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川端康成 睡美人 论川端康成文学的“物哀”之美
 

川端康成 睡美人 论川端康成文学的“物哀”之美

发布时间:2019-01-28 03:40:36 影响了:

  内容摘要:“物哀”是日本文学的传统理念,川端康成先生作为日本现代文学的代表人物,其文学创作具有浓烈而独特的“物哀”品格。《伊豆的舞女》和《雪国》是川端先生的经典之作,本文将从这两部作品中的具体语句入手,来分析其文学创作的“物哀”审美意识,并且主要运用精神分析法来探求其审美意识之根源。
  关键词:物哀 川端康成 伊豆的舞女 雪国 精神分析法
  1968年川端康成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在文学作品中用西方的叙事技巧来描述东方古典式的美,“非凡地、敏锐地表现了日本人的内心实质”。纵观川端先生的文学创作,“物哀”之美贯穿始终,向世人展现出一幅幅既美且悲的画面。
  
  一.何谓“物哀”
  
  “物哀”一词,日文叫做“もののあわれ”。它作为日本传统的审美意识,源于《源氏物语》,但是真正提出“物哀”这一审美意识的是江户时代的本居宣长。他从文学的艺术表现和读者的审美眼光出发,并且结合对《源氏物语》的鉴赏,系统地解释了“物哀”的内涵。“物哀”审美意识中的“物”是认识感知的对象,而“哀”是认识感知的主体,情感的主体,有感叹的意味,它不仅仅指“悲哀”之情,还包含“喜悦”、“同情”、“赞美”、“爱怜”等情感。
  我国的叶渭渠教授将“物哀”分为对人的感动、对世相的感动和对自然的感动三个层次。“物哀”就是情感主观接触外界事物时,自然而然或情不自禁地产生的幽深玄静的情感。这大概就和我国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意境相似吧。
  
  二.川端文学的“物哀”之美
  
  川端康成的文学作品始终追求着“物哀”这一审美情趣。他把一切看作“美”,并且在这些“美”的背后隐含了作者深刻的细腻的哀愁。他所描写的大自然、季节以及女性等既美且悲。本节将通过《伊豆的舞女》和《雪国》两部代表性的作品,从自然、女性和死亡三个方面具体分析川端文学的“物哀”之美。
  1.自然美
  打开川端康成的作品,一幅幅美丽的自然风景浮现眼前,并且这些自然风景似乎都笼上了一层悲哀的色彩。在川端的眼中,闪闪发光的雪片、皎洁的月光、色彩鲜艳的花朵等等虽然美丽,但是变化无常、生命短暂,一片凄凉。
  (1)「重なり合った山々や原生林や深い�谷の秋に�惚れながらも。」
  「暗いトンネルに入ると、冷たい�がぽたぽた落ちていた。」
  重叠的山峦、原始的森林、深邃的幽谷、冰冷的水滴等一幅幅宁静优美的画卷呈现在眼前。“我”以一位旅人的身份眺望伊豆的风景,“我”孤单寂寞的悲凉心情与动态的景物浑然交织,全篇呈现“悲”与“美”的感情基调。
  (2)「もう寒々と夕暮色が垂れていた……峰にだけ淡い日向を残す�になると、�の雪の上は夕�空であった。」
  「�が出て……薄寒い眺めであったが……枯れた菊のまがきには寒天のような霜柱が立っていた。しかし、屋根の雪の解ける�の音は�え�なかった。」
  毫无疑问雪国的冬天应该是美的,但是它又是寒冷的、寂寞的、冷酷的。岛村再次遇见驹子的时候,她已经沦落为一名艺妓。遭遇世间变故的驹子并没有因此而堕落,而是苦练琴艺,想过正正经经的生活,并且向往普通女子的真爱。但是,正如这严寒的冬天,驹子的愿望被一步步抹杀。雪国的严寒正衬托出驹子的奋力挣扎,以及对岛村的一片真心化为徒劳后的哀伤情境。
  2.女性美
  川端康成认为女性是美的化身,是他文学创作和赞美的最高理想。川端笔下的女性有纯洁的,有坚强的,也有沦为爱情和社会奴隶的。她们因美而悲,又因悲而更美。女性的命运总是和爱情结合在一起,并且川端笔下女性的恋情都不是一帆风顺的,甚至是异常的,这给女性的美蒙上了一层悲哀的色彩。
  (1)薰子
  「若桐のように足のよく伸びた白い裸身」
  「この美しく光る�眼がちの大きい眼は踊子の一番美しい持ちものだった。二重�の�が言いようなく��だった。それから彼女は花のように笑うのだった。」
  薰子有着雪白的、“小梧桐”般的身体,“花”一般的笑容,是一个天真烂漫的纯洁少女,然而她却因出身卑贱而在苦难中挣扎。“我”和薰子的爱情如同樱花一样,短暂而美丽。这种没有结局却让人回味的美丽爱情,浸润着一种淡淡的伤感。
  (2)驹子
  「その雪の中に女の真赤な�が浮んでいる。なんともいえぬ清�な美しさであった。……それにつれて雪に浮ぶ女の�もあざやかな紫光りの�を�めた。」
  在川端的笔下,驹子是一个集纯洁、善良、美貌、风情于一体的魅力女性形象。她沦为艺妓,却不甘堕落,有着执着的追求,想过正正经经的生活。她对行男的无私奉献,对岛村爱情的全身心倾注感动着每一位读者。然而她真挚的火一般的爱情在岛村看来“一切都是美的徒劳”,深深地潜藏着一种无可名状的悲哀。
  (3)叶子
  「�子は山�の膝�を�いて小豆を叩きながら、あの悲しいほど澄み通って木魂しそうな声で歌っていた。」
  「�子はちらっと刺すように�村を一目�た……それは�いともし火のように冷たい。」
  叶子“优美的近乎悲戚的声音”、“像针刺似的眼神”,这种不可思议的美穿透了岛村的灵魂。跟驹子的美相比,叶子的美是抽象的,她冰冷的形象,美得令人心颤,令人伤感。或许川端正是想通过描写叶子这种抽象的虚幻的美,来暗示其悲哀短暂的人生吧。
  3.死亡美
  在川端看来,死是最高的艺术,最美的表现。在他的作品当中经常出现死亡的场景。川端并不是直接描写死亡的场面,而是尽量避开死亡的丑陋,描写生物死后的景象。即使真要描写死亡的过程,他也会将其诗意化,创作出既悲又美的非现实世界的幻影般的画面。
  「�子はあの刺すように美しい目をつぶっていた。あごを突き出して、首の�が伸びていた。火明りが青白い�の上を�れ通った。」
  叶子的爱因行男的死而变得徒劳,但她的爱随着这场大火一起燃烧,成为永恒。川端成功地将叶子与大火结合起来,创造出了一个超现实主义的死亡美的深远意境。
  川端不仅描写人的死亡,也描写动物的死亡景象,表现出一种幽静的死亡美。
  「翼の�い虫はひっくりかえると、もう起き直れなかった。蜂は少し�いて�び、また�いて倒れた。」
  对昆虫垂死挣扎的描写其实是在暗示驹子的不幸与苦苦挣扎。
  川端康成用“心”去感受自然、人类甚至死亡,达到了“心物一致”的领域。他所描写的万物世相的背后都隐含了其哀伤、同情的内心实质,体现出“物哀”的审美意识。
  
