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产业链整合理论探索_pub] 产业链整合
 

[产业链整合理论探索_pub] 产业链整合

发布时间:2019-07-16 20:58:42 影响了:

本文最终被《科技进步与对策》录用,详细信息如下:

郑大庆,张赞,于俊府. 产业链整合理论探讨——“5+4+3”模型.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8(2),pp64-68;

产业链整合理论探索——“5+4+3”模型

郑大庆1,张赞2,于俊府3

(1. 上海财经大学 信息管理与工程学院 上海 200433

2. 上海大学 管理学院 上海 200444

3. 上海威士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上海 200092)

摘 要:产业链概念包含供需链、价值链、产品链、技术链和空间链5个维度,产业链整合理论即通过协调产业链5个方面的逻辑关系而推动产业实现期望的行为;促发产业链整合的因素包括生产要素、技术创新、产业管制和相关支持产业等因素的影响,而实现产业整合的途径包括横向一体化、纵向一体化和产业融合。

关键词:产业链;产业链整合;整合方式;“5+4+3”模型

中图分类号: F062.9 文献标示码: A

The theory exploration of Industry Chain integration---- “5+4+3”model

Zheng Daqing1, Zhang Zan2, Yu Junfu3

(1. 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 Engineering, 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Shanghai, 200433

2. School of Management, Shangha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44

3. Shanghai Wisdom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Shanghai 200092)

Abstract: The essence of industry chain includes five sub-chains, which are supply-demand chain, value chain, product chain, technology chain and space, and the theory of industry integration explains the interaction of the five sub-chains. The triggers of industry integration are factors of producti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dustry control and related industries. The methods of industry integration are vertical integrated strategy, horizontal integrated strategy and industry convergence.

Key words: industry chain, industry chain integration, integration method, “5+4+3”model

基金项目:上海财经大学“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上海高校选拔培养优秀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基金([1**********]);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支持(09YJC630147)。

1.作者简介:郑大庆(1978-),男,宁夏银川人,博士,上海财经大学信息管理与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信息系统,信息产业,电子政务;张赞(1978-),女,河南人,博士,上海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于俊府(1963-),男,博士,河北沧州;博士,上海威士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研究方向为信息系统,信息化。

0. 绪言

产业链理论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成为研究产业发展最重要的理论工具之一。它实现了微观企业与中观行业的对接——通过这一分析工具,既可以描述产业链上的微观企业,又可以通过描述产业链节点企业之间的相互关系,最终分析这些相关企业组成的某类产业的状况,符合“从局部分析到整体把握”的常规认知方式,也满足现实研究需要——协调产业发展要素,产生期望的企业协同效应。但是产业链的这一优势也同样导致了其不可避免的软肋,即产业链分析单位不统一,对于较为复杂的行业无法进行准确描述,没有揭示产业链形成的内在规律,而且极易与价值链网,供应链等概念混淆。

实践活动迫切需要产业链理论的指导,而产业链理论自身的内涵还不清晰,这成为产业链研究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王云霞,李国平 2006),同时现代企业竞争属于产业链层面的竞争,产业链层面的竞争即通过产业链整合,通过调整、优化相关企业关系使整个产业链协同行动,提高整个产业链的运作效能,最终提升企业竞争优势的过程。本文基于现有研究基础,进一步明确产业链的内涵,厘清产业环境要素,探讨产业链要素之间的互动协调关系,从产业链整体协同的层面构建产业链整合理论的初步框架,以此为产业链理论的实践应用提供一般性的分析范式,但是本文的研究区别于借助于其他理论探究产业链整合的内在社会、经济动因(芮明杰,刘明宇 2006)。

1. 产业链研究综述

产业链是社会分工造成的一种社会生产组织方式,早在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就指出“工业生产是一系列基于分工的迂回生产的链条”,这是产业链最初的表述;贝恩提出了著名的产业组织SCP理论(市场结构、企业行为和市场绩效),为当代产业链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分析基础(Bain 1959)。产业链是随着社会生产的不断发展,所自发产生的一种客观存在生产组织方式,其存在的合理性也得到理论研究的支持:在市场环境不确定的情况下,企业为了获得专属资产,会产生额外的交易费用,通过产业链的方式能够有效地控制和降低这类交易费用(Williamson Oliver E. 1981);但是产业链并非越长越好,产业链的不断延伸会带来协调成本和丧失对产业链上节点企业的激励作用,从而降低产业链效率(Nathan,Scharfstein 2001),因此产业链始终面临“动态平衡”问题的困扰——产业链所属企业之间需要不断的优化整合,从而发挥产业链协同效应,促进产业链的分工、优化和发展。

