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教育教学方面的建议_中外合作高校战略转变中的教育教学创新
 

教育教学方面的建议_中外合作高校战略转变中的教育教学创新

发布时间:2019-01-23 03:54:03 影响了:

  摘要:中外合作高校在我国历经探索发展、迅速发展和深化发展三个时期,目前普遍进入第二次创业阶段,面临着普通高校扩招、其他办学形式竞争、自身运行矛盾凸现等挑战,完成从生存到发展、从外延到内涵的战略转变成为关键。为此,中外合作高校必须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从教育思想与观念、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管理模式等方面不断地探索和创新。
  关键词:中外合作高校;二次创业;战略转变;教育教学创新
  
  一、中外合作高校的发展沿革
  
  中外合作高校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生事物,对于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借鉴国外有益的教学和管理经验,培养国家经济建设急需的各类人才,增加中国教育供给的多样化和选择性,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其在中国的发展大致呈现如下几个发展时期:
  1.探索发展时期。这个阶段的时间跨度大致可以从1986年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开始至1995年1月原国家教委颁布《中外合作办学暂行规定》。这个时期以外方“捐资办学”为主要合作形式。所谓捐资办学是根据国家当时有关“为进一步对外开放、搞活,鼓励外籍华人、海外侨胞在家乡捐资办学,促进地区经济和高教事业的发展”的政策,建校者把校产全部捐给地方政府,并提供部分办学经费,由地方政府办学的一种模式。由于没有配套的法规政策,捐资办学者数量极少,也由于办学思想禁锢、办学体制陈旧等原因,捐资办学发展缓慢。
  2.迅速发展时期。这个阶段的跨度时间从1995年《中外合作办学暂行规定》出台到2002年底,这是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快速发展是这个阶段明显的特征:一是由于《中外合作办学暂行规定》的出台使合作办学有了初步的依据。二是由于我国在上一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教育产业化思路的提出,加大了教育改革步伐,国内教育市场开放力度空前加大。三是由于本世纪初我国正式加入WTO,使国内外教育资源产生了巨大的合作热忱和合作推动。借助国内教育改革的大好良机,这个时期合作办学空前发展,有统计表明,截至2002年底,我国已有712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办学机构,与1995年初相比,增加了9倍多,覆盖了28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教育部,2003)。其中学历教育机构占多数,有372个,高等教育层次发展尤为突出,大学专科层次82个、大学本科层次69个、研究生层次74个,约占学历教育的61%。
  3.深化发展时期。这个时期从2003年3月1日国务院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简称《条例》)到现在,中外合作高校办学进入了第三个时期,这个时期的合作办学的特征是规范与监管。自2003年9月1日施行的《条例》和2004年7月1日施行的《条例实施办法》标志着我国政府开始从法律层面对中外合作办学进行全面管理。
  
  二、中外合作高校的现状与特征
  
  中外合作高校经过上述三个时期的发展,取得了重大成绩,目前在规模上已经基本稳定下来,呈现出在规范中发展,在发展中规范的良好势头。据统计,截至2004年6月30日,能够授予国外学位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学位(本科以上层次)的在办项目共有164个(教育部,2004),大致呈现如下特征:
  1.从地域分布看,本科以上的中外合作办学高校相对集中在经济、文化较发达的东部沿海省份及大中城市。
  2.从合作对象国别和地区分布看,合作者主要来自经济发达、科技及教育先进的国家和地区。
  3.从国内合作高校的构成来看,中方合作者多为重点高校。
  4.从学历层次上看,以硕士合作项目为主,学士合作项目为辅,博士合作项目比重较少。
  5.从专业分布看,突出应用性、实用性项目。
  
