧时的品位增加并做重新调整,进而使琵琶的音律系统得到了全面的统一。但由于半音不全,所以只能演奏几个调的七声音阶。后来杨荫浏绘制了“等比律弦乐器定音表”即平均律定音表,就开始有演奏家将琵琶改成六相十八品,从此琵琶可以演奏各个调的音阶,半音俱全的琵琶就这样诞生了。随着琵琶演奏艺术实践的创新和发展,现在使用的琵琶音位已经增至六相、二十四——二十六品,音域已经发展到三组八度多(A—e3),每组八度均有12个半音,适应了现代作品任意转调的需要,大大提高了琵琶的表现力,不仅可以演奏传统乐曲,而且可以演奏西洋和现代作品,并且有利于与交响乐队合作。杨荫浏对此评价:“(半音)为琵琶的表达开启了更大的可能性,随着新乐曲的创作与演奏,它将为琵琶的未来,展开新的光明的一页。”
  (二)义甲的开发,演奏得心应手
  上世纪50年代初,进行琵琶演奏时还都用演奏者留长的真指甲。随着专业的发展和演奏的需要,由于真指甲耐磨性不够,开始开发制作假指甲。当时北京建筑文工团的梁世侃使用赛璐珞片做假指甲。但由于假指甲的制作还存在一些不足,所以50年代是真假指甲并用的时期。后来林石城发现将自己留的指甲剪掉后假指甲可以和自己的指甲紧密结合,增加了手指的灵敏度,这一改进逐渐被更多的演奏者接受,假指甲得到了普遍推广。到了今天,义甲的制作工艺更加精细,不但耐磨,而且摩擦声音小,使演奏者在演奏时得心应手。
  (三)金属琴弦,余音袅袅
  50年代,邝宇忠开始尝试用金属缠弦装在丝弦上以代替之前的丝弦,但效果并不理想。后来经过反复实验,用银皮缠的弦声音最好,但银的成本高,使用受限。之后又发现了一种叫做“德合金”的材料,这种材料缠的弦声音好,成本也适当,于是推广到了全国。到了70年代,由上海民族乐器厂生产了尼龙缠钢丝弦,这种弦比金属缠弦声音柔和,之后生产的钢绳尼龙缠弦比之前的音质更好,所以现在一弦采用钢丝弦,二、三、四弦采用钢绳尼龙弦。
  (四)当代琵琶,日新月异
  平均率半音品的广泛应用、假指甲取代真指甲、琵琶金属弦取代丝弦,这三项重大的改革,使得琵琶的音域、音质、音量、音色等方面都获得了更显著的进步。现在演奏的琵琶一般选用花梨木、红木、紫檀木等硬木制作而成,面板用铜木拼接而成,品和复手一般选用南方的毛竹。琴头、相、四支弦轴的制作,往往根据需要和制作者的审美喜好选用不同材料。
  如今琵琶制作工艺在日益完善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为了不同音效、舞台表演的需求,我们看到电琵琶、低音琵琶、高音琵琶等也正在音乐舞台上被不断使用、推广。
  二、丰富的乐曲创作
  乐器的改进和完善为琵琶演奏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琵琶曲的创作在此之后达到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峰,新创作出的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每个时期的时代特色,而且表现了中国音乐文化的广博深邃。每个时期的优秀作品和创作特点整理如下:
  不难看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作品大多为反映时代特色和根据民歌或同名歌曲改编的乐曲,充分展示了老艺术家们的创作才华。比如,60年代的《狼牙山五壮士》在乐曲创作及演奏技巧上取得了重要突破。从70年代的琵琶协奏曲《草原小英雄》到改革开放以来,作曲家、演奏家们也逐渐拓展了创作的思路,创作开始多元化,不但将中西作曲技法融汇贯通,同时创造出很多新技法,这样既增强了乐曲演奏难度,又提高了琵琶表现力和感染力。80年代开始到90年代,琵琶演奏家、教育家刘德海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改编中外流行歌曲11首、移植外国乐曲8首、新编传统音乐23首。他借鉴西方乐器练习曲的科学方法,编写一套循序渐进的琵琶练习曲——《刘德海琵琶练习曲——每日必弹》,还创作了人生篇、田园篇、宗教篇、乡土风情篇等大量不同题材的作品。近些年来,海外的一些作曲家也有不少琵琶新作。
  三、演奏技法的开发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琵琶演奏家、教育家林石城在他的琵琶练习曲教材里加入“人工泛音”练习,弥补了“泛音”音阶不全的缺憾。琵琶演奏家王惠然在《彝族舞曲》的慢板中,首创“四指轮”技法,解决了琵琶右手演奏单旋律的局限性,产生复调和和声效果,此创造性手法对发展琵琶的表现力具有重要意义。“解放大指”也是这一时期新开创的技法之一,吕绍恩创作的琵琶曲《狼牙山五壮士》将左手大指从扶琴的功能中解放出来,吸收了大提琴指法,移到品上按弦,演奏出各种复杂、不协和的增减三和弦和七和弦。
  70年代,由吴祖强、王燕樵、刘德海创作的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登上了民族器乐演奏的舞台。这首乐曲可称为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乐曲之一,其写作手法、演奏形式和琵琶技法的运用都是一次新的突破与创新,乐曲运用了四、五度双弦演奏,滑双弦,大段落运用“摇指”并根据音色需要安排不同手指摇指,这些新技法的增加更能生动形象地表现蒙古族小姐妹与风雪搏斗,保护羊群的英雄事迹。
  80年代,朱毅、文博以江南地区清新的评弹曲调为素材创作的《春雨》在技法上又有了新的创新,借鉴西洋古典吉他向内勾弦发音的技法,结合琵琶演奏特点,演变为“勾弹”指法,形成三连音节奏型,模仿了江南三月晶莹透明的小雨滴。《春雨》在接近高潮部分还运用了“挑轮”(无小指)作为铺垫,这里“挑轮”的指序是食指、中指、无名指与挑,演奏时要突出大指的旋律,使音乐节奏紧凑,暗示绵绵细雨即将转为倾盆大雨。
  琵琶大师刘德海开创的“正反弹”技术在90年代得以广泛运用,在食指、中指、大指反正弹的基础上又加入了无名指的反弹,使声音更有动力。刘德海还开发了相角揉弦、上弦音、山口拨弦、肉扫等新技法,这些新技法在他改编的《霸王卸甲》《天鹅》《春蚕》等乐曲中广泛运用。刘德海在传统演奏技法上也有新突破,如泛音(包括强反弹泛音、假泛音、左手不动右手变换泛音点奏出不同音高泛音)、绞弦(包括离品绞弦、按品绞弦)。他创作的《秦俑》就大量运用了不同音色的泛音和绞弦,充分体现了他对不同音色的追求。
  经过琵琶制作家、琵琶演奏家、琵琶教育家的不懈努力,使得琵琶成为我国民族乐器中的奇葩。琵琶演奏在国际音乐舞台上也大放光彩,这体现出我国民族乐器的独特魅力,并为世界音乐爱好者所认可。
  参考文献:
  [1]李真贵,赵寒阳.民族器乐文集[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社,2000.
  [2]袁静芳.民族器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3]宁勇.中国音乐史上琵琶艺术发展的三个高峰期[J].交响,1998(1).
  [4]李光华.刘德海琵琶艺术国际研讨会文集[C].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5]刘德海.凿河篇[J].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4(1).
  [6]李光华.优秀琵琶曲精选与解析[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责任编辑:曹宁)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