国内关于产业链的研究起步较晚,在产业链理论方面的研究主要关注产业链类型、产业链形成机制、产业链战略环节和产业链的优化整合等方面(王云霞,李国平 2006),这些研究的基础是对产业链内涵的明确界定。蒋国俊从供给和需求的角度,以“煤、电、冶金产业链”为例,探讨了产业链稳定机制,突出了企业供需关系(供需链)和价值链在产业链中的重要作用(蒋国俊,蒋明新 2004);龚勤林认为产业集群和产业聚集是形成区域性产业链的必要非充分条件,经济活动在特定地域空间的聚集是形成产业链的重要因素(龚勤林 2004),从而得出空间特性(空间链)是产业链概念中的重要内涵;吴金明等研究了产业链形成机制,并指出产业链包含供需链、企业链、空间链和价值链,是迄今对产业链内涵较为全面的阐述之一(吴金明,邵昶 2006);随着知识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芮明杰等学者提出知识整合、价值模块和产品整合的三维度模型,从而创新性的引入了动态知识价值链的概念(芮明杰,刘明宇 2006)。以上这些研究在产业链理论研究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工

作,并对进一步完善产业链的内涵研究提供了非常有意义的参考。

产业链在产业应用领域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较突出的是产业链理论在农业、信息服务业和煤电冶金业等实践活动较丰富的应用领域的研究,如研究农业产业链组织形式(王凯,颜加勇 2004),饲料加工农业产业链整合(王云霞,李国平 2006; 张利痒 2007),电子信息产业链组成等(卢明华,李国平 2004)。

虽然产业链理论越来越受到众多学者追捧,但是产业链的内涵、产业链的影响因素等还没有达成明确的共识,造成产业链理论在实践应用中存在有一定的局限,产业链分析应该抓住的本质不清楚;产业链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在产业链发展过程中,如何整合各种要素,形成良性的产业链发展态势,也是产业链研究需要破解的问题。

2. 产业链的5大内涵

产业链的内涵非常丰富,因为产业链概念起源于对社会分工导致的现象和结果的描述,并且产业链理论沟通了产业和企业之间的研究,导致对产业链特性、本质、结构和形成机制、治理模式研究的复杂。

通过总结现有关于产业链概念的描述,我们认为产业链是产业各个部门之间具有一定的技术经济关系的关联,并依据一定的逻辑关系和空间分布关系而客观形成的一种关联关系形态,产业链的本质是描述具有某种内在联系的企业群结构,是相关产业组织形成的一种功能性网链结构 (张耀辉 2002; 陈柳钦 2007; 林中燕 2009)。产业链理论表述了产业的关联程度,这种关联关系主要体现了5大内涵:1)产业链是满足需求程度的表达;2)产业链是产品价值传递的表达;3)产业链是资源加工深度的表达;4)产业链是主导核心技术的表达;

5)产业链是产业地理空间布局的表达(杜义飞,李仕明 2004; 吴金明,邵昶 2006; 陈柳钦 2007; 曹群,姜振寰 2008)。基于这一定义,本文把以上5种产业链的重要内涵称之为供需链、价值链、产品链、技术链和空间链,如表1所示。

表1. 产业链的维度

产业链的子维度

供需链

价值链

产品链

技术链

空间链 含义 描述企业之间满足供应和需求的契约关系 从原料到产品或服务的价值传递和增值过程,强调价值的增值及分配 从原料到交付产品或服务的物理性能或功能完成过程,是产品功能形成和资源加工深度的表达 产业链的主导核心技术 产业链的地理空间布局特性,强调产业空间分布