  三、当前中外合作高校所处的发展阶段及面临的挑战
  
  中外合作高校的发展历经三个时期,就其发展战略重点来说,经历了两个阶段、两次创业:第一个创业为求生存,追求外在生存空间;第二次创业为求发展,追求内在教育质量。目前,中外合作高校大都面临和进入二次创业阶段。
  经过多年激烈的竞争和发展,现存的合作高校都已形成一定的规模,积聚了相当的实力。绝大多数都不再租用校舍,独立购置了土地,平均固定资产几近亿元,而且拥有较为先进的实验设施,显示出相当的实力。在国家对教育事业的大力支持、高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以及合作办学得到了法律保障的背景下,中外合作办学所处的发展阶段,正面临着极大的机遇,从战略上要求其完成从求生存到求发展、从外延扩张到内涵发展为主的第二次创业过程。
  中外合作高校在二次创业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到自身面临的挑战,思考和寻求新的发展道路:
  普通高校扩招对合作办学高校形成强大冲击。近年来,随着普通高校扩招和人们对国立高校“偏爱”的心理因素的影响,中外合作高校不愁生源的“幸福时光”已经远去,招生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
  其他办学形式对合作高校形成巨大压力。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众多的高起点、高投入的合作高校、独立学院、民办大学浮出水面,它们凭借着自身的实力,强有力地争夺着生源。除了发展历史较长的独立民办高校,近几年独立学院作为普通高校的优势办学资源与优质社会资本相结合的民办高等教育机构,以崭新的办学模式和机制异军突起,向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发起了较大的冲击和挑战。独立学院拥有独立的法人资格、独立的校园校舍、独立的教学和财务管理、独立招生和颁发文凭资格,发展迅猛,截至2006年5月26日,全国已经成立313所独立学院。
  自身运行矛盾凸现制约着自己的发展。如同前面所说,在第一次创业阶段中过分注重生存,采取规模扩张,而忽略了内在质量的提高,这实际是短期内舍本求末的权宜之计,尽管为第二次创业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也为今后的发展留下了硬伤。许圣道等(2005)指出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导致片面追求办学规模扩大而忽视教学质量的提高,中外合作高校普遍存在不顾办学基本条件,盲目开办新专业、招生宣传夸大其词,误导家长和考生、师资队伍的结构层次不合理,满足不了教学的基本要求等等状况,这必然导致其教学质量无法保证的后果,不仅影响其可持续发展,也损害着广大教育消费者的利益。
  国家的规范管理对部分合作办学机构形成了较大的压力。发展高等教育,不能片面追求数量;没有质量的数量增长,规模再大、比例再高也没有实质意义(刘凤泰,2005)。五年一轮的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对于大多数建校时间短、师资队伍相对薄弱、教学管理不够规范、办学条件跟不上、教育质量难以保障的中外合作高校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四、中外合作高校战略转变中的教育教学创新
  
