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习兴趣的一点尝试]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习兴趣的一点尝试]

发布时间:2019-01-15 03:54:53 影响了:

   [摘要] 作为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要不断开动脑筋,提高教学水平,从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综合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关键词] 情境 兴趣 数学课堂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永远超过责任感。”如果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兴趣,便会使大脑产生兴奋,注意力集中,求知欲旺盛,思维敏捷,富有创造性。因此,要减轻学生负担,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作为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就要不断开动脑筋,提高教学水平,从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综合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本文就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做如下的探讨和实践。
  一、情感诱发,激发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能激发兴趣,兴趣能产生动力。教师能否在学生和知识之间架起桥梁,就要看教师的言行、表情和动作是否能传递给学生尊重、信任、鼓励、亲切的情感信息,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如果老师对学生是板起面孔、动辄训斥,学生见到老师像老鼠见到猫一样,课堂教学那能会生动活泼呢?在这种“高压政策”下,学生的神经系统处于抵制状态,不可能有积极的思维,教学效果自然要受到影响。数学老师要保证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必须首先培养和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情境创设,激发学习兴趣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数学学起来“枯燥无味”比较难学,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心求道而未得”的心态,产生跃跃欲试的探索意识。
  1.导入新课要新颖、有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导课能讯速安定学生情绪,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还起着对整堂课“定向”的作用。
  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告诉学生,不管学生例举多大的数目,老师就能一口说出能否被3整除的数目,不信可以试试,学生纷纷举例,果然如此。学生想:老师用的什么诀窍呢?从而产生了急于求知的欲望“时机”到了,教师趁机导入新课,把学生带入了数学“王国”。
  2.讲授新课要方法灵活
  小学生学习兴趣容易激起,但很难保持和进入“亢奋”状态,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在学生兴趣激起之后,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形成稳固而强烈的学习兴趣。
  (1)运用直观教具的演示
  合理地演示教具,对于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求知欲望,直观形象地解决数学问题能起到积极作用。
  如教学“圆的周长”时,为了使学生形成“圆的周长”这一概念,打破常规设计用投影显示的方法,采用自行车车轮在地面上滚动一周所行路程就是这个圆的周长。学生通过观察、形象、生动地形成了这一抽象的概念。
  (2)运用学具的操作
  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学具,通过多种感官参与数学活动,不仅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比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通过学生玩弄,触摸自己准备的长方体实物,使学生对长方体的面、棱、顶点有了感性的认识,然后通过数长方体的面、棱、顶点,时长方体的特点有了全新的理性认识,使学生在“玩”中学到了知识。
  (3)发挥教学艺术功能
  教学艺术乃是教师运用综合的教学技能、技巧,按照美的规律而进到的独创性教学实践活动。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艺术功能,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①引进故事:把例题内容编成简短的故事,学生通过接触生动的情节,激发想象力,在故事中,让学生如入其境,学到知识。
  例如,解加法应用题时,编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小猴子饿了,跑到山下来找吃的,忽然它发现路边有一只篮子,前去一看,里面装着一些桃子,就拿出3个,又数了数篮子里还剩5个,小猴子特别想知道篮子里原来有多少个桃子,可怎么也想不出来,急得直挠头,哪个小朋友能帮助它想个办法,怎样才能知道篮子里原来有多少个桃子?
  ②形象比喻
  如在教学“长度单位进率”时,把米、分米、厘米、毫米比喻成爷爷、父亲、儿子、孙子,特别指出厘米和米隔了一代,所以1米=100厘米,这样可使学生在活泼气氛中记住长度单位及其进度率。
  ③质疑激趣
  教学“年、月、日”一节时,可以通过放《小红过生日》的录音故事,质疑:a故事里讲了一件什么事?b小红几岁了?正过第几个生日?c小红爷爷为什么过了15个生日呢?由此自然对爷爷只过了15个生产生疑问,激发学习新知的兴趣。
  3.巩固练习形式多样
  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数学知识,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当然,练习也到了一节课的尾声,若不采取感兴趣的练习形式,也许会使一节课显得虎头蛇尾。
  ①组织做游戏
  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时,设计了一个游戏:请运动员按号顺序入场:小狗(28),小猫(53)、小兔(90)、小鸭为什么没入场呢?原来它的号被擦掉了十位上的数字,只剩个位上的8。若排在小狗前面是几号?排在小兔的后面呢?小猴子为什么也没入场?原来它太粗心,忘记带号码了,但它的号码比100少1,它应该是几号?排在哪儿?
  ②联系实际
  在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可设计学生很快翻书我指定页码的练习。
  ③诱入“歧途”
  成功的经验容易淡忘,而失败的教训却难以忘怀,对一些易受过迁移影响的知识可设诱惑题,让学生接受教训。如分数、小数混合运算学完后,可设计以下练习:
  2.8-2.8× 3/14 3×3/8÷3×3/8
  三、留置“悬念”,激发学习兴趣
  课后的复习、预习,是学生根本不愿做的事,教师若把本课内容和下节课所学的知识在课尾留有“悬念”,会使学生课后学习数学的兴趣倍增。
  如在学习“分数的大小比较”前,讲述唐僧师徒四人分桃故事,猪八戒嫌 14太少,吵着要 18、116等情节,令人捧腹大笑之余,自然而然为继续学习分数大小的比较埋下伏笔。
  总之,“兴趣为学习之动力源泉”。实践证明,教师在课堂中采用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能将小学生引向妙趣横生的数学世界,从而达到寓教于乐,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当然,在教学中,不得盲目追求“趣”和“乐”,以便陷入追求形式的误区。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