(1)供需链

产业链描述了相同产业内不同企业间的关联程度,这种关联程度本质上是一种企业之间供应和需求的结构关系——供需链。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供需关系形成了供需链——上游企业向下游企业输送产品和服务,下游企业和上游企业之间存在大量的信息、物质交换。伴随着产业链上的企业之间分工协作紧密程度的增加,产业链上的企业之间的联系还可以通过产权关联、准市场关联等契约方式满足供需关系(吴金明,邵昶 2006; 曹群,姜振寰 2008)。

(2)价值链

产业链的导向是产品价值的创造和传递,产业链反映了从原材料到消费品的价值增值过程。产业链是由社会分工导致,在市场交易机制的作用下,产业链组织不断发生变化。随着产业内分工不断向纵深发展,传统产业内不同类型的价值创造活动逐步由一个企业为主分离

为多个企业的活动。产业链背后所蕴藏了价值的组织及创造的结构形式,代表了产业链的价值属性。通常情况下,产业链上的价值分布不均匀、非静态;产业链内部不同的组成关系也会影响价值链的分布,具有垄断地位的产业内企业和在产业链上的“链主”企业,通常获得较高的价值体现(陈柳钦 2007; 曹群,姜振寰 2008)。

(3)产品链

产业链反应了由自然资源到消费品的生产加工过程。产业链上的每一个企业都需要完善产品的使用功能。产业链是由产业中间产品生产企业或配套企业组成的产业链条,产业链上的企业既可以由一个上游企业同时向下游节点的多家企业提供配套产品,也可以由处在同一节点上的几家上游企业同时向下游的同一家企业提供配套产品(邵昶,李健 2007)。从功能的角度看,产业链上游企业到下游企业是产品或服务功能不断加强的顺序过程。

(4)技术链

每个产业得到存在和发展都会有其主导技术,这些主导技术是最终形成产品或服务的支撑环节,因此从技术的角度看,技术链是产业链的重要特性之一。产业的主导技术和产业本身之间是互动发展的关系,技术的创新可以促进产业的发展,产业的发展也会推动技术进步(洪勇,苏敬勤 2007)。需要注意的一个现象是随着知识管理在各个领域的兴起(芮明杰,李想 2009),从知识的视角探讨产业链的研究也越来越多(曹群,姜振寰 2008),本文把知识链归结为技术链的范畴,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显性知识最终要表现为技术这种形式,而对应的隐性知识由于难以描述,主要蕴含在具体行为中,在产业链的概念中难以清晰表述。

(5)空间链

空间链表现了产业链在不同地理空间上的分布特性。从当前产业链发展看,发达的产业链都会在空间布局上表现为在某一地区的“扎堆”现象,即产业集群(曹顺良, 刘杰 2008)。通过产业链空间分布状况的研究,促进产业链升级的思维方式,优化产业链的空间分布是产业链研究的重要内容。

综上所述,产业链的概念反映了供需链、价值链、产品链、技术链和空间链的5位一体,产业链内涵的5个维度也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反映了产业链最重要的特性:供需链是产业链存在的前提;产业链形成的关键是价值链的衔接;产业链提供相似的产品或服务;产业链的主导技术是推动产业链重构的重要因素之一;发达的产业链在空间分布上会表现为产业集聚。

3. 产业链整合的促发因素及方式

产业链的发展是一个动态协调的过程,产业链的发展和升级始终围绕的核心问题是提高产业链各个节点的效益和效率(林中燕 2009),表现为产业链的收缩和延伸,以及产业链价值分布、空间布局、供需关系等特性的改变。由于技术创新、政策管制等因素的影响,产业链整合是产业发展的常态,尤其是近20年IT技术在全社会范围的渗透,导致了许多产业链发生了变化,例如我国传统的图书出版产业链包含创作、出版、发行和销售等多个产业环节,随着internet应用的不断拓展,催生了大量“草根作家”,文学作品的创作到发行的产业链产生了巨大的整合,网络已经成为小说创作、出版、发行和销售的重要平台之一,图书出版产业供需链、价值链、产品链、技术链和空间链发生重大变革。产业链整合理论就是从产业协同发展的层面,阐述产业链在供需链、价值链、产品链、技术链和空间链5个维度的逻辑关系的重构。