  当前中外合作高校的战略重点必须从求生存转向求发展,从外延发展转向内涵发展,从规模扩张转向速度与质量并重。在第二轮发展规划中,在保持快速的规模 扩张和持续的数量增加的同时,学校工作突出教学中心地位,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在质量中求效益,在效益中上规模,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也就是在扩张中规范教学、规范管理,不断提高内在质量。说到底,教育质量是合作办学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因此必须围绕“教学”中心,推动教育教学创新。提高教育质量是二次创业中的关键所在。
  中外合作高校应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教育教学创新,大胆实践和探索教育教学创新的具体方法、措施,主动适应形势,逐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学校竞争势力。具体地说,中外合作高校教育教学创新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教育思想与观念的创新。教育思想与观念的改革与创新是教学改革和建设工作的先导。中外合作高校必须理清以下几个关系:
  第一,学校与学生的关系。学生不是学校的产品:学校是教书育人服务的提供者、生产者,是服务卖方;学生是消费者,学生是顾客,学生是上帝,是衣食父母。正确的观念和做法是应当在“三育人”中贯彻服务意识、质量意识,实现最大限度的顾客满意度。
  第二,学校与员工的关系。双方都是有血有肉有情感需求的“社会人”,要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以人为本,努力营造一个团结友好、心情愉快的工作环境。绝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老板、雇主与打工仔、打工妹的关系;学校不是慈善机构,不是收容所;学校要正确识别每一个员工的实力、能力和价值,从事业角度找到二者的结合点,使学校成为投资方和员工事业汇合点和激情融汇区。
  第三,老师和学生的关系。老师不只是慈母、严父,更是学生的合作伙伴。双方学识不同,人格平等,都有尊严,是合作伙伴,是完成同一个教学过程的相互合作的双方,必须相互尊重;老师既是传道授业解惑者,又是教书育人服务产品的直接提供者。
  第四,师教与生学的关系。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由过去以“教”为主转为以“学”为主,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爱学、勤学和善学。新形势下,老师愈加难当,因为老师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张嘴、一本教案、一支粉笔、一根教鞭就可以来完成教学的。必须改变填鸭式的硬、塞、灌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真正做到把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作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力。
  第五,处理好主体、非主体与整体的关系。高等学校以教学和科研工作为中心,其他各项工作都要配合教学和科研这个中心,自觉地服从服务于教学和科研这个中心。从这个意义上讲,从事教学和科研的教师是高等学校的主体人员,其他岗位上的工作人员是非主体人员。主体人员与非主体人员构成了高等学校相互紧密配合,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在高等学校中,主体人员的有与无、水平的高与低、人数的多与少决定着学校的生死存亡,决定着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决定着学校的发展规模和办学效益。非主体人员处于从属地位,其主要职责是为主体人员提供服务。
  第六,处理好数量、质量与效益的关系。单靠数量和质量都很难获得效益,在第二轮发展规划中,必须坚持外延与内涵发展并重,确立数量、质量与效益相统一的思路:一只翅膀是速度和规模――即保持快速的规模扩张和持续的数量增加;另一只翅膀是规范和质量――即在扩张中规范教学、规范管理,不断提高内在质量。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中外合作高校发展的基本问题,也是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问题。即使是高层次的合作办学,也应当突出“应用型”、“高技能”、“高就业”的培养目标。应当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培养方案;要以“实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在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上,应对传统的学年制模式进行改革,尝试和推行三学期制、学分制、弹性学制等。同时应当淡化学校与社会的界限,淡化学生与劳动者的界限,淡化课堂与市场的界限,淡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界限,淡化学期界限。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与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与创新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中外合作高校应当吸收和采纳中外双方先进教学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建立一种双向的、高效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要多样化:一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二要因材施教。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教不会的老师。三要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爱好和特长,加强对学生良好习惯及自尊心、自信心乃至人格的培养,让不同程度、层次和爱好的学生各有所得,各有所成。四要重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师不仅要求学生有求同思维,掌握教师所教的方法,更要鼓励学生具有求异思维、逆向思维,敢于质疑前人的结论,批判地吸收科技成果,并在已有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五要运用现代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强化实践性教学,提高学生的操作和动手能力。
  其他方面的创新。中外合作高校应当充分利用中外先进教育理念、先进管理经验,在管理模式、学术氛围营造等方面积极创新。通过教育创新主动适应新形势,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高等教育竞争。
  
  参考文献:
  [1]许圣道.中外合作办学存在的问题及其监管与规范[J].郑州大学学报,2005(2).
  [2]金之亮.中外合作办学的基本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06(01).
  [3]刘凤泰.在2005年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研讨班上的讲话,2005年3月25:http://www.pgzx.edu.cn.
  [4]教育部.我国中外合作办学基本情况,2003年4月:http://www.moe.edu.cn/news/2003_04/1.htm.
  [5]教育部.授予国外学位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学位的合作办学在办项目名单,http://www.jsj.edu.cn/mingdan/002.html.
  
  吕冰,河南省教育厅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李金铠,河南财经学院国际经贸学院副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经金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本文得到教育部“十一五”教育科研规划项目(FFB060279)资助。
  [责任编辑:文和平]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