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一个人、一个公司、一座城_因为一个人爱上一座城
 

一个人、一个公司、一座城_因为一个人爱上一座城

发布时间:2019-07-16 04:00:29 影响了:

  电影《建党伟业》出现的第一个角色不是革命党,而是企业家张謇。这部演绎百年中国史的电影由一位企业家开头,令人生出许多感慨。1921年的中国,无数人曾经朝气蓬勃、意气风发,思考天下大事,干预天下大事,为国家的未来做了大量努力,其中既包括知识分子,也包括企业家。
  经常有记者问我,怀念民国是不是有点奢侈?我的回答是,民国确实没那么好,它有连绵不断的内战,有长达14年的外敌入侵,有灾荒、有动荡……但这些已人人皆知、耳熟能详。今天,我们能否想一想它鲜为人知的另一面呢?
  企业家阶层在整个晚清、民国时期,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始终站在时代的前面。无论中国发生什么大事,总能听见他们的声音,看见他们的身影。不妨以“一个人”、“一个公司”、“一座城”切入民国时代,看看那时的企业和企业家——
  “工业巨子”聂云台:聚财之道与散财之道
  先来讲讲民国“一个人”——聂云台。聂云台是曾国藩的外孙,父亲做过上海道台、浙江巡抚,长期担任江南制造总局总办。这样的家庭出身,聂云台身上却没有沾染一点少爷习气。最终成就他的不是他的显赫家庭,而是那个新旧交替的时代。
  与父辈不一样,可以说,聂云台完全是在中西文化滋养下成长起来的一代新人,有开阔的视野以及新的知识装备。聂云台25岁就掌握了一家官商合办的企业,叫华新纺织总局,后来被聂家买下,成为聂家控股的企业,改名“恒丰纺织新局”。到三十几岁,他已在上海企业界呼风唤雨。1920年,40岁,他票选为上海总商会会长。(从1902年到1929年,商会的轮届选举没有出现过一次丑闻,都以票数决定谁当会董,谁当会长。或一年一任,或两年一任,大致实现了商会自治、行业自治。)上海总商会的成员几乎涵盖了20世纪早期上海大部分的企业家。那个时代,商会就是社会的中心之一,是为社会建立规范、建立标准的。在公众眼中,企业家就是创造财富并愿意为社会承担责任的人。
  聂云台的恒丰纱厂办得好,他不仅大胆引进新技术、新设备,而且在新技术培训上下了大力气。陈独秀曾在《新青年》杂志推许聂为“我国工业巨子”。
  1920年前后,上海出现一股“交易所热”。当时,聂云台就在《上海总商会月报》发表文章指出:企业家今后最应该做的是集中资本,投资到各种生产的商业,以奠定经济发展的根基,着眼于长远,从改进制造业、便利交通、开垦荒地、发展进出口贸易等,求得稳健的进步。无论从个人经济还是国家经济的前途来说,都是如此。如果只抱着投机心理,只想得侥幸危险之财,艳羡苟且所得,流弊所及,不光是个人经济上的自杀,也将促成国家的经济自杀。他与实业家穆藕初、经济学家马寅初一起给“交易所热”泼冷水,是当时难得的清醒声音。
  聂家的企业辉煌一时,到1922年开始衰落。但聂云台晚年留下的一本小册子《保富法》倒成了中国现代思想史的典籍。他说:“数十年所见富人,后代全已衰落。”“不肯取巧发财,子孙反能有饭吃,有兴旺气象;常人又以为全不积些钱,恐怕子孙立刻穷困,但是从历史的事实,社会的经验,若是真心利人,全不顾己,不留一钱的人,子孙一定发达。”成就一个企业家的无非是聚财之道和散财之道,毫无疑问,在当代中国,世人更看重的是前者。然而,一个企业家的境界在本质意义上是由后者建造的。仅仅具备聚财之道,拥有富可敌国的财产,如果不会善用散财之道,充其量也不过是个钟鸣鼎食之辈。遥想那些摆阔比富、整日沉醉在自己财富美梦中的成功者,时代的风一吹过来,连姓名都很可能被湮没掉了,谁能守住那些在地上积攒起来的财宝?聂云台的财富观也许无甚高论,却值得后人尤其富人深思。
  永安公司:成功的企业代际传承
  再来看看“一个公司”——永安公司。永安曾是上海四大百货公司的龙头。
  永安郭家一手商业,一手工业,曾与无锡荣家并起并坐。永安的创始人郭乐和郭泉都是华侨,但都没读过什么书。他们是广东中山人,从小到澳大利亚打工,攒了一点小钱开始摆水果摊,之后开水果批发行,掘得第一桶金就到香港开办永安百货公司,紧接着到上海创办永安公司。郭家兄弟都是商业禀赋很好的人,在上海南京路选址的传说显示了他们的智慧:郭家派两个人,一个站在路南,一个站在路北,每天分别统计身边的人流量,走过一个人,就在口袋里放—粒豆子。统计结果是路南行人多于路北,他们选定了路南。这也许是很笨拙的方法,但最笨的方法往往是最有效的。
  最值得一说的是永安第二代传承的成功。郭家第一代是凭直觉做事,第二代则是凭理性做事。第二代掌门人郭琳爽毕业于岭南大学,父辈安排他去香港永安百货公司做部门经理,再到欧美游历,考察世界各地商业公司的运作,然后进入上海永安公司。经过10年的历练,才让他掌舵。郭琳爽比父辈更重视员工的教育,利用早晨上班前和晚上下班后各一个半小时,由公司出钱,提升员工的整体文化素质,课程有英文、中文和国语。另外,郭琳爽还改变了父辈的用人制度,从以熟人推荐为主到向社会公开招聘,他的人事制度规范化了。
  更重要的是郭琳爽创办了一份杂志《永安月刊》,面向社会公开发行,内容包括商业、小说、历史、摄影、漫画等。有一次我在图书馆看到一大摞《永安月刊》,完全被震撼了。它的封面全是美女,但这不是一般的美女,而是永安自己的员工。从创刊号到终刊号,从1939年到1949年,共118期,所有的封面人物都是永安员工健康、靓丽的形象,不需要请外面的形象代言人。这真是了不起的大手笔!118期杂志,118个员工,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永安最大的形象工程。
  一个企业创办一份杂志,能被社会广泛接受,这就是企业的影响力。企业不仅有经济辐射力,还有文化辐射力。看到这些,我就想,我们的企业家在民国时代创造的不仅是物质的成果,不仅是商品、产品,而且包括了不局限于企业的文化,是一种能影响社会、影响世道人心的文化。这套杂志,也许可以给今天的企业家阶层以新的启发。
  郭琳爽的事例让我不禁想追问一句:中国人难道真的富不过二代吗?其实未必。他们完全有能力、有条件,但需要空间,需要时代提供这样的可能性。如果深思一下,我们就会发现这种可能性的来之不易——这本刊物创办的时间是1939年,日本人已占领上海闸北,但未进租界。在这样一个乱世,一家企业还能坚持10年办这样一份杂志,今天的国人很难想象。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