3.1产业链整合的4个促发因素

从社会分工的角度,产业链整合是对产业分工生产方式的重新组织。产业链整合现象的产生,必然受到以下4个方面因素的影响:生产要素、技术创新、产业管制和相关产业及支持性产业的发展,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产业链整合的促发因素

生产要素属于产业最上游的竞争条件,与竞争关系体现最紧密的生产要素包括人力资源、自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和基础设施。每一种产业的特性决定了对各种生产要素依赖的不同紧密程度,例如信息产业的发展对人力资源和知识资源的依赖尤为紧密,而传统的农产品加工业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更强。由生产要素导致产业链整合的典型案例是上世纪90年代中国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对低端制造产业整合,以低成本的人力资源承接全球范围内的制造业,形成了中国“世界工厂”的称誉,改变了低端制造产业的价值链、供需链和空间链。

产业管制和技术创新属于外生因素,关键性的技术创新会引发产业变革,政府可以通过政策管制限制或促进产业发展。例如汽车制造业的流水线生产技术引发了汽车大规模普及,改变了汽车产业链的价值分配,从而使汽车成功走进了普通人家;信息存储领域,闪存技术的发明,替代了磁存储介质的产品,并引发了音频和视频存储产业链整合。网络音乐共享产业的发展受到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的显著影响,由于国内以前没有明文禁止搜索引擎公司提供盗版音乐网络地址链接,因此有人粗略估算,“百度非法MP3链接的音乐产品占到总音乐产品90%左右”,而当2009年9月3日,文化部正式对外发布《文化部关于加强和改进网络音乐内容审查工作的通知》时,文化部明确表态“今后,百度、搜狗等搜索引起公司提供的音乐链接必须是合法公司提供的合法音乐产品”(辛苑薇 2009),这一政策“大棒”必将对国内网络音乐产业链和企业赢利模式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关产业及支持产业体现为从上游产业到下游产业的扩散和产业之间的支撑。健全而具有竞争力的相关产业更易于推动主导产业的发展和整合,因为一个产业的生产要素和主导技术具有扩散效应,可以促使相关产业受益,最具代表性的相关产业就是电子信息产业。电子信息产业促使物流、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在近20年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在建筑行业,由于信息产业及应用的发展,国内家庭建筑装修产业链发生了重大整合,传统的建材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和建筑装修队的产业链组成逐渐扁平化,甚至出现了世纪·念家()、上海团购网()等网络资源整合平台,它们以网络平台直接打通建材生产厂家和终端消费者——单个消费者通过网络平台形成批量订货,获得批发价格的超扁平化产业链。

发生产业链整合,多数情况下并非由某个单独因素促发,往往是多个因素相互作用而

3.1产业链整合的4个促发因素

从社会分工的角度,产业链整合是对产业分工生产方式的重新组织。产业链整合现象的产生,必然受到以下4个方面因素的影响:生产要素、技术创新、产业管制和相关产业及支持性产业的发展,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产业链整合的促发因素

生产要素属于产业最上游的竞争条件,与竞争关系体现最紧密的生产要素包括人力资源、自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和基础设施。每一种产业的特性决定了对各种生产要素依赖的不同紧密程度,例如信息产业的发展对人力资源和知识资源的依赖尤为紧密,而传统的农产品加工业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更强。由生产要素导致产业链整合的典型案例是上世纪90年代中国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对低端制造产业整合,以低成本的人力资源承接全球范围内的制造业,形成了中国“世界工厂”的称誉,改变了低端制造产业的价值链、供需链和空间链。

