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改变评价方式,促进三维目标的实现] 经济责任审计的目标是促进
 

[改变评价方式,促进三维目标的实现] 经济责任审计的目标是促进

发布时间:2019-01-19 04:03:09 影响了:

  【摘要】基础教育新一轮化学课程的改革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的三维课程目标。三个维度的目标彼此渗透,相互融合,统一于学生的成长发展之中。从转变观念,理解内涵,理清关系;确立恰当的知识与技能目标;经历过程,强化体验,促进三维目标的融合;改变评价方式,促进三维目标的实现诸方面论述了在化学教学设计与实施中实现三维目标统一的措施。�
  【关键词】化学教学设计与实施;三维目标;融合
  
  基础教育新一轮化学课程的改革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三个维度的目标彼此渗透,相互融合,统一于学生的成长发展之中。知识与技能是实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目标的载体,过程与方法是衔接知识与技能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目标的桥梁,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又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升华。�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确定的三个维度的目标中,“知识与技能”目标,在传统教学“双基目标”即最基本的化学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增加了STS(科学、技术、社会)内容,要求学生通过了解化学与社会、科技、实际生活的相互联系,分析有关社会和技术的简单化学问题。同时这些目标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特点,注意“由近及远”,让学生从他们熟悉的身边物质和化学现象开始学习化学,以便减少学习难度,增加学习兴趣,也便于他们“学用结合”。�
   “过程与方法”目标,是一个崭新的维度,既包括化学学科方面的认知过程和方法,又涉及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活动,并且适当拓展到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拓展到认知过程中的人际交往过程和方法,它们的实现依赖于教学活动的精心设计和展开,而这是传统的知识传授方式无法实现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既有对待自然、物质和科学方面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又有对社会和自身发展方面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态度是带有情感成分的行为倾向,价值观是情感发展的结果,反映着情感的发展水平,这些目标的实现不但有利于学生达到他们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确立自己的人生价值,有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2〕�。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三维目标,不但突出了基础性、发展性、时代性和针对性,而且注意了基础性与发展性的统一、全面性与针对性的统一以及时代性和继承性的统一。应注意到,“三维目标 ”是一个整体,不是割裂的、独立的3个方面,而是相互依存的。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对各方面的教学目标进行整合,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做好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进程,通过实践活动中的切实体验、感受、思考而潜移默化地逐渐形成和发展的。�
  现代教学设计突出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对学生基础知识、学习能力、学习心理的分析和研究,依据学生的学习规律设计教学活动,从而最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化学教学设计中“三维目标”的确定与实施应注意化学知识、概念、技能形成 的阶段性和发展性;注意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所具有的知识和技能水平的差异性;注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发展的阶段性及不同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的不均衡性和差异性。�
  那么,在化学教学设计与实施中怎样实现“三维目标”的融合统一呢?�
  1.转变观念理清内涵理清关系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化学新课程确立的三维目标,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以知识为主的现状,而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改变化学教学片面强调知识和技能目标,忽视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倾向。教师应切实确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素质教育先进理念。在确立教学目标时,既重视知识技能方面的要求,又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与训练,不能顾此失彼。这就要求教师要正确理解三维目标的内涵,理清3者之间的关系,明确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身就是一种教学的价值取向,而不单纯是一种教学评价要求。在教学设计与实施时,要对各方面教学目标进行融合,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教与学的发展。�
  例如“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目标可设计为:�
  知识与技能“认识使用燃料对环境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及其产生的主要原因。�
  过程与方法:通过以酸雨危害的实验探究,学会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及通过实验收集有关证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使用燃料对环境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和新燃料的选择,探索今后燃料的发展方向,树立社会责任感及环保意识、能源意识。�
  2.确立恰当的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学习科学基础知识,不仅仅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更重要的是在一定程度上承担着发展探究能力和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任,是学生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石��〔3〕�。因此,在化学教学设计与实施中确定“知识与技能”目标时,应根据基础教育自身特点和时代发展的特色及学科特点,确定那些学生终身学习所必需的知识,依据课程标准重新界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概念,要把握好课程所处位置及其与前后内容的关系,重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和认知特点,切忌“揠苗助长”、目标过高,而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实施,都应当把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教学不只是知识的传递,而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助手和合作者。在“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耐心倾听他们的想法,思考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解释。例如“空气”的教学设计思路: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所熟悉的空气的物理性质,然后 要求学生用生活实例或简单实验证明空气的存在。接下来通过人类的生存引入氧气含量的问题,并在简单介绍拉瓦锡实验装置和实验原理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分组讨论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设计,学生可能提出各种各样的设计方案,引导学生归纳出几种可行的实验设计方案,并分别进行实验,通过对实验结果的比较分析,进一步引导学生从中找出最佳的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探究,得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3.经历过程强化体验促进三维目标的融合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更关注教与学的过程。体验是教学过程的显著特征。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又是伴随于知识技能的掌握过程之中,要实现“三维”教学目标的统一就要加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体验、感悟和反思。如果没有过程的体验,知识与技能将停留于记忆性层面,学生很难有对方法的感知,更难有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领悟。化学课程中的体验可以是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探究或社会实践,也可以是观看教师演示实验或观看录像资料,也可以是过去储存的经历的唤醒和激活。总之,教师要适时地抓住学生的即时体验和课外体验,激发和提升学生的认识即引导学生在经历和体验中获得知识与技能,学会方法,培养情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将三维目标的统一落实到位。例如,结合“水的净化”对学生进行水资源保护教育;结合“化石燃料燃烧”对学生进行环境污染保护的教育;结合“二氧化碳”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有关的“温室效应”的利与弊的教育等,显然,许多化学知识的学习同时伴随着情感的体验、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4.改变评价方式促进三维目标的实现
   新课程目标的多维性决定了教学评价的多元化,既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运用,又要关注学生对过程的体验和方法的掌握,还要关注学生对学习兴趣和态度的培养。要构建有特色的发展性评价体系,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法,综合运用“档案袋评定”、“成长记录评定”、纸笔测验,教师点评、学生的自评、学生互评、家长评价,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方法的科学化和规范化��〔4〕�。这样的评价体系是以学生的个性差异为依据的,有助于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促进三维目标的实现。例如,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现在我们实验为完成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需在收集2集气瓶二氧化碳(瓶体积100mL,二氧化碳的密度为1.977g/cm3 )。根据题意,请完成下列问题:(1)理论上需要碳酸钙的质量是多少,(2)使用纯度为90%的石灰石是多少,(3)在实验中若用计算出的石灰石质量,是否能收集到2瓶二氧化碳气体?原因是什么?(4)你能否对这道题进行改编?�
  要求:10min完成此题,5min交流,交流后按下列标准评分。�
  评价:完成第(1)问为基本合格,完成第(2)问为合格,完成第(3)问为良好,完成第(4)问为优秀。�
  任务布置后,学生们的积极性很高,每个人都给自己找到了目标。并经过自己的努力最终达到了自己选定的目标。这种评价方式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使每一个学生体验到了成功,增强了自信,促进了学生在原有知识、能力基础上的发展,充分体现了三维目标的融合。�
  总之,要使“三维”教学目标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统一,我们广大化学教师应认真学习《化学课程标准》,深刻领会化学新课程提出的三维课程目标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自觉提高自身的教学素质以及化学课程的实施能力,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反思,逐步实现三维目标的真正统一。
  �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7�
  [2] 王祖浩主编.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59�
  [3] 刘知新主编.化学教学论.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5-36�
  [4] 冯吟虎教授在毕节地区高中骨干教师培训班上的讲话,2006:7.
  ��收稿日期:2011-05-25��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