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例谈语文教材中的为师之道|青年为师教材
 

例谈语文教材中的为师之道|青年为师教材

发布时间:2019-01-19 04:05:13 影响了:

  众所周知,语文教材是我们语文教学的凭借,笔者在备课时解读语文教材的过程中发现,我们的一些课文中蕴含着为师之道,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细细咀嚼,便能从中得到莫大的启示。下面,笔者就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相关课文为例,谈一谈课文中所蕴含的一些为师之道。
  
  1 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
  
  《最后的姿势》这篇课文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描写了在危难时刻一位用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老师――谭千秋。课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但是那短暂的几秒钟,哪里能让所有的学生跑出去?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瞬间,还有四位同学冲不出去了!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砸下。
  读着这段内容,不禁令人泪眼婆娑。要知道,如果要快速逃离现场,论条件,谭千秋老师离门口最近,是最有可能离开的。但在生死攸关的一刻,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这,真让我们所有的教育工作者的心灵为之震撼!谭老师用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体现了教师的良知、勇敢和崇高的品德,以及生命的尊严与伟大,点亮了学生通往未来的希望之路。因此,我们在感动之余,更应化感动为力量,在平时教学工作中,关爱每位学生,用行动诠释师德的真谛。
  
  2 做个真君子
  
  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我们从《孔子游春》一文中就能够感受到这一点。《孔子游春》中有这样一段话:
  孔子凝望着泗水的绿波,意味深长地说:“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流必向下,和顺温柔,它好像有情义。水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万物入水,必能荡涤污垢,它好像善施教化……由此看来,水是真君子啊!”
  我们仔细品读这段文字,不难发现,其实孔子就是一个像水一样的真君子!孔子有“贤弟子七十二,众弟子三千”,他有“因材施教”“寓教于乐”等众多经过实践检验了的教学理念,他像水一样善施教化,他是像水一样的真君子!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师只有自己成为一个真君子,才能教出更多的真君子来。因此,我们在教学这篇课文的过程中,也不妨拿自己和孔子比一比(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师生关系等),向孔子看齐,相信一定能够从中获益良多!
  
  3 身教重于言传
  
  《论语・子路》中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可见,身教重于言传。《詹天佑》一文中的这样一段话就是最好的证明:
  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马上开始勘测线路。哪里要开山,哪里要架桥,哪里要把陡坡铲平,哪里要把弯度改小,都要经过勘测,进行周密计算。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扛着标杆,背着经纬仪,在峭壁上定点、测绘。塞外常常狂风怒号,黄沙满天,一不小心还有坠入深谷的危险。不管条件怎样恶劣,詹天佑始终坚持在野外工作。白天,他攀山越岭,勘测线路;晚上,他就在油灯下绘图、计算。为了寻找一条合适的线路,他常常请教当地的农民。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那些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
  真是由衷地佩服詹天佑!也正是因为他的亲力亲为,他的严谨,才造就了中国人的第一条铁路一京张铁路!试问,我们对学生的教育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我们必须率先垂范,应关注教育细节,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在教育生活中注重身教,哪怕是离开教室时随手关闭一盏灯、一扇窗户,弯腰伸手捡起一张纸屑,也必将影响学生的习惯养成。要知道,如果学生主动行礼问好,却遭遇教师面无表情的一瞥甚或故意忽视时,学生在体会无地自容感觉的同时,学到的恐怕会是放纵自我和无视他人;如果教师随地吐痰或从绿化带穿行,学生则会淡化环保;如果教师打扫卫生时轻描淡写,或者只做“指挥官”,学生就学会了对老师布置的任务敷衍塞责;如果教师要求学生认真完成作业,而自己却不批改作业或让学生替代自己批改作业时,学生学会的就是偷懒或应付……
  
  4 循循善诱,潜移默化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课文《师恩难忘》中的田老师是一位循循善诱、注重潜移默化的好老师。细读文本,我们不难发现,田老师以他的教学实践对此作出了最好的诠释。例如,在教学“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这首小诗时,田老师采用了“故事教学法”。的确,对于学生来说,听故事是最合他们的“胃口”的,如此既有兴趣,又轻松地理解了古诗,真可谓一举两得。在这一个个故事里,田老师把文学的种子悄悄地播洒在孩子幼小的心田中,将开启文学大门的钥匙默默地传递到孩子稚嫩的小手里;更重要的是,田老师重教书更重育人,田老师的第一个故事里有这样一段:“……他越看越喜欢,想折下一枝来。妈妈拦住了他,说:‘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后边歇脚的人就看不到花儿了。’后来,这儿的花越开越多,数也数不过来,变成了一座大花园。”田老师通过这样的一个个故事,让一颗颗幼稚懵懂的心不知不觉变得聪慧起来,让学生在故事中明白了世间的是非与真假、美丑和善恶。一个个小故事渗透了思想教育,起到了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真是高明!
  
  5 善于抓住教育契机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可见,我们对学生的教育应当善于抓住教育契机。《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有一年,高尔基在意大利的一个岛上休养,他的妻子带着儿子来探望他。期间,儿子顾不上休息,一直在忙着栽种各种各样的花草。假期过后,儿子跟妈妈回去了。春天到了,儿子种的花全开了。高尔基欣赏着儿子种的花,好像看到了他“红扑扑的脸庞”,于是给儿子回信:“你回去了,可是你栽的花留了下来。我望着它们,心里想:我的儿子在岛上留下了美好的东西――鲜花。”“要是你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那你的生活该会多么愉快呀!”“那时候,你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儿子在岛上种花,本是无心之举,但高尔基却抓住这一教育契机,对儿子进行思想教育,使其懂得“给予是快乐的”这一道理。并且,高尔基在对儿子的施教过程中不露痕迹,先由花写起,写到“美好的东西”,进而阐述了“给”与“拿”的关系,从而使得自己对儿子的教育水到渠成。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从高尔基的身上得到启示,那就是“事事是教育之事,时时是教育之时”。我们应该善于观察、捕捉教育的契机,适时施教,及时启迪,让学生从中获益。
  
  6 躬行实践,与时俱进
  
  教材中的古诗有一些能够让我们从中悟得为师之道。例如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这首诗的意思是说,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往往是年轻时开始努力,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未能理解知识的真谛,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身去实践。作为一名教师,对待自己的工作应该不遗余力,并孜孜不倦、持之以恒,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从而更好地胜任教育教学工作;同时,还要有自己的思考,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不能一味地迷信教参教材,还要敢于质疑、勇于实践。因为,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老师,才能真正成为令学生尊重、信服的老师。
  所谓“教学相长”,在进行课文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力求让学生有所收获,与此同时,我们不也应该有所收获吗?
  (作者单位:镇江新区实验小学,江苏镇江,212132)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