产业管制和技术创新属于外生因素,关键性的技术创新会引发产业变革,政府可以通过政策管制限制或促进产业发展。例如汽车制造业的流水线生产技术引发了汽车大规模普及,改变了汽车产业链的价值分配,从而使汽车成功走进了普通人家;信息存储领域,闪存技术的发明,替代了磁存储介质的产品,并引发了音频和视频存储产业链整合。网络音乐共享产业的发展受到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的显著影响,由于国内以前没有明文禁止搜索引擎公司提供盗版音乐网络地址链接,因此有人粗略估算,“百度非法MP3链接的音乐产品占到总音乐产品90%左右”,而当2009年9月3日,文化部正式对外发布《文化部关于加强和改进网络音乐内容审查工作的通知》时,文化部明确表态“今后,百度、搜狗等搜索引起公司提供的音乐链接必须是合法公司提供的合法音乐产品”(辛苑薇 2009),这一政策“大棒”必将对国内网络音乐产业链和企业赢利模式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关产业及支持产业体现为从上游产业到下游产业的扩散和产业之间的支撑。健全而具有竞争力的相关产业更易于推动主导产业的发展和整合,因为一个产业的生产要素和主导技术具有扩散效应,可以促使相关产业受益,最具代表性的相关产业就是电子信息产业。电子信息产业促使物流、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在近20年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在建筑行业,由于信息产业及应用的发展,国内家庭建筑装修产业链发生了重大整合,传统的建材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和建筑装修队的产业链组成逐渐扁平化,甚至出现了世纪·念家()、上海团购网()等网络资源整合平台,它们以网络平台直接打通建材生产厂家和终端消费者——单个消费者通过网络平台形成批量订货,获得批发价格的超扁平化产业链。

发生产业链整合,多数情况下并非由某个单独因素促发,往往是多个因素相互作用而

产生的结果,其中有一个或若干个因素发挥主导作用。生产要素、技术创新、政府管制和相关产业只是产业链整合发生的必要而非充分影响因素,产业链的协调难度、产品的复杂程度都会影响产业链整合的最终结果。例如联发科能够迅速改变传统手机研发和销售产业链,使“山寨”手机在市场大行其道,而威盛希望通过“上网本”整合笔记本产业链却遇到了不小的压力,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手机”和“上网本”这两个产品复杂度不在同一个数量级,对产业链协调能力的要求也不同所致(程久龙 2009)。

3.2产业链整合的3种方式

产业链描述了从原材料到产品的企业网链结构,产业链整合的方式分为纵向一体化、横向一体化和产业链融合。产业链纵向一体化是产业链上的企业向产业上游或下游延伸,最终改变产业链上企业的协同程度;产业横向一体化是两个并行的产业链之间发生了关联关系(郁义鸿 2005);产业融合是产业边界发生了扩张或收缩,甚至是产生了新的产业链。相比较产业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产业融合这种产业链整合方式往往是由于重大技术创新或政府放松政策管制而造成的产业链重大变革,甚至创造了新的供求关系、价值分配模式和新的产业主导技术,例如信息产业和娱乐业融合产生的网络游戏、信息通信产业和贸易产业融合而产生的电子商务等,都极大的促动了新兴产业的发展。

产业链整合表现为价值链、供需链、技术链、产品链和空间链的重构,因此产业链整合的3种方式引起了产业链5个维度之间的变化如表2所示。

表2 产业链整合的关键点

供需链 之间的契约关系

获得更多附加价

拓展了资源的加

工深度

产业主导技术的

上下游延伸

趋向于产业聚集 间的契约关系 获得规模经济 互补产品的加工能力 某类技术应用向相关产业渗透 趋向于产业聚集企业契约关系 追求附加价值和规模经济 资源加工深度和互补品生产能力 技术的创新及应用 趋向于产业聚集 关系的调整 产业利润率的合理分布 产品标准、功能技术标准 产业分布地理

半径 价值链 产品链 技术链 空间链

第一,供需链整合反映了信息服务业企业之间的契约关系。企业之间存在三种典型的契约关系:市场交易关系、产权关联关系和准市场关系(吴金明,邵昶 2006)。市场交易关系表现为产业链上的企业之间通过市场交易的方式满足供需,交易双方的企业通过市场获得原材料和实现产品销售;产权关联关系表现为产业链上的相关企业通过并购、持股的方式形成合作机制;准市场关系表现为企业之间通过非产权关系和非市场关系形成的较为稳定的业务联系,例如由于上下游企业之间形成的长期合作历史,或者企业为应对产业竞争环境的改变,而形成的一种战略联盟关系,例如近期微软公司和雅虎公司公布双方建立战略联盟关系以应对信息搜索领域的市场竞争,供需链重构表现为产业链上的企业通过三种不同的契约关系,支持不同的产业链协同。随着产业链上企业之间协同程度的提高,供需链通常由市场交易关系转变为产权关联关系或准市场关系,比较典型的如钢铁行业,国际大型的钢铁企业都努力和上游的原材料企业形成产权关联或准市场关联,从而稳定原材料供给。供需链整合的关键是企业契约方式的转变。纵向一体化方式是改变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市场交易关系,而横向

