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如何提高安全意识 问题意识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
 

如何提高安全意识 问题意识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

发布时间:2019-01-16 03:59:20 影响了:

  【摘 要】在当前新课标下的中小学体育课教学中,既要重视教法,更要重视学法。本文以教师的设疑、启导,定向、点拨、解疑、示范等引导活动,提倡以学生的自学、自思、自练、自评为主体进行体育教学。
  【关键词】问题意识 高中体育教学 实践 研究
  
  一、何为体育问题意识
  
  学生的思维总是和问题连接在一起,问题既是思维的起点,又是学习的动力。体育问题意识表现为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常意识到一些自身难以解决的、带有疑惑的实际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又驱使学生在练习中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我们把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体育问题意识。
  
  二、问题意识在教学中的作用
  
  体育教学中,教师在授课前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形式多样,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地观察与思考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思维活动中的重要“激活”因素,教学过程就是激发学生生疑,教师的提问是“教学的生命”。在此教学方式的引导下,学生根据自己对动作规律的理解,进行大胆探索,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或动作的关键,借助于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进一步的进行诱导,使学生在亲自体验的基础上对正确的要领有理性认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最后,教师在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正确的动作要领,指导学生主动练习,并养成自学、自思、自练、自结、自评的习惯,增进了师生、学生间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问题的提出
  
  培养学生有体育问题意识,首先,要加强动作概念的学习,即如何在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基础上,导入新的动作概念。如何引导学生从已知到未知的探究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教师设置问题,让学生进行辨析,比较发现矛盾,深刻理解动作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引导学生在关键处提出问题,提高问题的质量和针对性,在教学中,采用“三为主”教学法,即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以练习为主,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刻苦钻研的精神,有利于学生参加整个教学活动,使教学效果十分明显。
  1.先练后教的教学法,让学生更有效地掌握技能
  比如,后滚翻教学,我先引导学生尝试完成后滚翻动作,除了部分同学基本做出动作外,还有一部分翻不好,或者翻斜出垫,此时有学生主动跑过来问我“老师,我是什么地方做得不对,是什么原因造成翻歪了呢?”这时,我没有急于告诉她们,而是让学生们通过练习,相互讨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讲解示范,此时,学生们听得非常认真,等我讲完,做完,就迫不及待地体会动作。
  2.正确示范变为故意“错误示范”,提高教学效果
  比如,在教学生篮球的双手胸前传接球时,我根据学生接球时普遍等球不会主动伸臂迎球的错误,我有意模仿学生的接球手型进行示范,结果造成球接不住或打在自己的鼻子上,引起学生哄堂大笑,大笑之后,有的同学说:“老师,我好几次出现过这种情况,把我的鼻子打疼了,怎样接球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时,我引导她们给老师这个错误动作找毛病,经过学生的仔细观察和体会,最后统一认识,接球时,双手不能等球,应主动伸臂迎球而后缓冲,“错误”来自学生毛病又是学生找,学生很快掌握了双手胸前传接球的正确动作。
  3.主动吸收体育理论知识,发挥学生的自学潜力
  比如,参加体育运动时肌肉运动产生大量热量,使皮肤血流量增加,汗腺分泌大量汗液。有研究表明,脱水会严重影响人的运动能力。因此,运动中的合理补水十分重要。怎样补水才能保证合理的水营养呢?学生查资料,讨论,最后认为,最关键的原则是积极主动地补水。(1)运动前补水。运动前15~20分钟补充水400~700毫升水(2~3杯)水,可分次饮用。因为口渴的发生落后于机体的实际需要情况,不能在感到口渴时再喝水。(2)运动中补水。运动中每15~30分钟补充100~700毫升(1~2杯)运动饮料和水。运动中最好采用含糖和无机盐的运动饮料来补充水分和电解质。(3)运动后补水。运动后应及时补水,以保持体内的水分平衡。水分补充量应于汗液丢失量大体一致。补水不应过度集中,若短时间内大量暴饮,虽然可解一时的口渴,但尿量和汗量的增加,加重体内电解质的进一步丢失,还会增加人体心脏和肾脏的负担。所以,合理补水应少量多次为原则。合理地为人的有机体补充水
  是每一个健康人和参与运动的人必须做到的事,决不能忽视。
  
  四、问题意识的分析
  
  1.体育课堂要“一言堂”改为“群言堂”,突出“以师为导”、“以生为本的思想,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打破教师直接给结论,学生进行单纯的听―看―记―练的方式,要形成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自己去探索知识的过程,做到耳听、用眼看、用口说、用脑想、身体力行、亲身体验。
  2.强烈的问题意识思维活跃性和深刻性的体现,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当学生在体育学习中产生与本人已有认知结构矛盾时,主动地问一个“为什么”,此时,思维才算是开始启动。如果有了这种思维品质,学生就能在各种体育学习中不断质疑,才能主动、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
  3.问题意识是一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在教学中重过程,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让学生通过感知――慨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这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是发展学生能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获得进步幅度与成功体验的过程,是一个“乐”“思”“会”的过程,学有收获。
  4.当问题提出了,就出现了“探究”“讨论”为主的交流方式,把学生个体自我反馈,学生群体间的信息交流,与师生间的信息交流,及时普遍联系起来,形成了多层次、多通道、多方面的立体信息交流网络。对不同智力水平,认知结构,思维方式,任知风格的学生实现了“互补”,加强了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和师生的纵向交流,是一种最优化的信息传输方式,它确保了学生的思维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活跃、主动的状态,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主体活动的展开与整和过程。
  5.在实践中,教师改变过去对学生学习充当裁判的角色,充分地尊重、信任学生;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创造一个轻松宽容的课堂气氛,成为学生探究学习的指导者、发现者、倾听者。
  
  五、结论
  
  提出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体育动机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体育学习的过程,既是一个实践过程,又是一个探究过程。学生一般都具有爱提问题,乐于探究的心理,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抓住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创设问题情境去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通过教师的启发和诱导,再经过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与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练习方法和手段,从而加强锻炼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施良方,崔允廓.教学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毛振明.体育教学改革新视眼.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