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创设合理情境,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创设合理情境,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发布时间:2019-01-27 03:43:49 影响了:

  有效的语文教学,就是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获得进步与发展,使之语文素养得到提升,并亲历学习过程和掌握学习方法。心理学指出:儿童注意力不够稳定,感知觉的无意性和情绪性比较明显,他们只有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学习,才能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及思维的发展。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在课堂上如果善于创设“情境”,则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创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那么怎样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使学生形成最佳的情绪状态来完成课堂教学目标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生活中的事物是学生最熟悉的事物,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语文课程的重要资源,当学生不能很快理解某类事理、某种现象,思维受到阻塞时,充分发挥这种资源优势,能够使学生的学习更加主动,也更有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及其所蕴含的情感的理解,从而也实现了生活经验与语文知识学习的有机融合。
  如在学习《可贵的沉默》一课时,在引导学生感悟爱的同时,我请学生讲述一下父母对自己的爱的故事。有的同学讲起自己深夜发高烧,父母送他去医院;有的同学讲起下雨天母亲到学校来接自己时,雨伞往自己这边倾斜,生怕自己被雨淋着了,而母亲却淋了一身;有的同学讲有一次妈妈骑摩托车带自己去学画画,不小心摔了,妈妈的脸擦破流血了,但爬起来后急忙抓住自己看看受伤了没有……有些同学讲起这些眼里还噙着泪花。这种来自于生活中的真情流露,不正是对那种无私而伟大的爱的真切感悟么?!这种生活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对文章内容与情感的领悟又加深了一步。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发积极思维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一个好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引发学生跃跃欲试的心理和解决矛盾的愿望,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如教学《灯光》一课,在学生自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抛出一个这样的问题,题目中的灯光仅仅是指灯光吗?他还指什么?学生先是一愣,接着兴致大增,纷纷再次捧起课文潜心阅读起来。在学生进一步品读课文中,有的同学认为灯光可以指生活中照明的灯光,有的同学认为文中灯光还指郝副营长所向往的美好的生活,有的同学认为灯光还指郝副营长为革命献身的光辉品质,它照亮了别人、指引着别人。通过以上问题情境的创设,学生获得了多元的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对文本的解读也就更深刻更到位。
  一个好的问题,往往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引起争论,揭示矛盾,大胆探索,人人参与,让每个学生进入角色。赞可夫曾说:“当我们给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和同学、老师交流自己的知识时,这会使他们欢欣鼓舞,使课上得生动活泼,造成一种集体工作的气氛。”
  
  三、创设交流情境,引导合作学习
  
  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讨论,为他们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了更为开放的舞台。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有利于思维的活跃。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讨论、争论、辩论,有利于思维的发展,有利于改变“喂养”式的教学格局。如教学《乡下人家》一课时,在初读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再次引导学生品读课文,想象此时自己就是一名摄影师,手里拿着照相机来到乡村,看看能拍摄到哪些画面。学生读好后我让学生在自己的小组里交流,谈谈自己拍摄到哪些画面,为什么?学生跃跃欲试,都想把自己的学习体会和同学一起交流分享。细心观察,交流过程中,学生们还能互相补充,大胆提出自己不同的意见,在这个基础上每个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就更到位了。
  创设交流情景让学生合作、交往不仅丰富了人际情境,而且班上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个性,各自的长处,各自的短处,在学习中,可以激活他们各自潜在的智慧,在共同探究中互相学习,相互启发。在合作中求得互动,在互动中达到互补。他们逐渐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肯定别人,学会热情帮助别人。
  
  四、创设想象情境,拓展多向思维
  
  中国传统的教育比较注重学生求同思想的培养,而忽视其求异品质的塑造。现在很多人都知道其实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它是进化的源泉,学生的想象力越丰富,对知识的理解就越有创见。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挖掘发挥想象力的因素,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由单一的思维向多向思维发展。如教学《七颗钻石》,教到“小姑娘哪儿也找不着水,累得倒在沙地上睡着了”。这时我范读课文,引导学生想象“哪儿”会是哪些地方?会遇上哪些困难?于是学生想到小溪边,大河旁,山泉下……想到小姑娘翻山越岭到处找水,在漆黑的夜里,她不知摔了多少跤,她的手可能被沙石蹭破了,她的衣服可能被树枝划破,她的伤口可能还渗着斑斑的血迹……在想象的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多向思维,同时也让他们感受到小姑娘对妈妈深深的爱,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又比如《七颗钻石》中有一句话:母亲说:“我反正要死了,还是你自己喝吧。”在指导朗读时,一个孩子说此时的母亲应该有气无力,奄奄一息,所以语速要慢,语调要低:另一个孩子说母亲太爱自己的女儿,生怕女儿也渴死,又深知女儿轻易不会喝,所以应该用命令的语气来读,像这种情况,孩子说得都有道理,我们就应该尊重他们独特的想象,肯定他们的个性化朗读。
  
  五、创设实践情境,达到学以致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尽量创造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这样才能做到学有所获,学以致用,达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在教学《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之后,为了让学生更真切地了解大自然,为了让学生更深切地体会环保的重要性,我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留心观察周围的环境,根据自己的观察所得学写环保歌谣,接着在班上组织一场环保歌谣朗诵会。学生兴致勃勃地放眼周边的生活,用自己的双眼去观察,用自己的心去感悟,于是有感而发,所写的歌谣真诚感人。
  作文教学更可以大胆的走出课堂,进入生活中去进行。想提高学生作文水平,仅仅靠两周一次课内作文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创设实践的情境,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自己的生活,写自己的感受。比如可开展《我班的宠物屋》系列作文,让学生接近一种动物,观察它的外形、性格特点、生活习性等,然后在作文中向同学介绍,这些系列作文训练给学生创设了实践的情境,更重要的是通过写自己的生活,以激发其写作兴趣。
  总之,教学情境的创设能扩宽教育空间,营造优质的教学氛围,缩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形成最佳的情绪状态,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的状态,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责任编辑 左小文)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