一体化是改变两个并行产业之间的关联关系,产业融合则重新划分产业的市场和业务,重组上下游和并行产业之间的关联关系。

第二,价值链整合强调产业链上的价值分布关系。产业链上的每一方企业都能够获利润,否则产业链就不会存在,产业链价值分配体现了价值增值作用。产业链上的利润分配并不平均,在产业链上具有强势地位的“链主”企业能够获得超过平均利润率的收益,而在产业链上处于从属地位的企业,只能获得较低的收益。链价值整合的关键是产业利润率的恰当分布,当产业链上某企业利润低,就会导致这一节点企业的退出,相关联的产业链企业就需要通过简化产业链长,或者通过让利等互惠形式,保障价值传递过程合理分布。根据“微笑曲线”所描述的现象,在较为成熟的制造型产业链上,产业链上游研究和设计环节和产业链下游的品牌行销环节的附加价值较高,而制造环节的附加价值较低。产业链纵向一体化是企业追求现有产品更多附加价值的活动;横向一体化则是企业扩大产品生产规模,获得规模经济的活动;产业融合是企业追求附加价值和规模经济的综合行为。价值链的价值分布受技术链、供需链产品链逻辑构成的影响,产业链上核心技术拥有方、市场较稀缺产品的供应企业和产品功能形成过程中的主导方都是获得价值较高的企业。

第三,产品链整合显示了产业链最终产品或服务使用功能不断成型的过程,产业链把提供不同产品和服务的中间形态企业整合在一起,以形成提供完整产品和服务功能的网链结构。产品链整合的关键点是产品和服务标准、产品功能等要素的耦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必须共享统一的产品标准和质量标准,才能生产出最终的合格产品。产业链纵向一体化是提高产品链的加工深度,而产业链横向一体化则提高了企业生产关联产品功能的能力,产业融合既提高了产品功能的加工深度,又增强了相似产品的生产能力。

第四,技术链强调产业核心技术的掌握和开发情况。每个产业的形成都有其主导性的核心技术,例如信息产业通讯标准就是通讯服务的主导标准,影响到上游设备厂商的研发和下游通讯终端设备的研发。我国电信业3G发展面临的一个显著问题是在已经确定通讯协议的情况下,上游设备研发和下游手机的技术研发链还不完善,导致整个产业发展缓慢。技术链整合的关键点是技术的衔接即扩散。产业链的发展必然伴随着核心技术的扩散和转播,只有技术在产业链上下游的应用才能推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产业链纵向一体化是产业主导技术的上下游延伸和衔接,而产业链横向一体化则是某类技术应用向相关产业的渗透,产业融合则是创新性技术的突破。

第五,空间链整合强调产业链的空间分布特性,产业布局和产业配套半径等重要指标反映了空间链这一特性。由于产品生产或服务提供的物理空间限制,因此常规情况下产业链应尽可能的靠近原料供应商、半成品生产商和终端消费市场。不论是产业链的横向一体化、纵向一体化,还是产业融合,产业链空间分布维度强调产业上下游企业都有在同一个地理空间内聚集的趋势,这样有利于形成产业链密切协作、灵活机动的协同机制。

4. 产业链整合理论框架——“5+4+3”模型

产业链的发展根本动因是竞争,竞争是个人、企业集团或国家之间的角逐,只要资源有限就会存在竞争,竞争使得企业在挖掘内部协同的同时,开始关注挖掘外部协同的潜力,最终形成了产业链的竞争格局。产业链整合理论就是希望从产业链的层面探讨产业发展的方式和促发因素,整合产业链所迸发出的整体优势。