  三.川端文学“物哀”之美形成的原因
  
  文学创作与作家所处的国家、社会时代、流派等息息相关。同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作品也是作者自我人生的表现,作者借助于文学创作来表现自我的心理世界。本节将运用精神分析法,从个人和社会两个角度来分析川端文学“物哀”审美意识形成的原因。
  1.个人经历
  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作家的创作动机是幻想,是受压抑愿望的无意识的实现。并且作家的创作总是对过去,尤其是童年时期受压抑的经历的回忆。”川端康成自幼失去双亲,随后他的祖母、姐姐和祖父也相继去世。这种孤儿体验对其人格产生了重大影响,造成他的心理扭曲,并且,初恋的失败又加重了他的心灵创伤。于是,孤独、忧郁、哀愁就成了他心理人格的主体。弗洛伊德还认为:“作品的主人公其实就是作者‘自我’”。孤独、忧郁、哀愁的川端康成需要人情和爱情的抚慰,作为作家,他把这种愿望诉诸于作品之中。小说满足了川端对美好人情和纯洁爱情的渴望,是他对自己现实生活中缺失的人情和爱情的补偿性实现。
  2.社会历史背景
  川端康成的一生(1899-1972年)经历了日本的战争、废墟、战后重建以及高度成长时期,他的作品反映了日本3/4个世纪的社会现实。
  心理学家荣格认为:“作为探索人类深邃灵魂的艺术家,只有当他成为一个‘集体的人’,才能真正地窥见到人类最深刻的内在生命律动。在此意义上说,一切伟大的艺术并不是个人意识的产物,而是集体无意识的显现和转化。”因此,“亡国之民”的观念深深地刻在川端的脑海里,这对其战后的生活和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使得他的作品难以摆脱悲哀的气息,形成“物哀”的独特风格。
  
  四.结语
  
  川端康成的文学作品始终贯穿着“物哀”的审美意识,正是这种日本特有的传统审美观念,才能深刻反映出作者历经无数次个人变故以及世间激变的复杂人生经历。也正是这种审美意识使得川端康成的作品得以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川端文学研究会.川端康成の人�と芸�[M].教育センタ�,1974.
  [2]长谷川泉著,孟庆枢译.川端康成论[M].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
  [3]叶渭渠.川端康成传[M].新世界出版社,2003.
  [4]川端康成著,叶渭渠译.伊豆的舞女,雪国[M].吉林大学出版社,2004.
  [5]杨韶刚.弗洛伊德心理哲学[M].九州图书出版社,2003.
  
  张芸,江苏教育学院盐城分院教师。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