总结前文所述,产业链整合理论框架符合“5+4+3”战略框架,如图2所示。“5”表示产业链整合的核心是调整供需链、价值链、技术链、产品链和空间链;“4”表示影响产业链整合的4类必要非充分因素:生产要素、技术创新、产业管制和相关支持性产业发展;“3”表示产业链整合有3种方式:横向一体化、纵向一体化和产业融合,从这个意义上讲,产业

链中供需链、价值链、技术链、产品链和空间链的任何要素发生逻辑结构的变化都可以认为发生了产业整合现象。

图2 产业链整合理论框架

5. 结论和局限性

产业链整合理论引起了当前众多研究者兴趣的主题,本文在总结现有产业链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产业链动态发展的特性,提出了产业链整合理论框架,并重点阐述了产业链整合理论的三个核心问题:1)产业链整合的主体——供需链、价值链、产品链、技术链和空间链;2)促发产业链整合的因素——生产要素、技术创新、产业管制和相关支持性产业的发展;3)产业链整合的方式——横向一体化、纵向一体化和产业融合。产业链整合理论框架的提出不但推进产业链理论研究,同时也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产业优化、升级提供了理论指导。

本文的研究局限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关于产业链内涵的界定采用了归纳法,根据现有产业链研究所涉及的范围,本文总结了产业链5大内涵,可以基本涵盖当前关于产业链内涵研究,但是产业链概念本身是开放的,随着未来产业链研究对不同特性的关注,产业链内涵会得到不断丰富和完善;其次,本文采用了定性的方法构建了产业链整合理论框架,并描述了产业链整合对5个子链的影响,未来的研究需要在价值链分布、供需关系定量描述方面做出进一步的探索。

参考文献: May. 19(4).

王云霞,李国平 (2006). "产业链现状研究综述." 工业技术经济(10).

王凯,颜加勇 (2004). "中国农业产业链的组织形式研究." 现代经济探讨 11: 28-32.

杜义飞,李仕明 (2004). "产业价值链:价值战略的创新形式." 科学学研究 22(5): 552-556.

辛苑薇 (2009). 网络音乐遭遇政策“大棒” 百度首当其冲. 21世纪经济报道. 广州, 南方报业集

团. 2009.09.04.

林中燕 (2009). "产业链视角下的信息服务业蛛网模型."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7(1):

76-79.

邵昶,李健 (2007). "产业链“波粒二象性”研究." 中国工业经济(9): 5-13.

芮明杰,李想 (2009). 网络状产业链构造与运行. 上海, 格致出版社.

芮明杰,刘明宇 (2006). "网络状产业链的知识整合研究." 中国工业经济(1): 50-55.

芮明杰,刘明宇 (2006). "产业链整合理论述评." 产业经济研究(3): 60-66.

洪勇,苏敬勤 (2007). "发展中国家核心产业链与核心技术链的协同." 中国工业经济(231): 38-47. 郁义鸿 (2005). "产业链类型与产业链效率基准." 中国工业经济 212(11): 35-42.

曹群,姜振寰 (2008). "产业链的内涵及特征分析." 商业研究(11): 133-136.

曹顺良, 刘杰(等) (2008). "上海市信息服务业产业集群分析." 软科学 22(11): 31-35.

程久龙 (2009). 威盛占深圳上网本市场份额跌破2成面临空前挑战. 21世纪经济报道. 广州, 中

国南方报业集团. 2009-08-22.

卢明华,李国平 (2004). "全球电子信息产业价值链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

科学版) 41(4): 63-69.

吴金明,邵昶 (2006). "产业链形成机制研究——“4+4+4”模型." 中国工业经济 217(4): 36-43. 张利痒 (2007). "产业组织、产业链整合与产业可持续发展——基于我国饲料产业“千百十调研

工程”与个案企业的分析." 管理世界(4): 78-87.

张耀辉 (2002). 产业创新的理论探索——高新产业发展规律研究. 北京, 中国计划出版社.

蒋国俊,蒋明新 (2004). "产业链理论及其稳定机制研究."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0(1):

36-38.

陈柳钦 (2007). "产业价值链:集群效应和链式效应." 理论探索(2): 78-81.

龚勤林 (2004). "轮产业链构建与城乡统筹发展." 经济学家 3: 121-122.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