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 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培养学生健康的音乐审美趣味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 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培养学生健康的音乐审美趣味

发布时间:2019-01-19 04:06:53 影响了:

  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意义,早已被人们所认识,爱因斯坦的“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即是一句至理名言。关注和重视学生音乐兴趣的培养,发展学生的音乐兴趣与爱好,既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基础和基本动力,也是学生在音乐上持续发展,终身热爱音乐的根本保证。
  
  一、兴趣是音乐学习的前提和基础
  
  兴趣对人所从事的活动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由于兴趣不只是对某种事物的表面关心,而且是人的一种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因此兴趣一经形成,便会磁石般地吸引着人们去参与、从事和认识某种活动。
  在基础音乐教育中,培养音乐兴趣被置于一个十分突出的位置。《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不仅充分阐述了“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的课程理念,而且把“培养音乐兴趣,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列为音乐课程的目标之一。之所以把培养音乐兴趣作为基础音乐教育的重要出发点,不难看出这样的两点原因:第一,音乐兴趣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动力,是产生情感的基础,同时也是学生在音乐方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如果有了对音乐稳定而持久的兴趣,就可以激起对各种音乐实践活动的积极参与,进而获得良好的音乐学习效果。反之,对音乐不感兴趣,只是被迫地、被动地进行音乐学习,那就不会产生有效的学习效果,甚至会形成一种对音乐学习的厌烦心理。第二,学校教育只是人生的一个学习阶段,已经进入终身学习时代的当今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比掌握学习内容更为重要。变“学会音乐”为“会学音乐”,更需要把学习兴趣归还给学习者。因此,把音乐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接受学习为探索学习,便成为音乐学习中的首要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就不能使学生热爱音乐、对音乐产生感情。
  
  二、兴趣在音乐活动中的作用
  
  兴趣这种心理过程不像感知、记忆、情感那样,可以直接构成音乐审美心理,它本身不属于音乐能力,是一种非智力因素。但是,兴趣是推动各项音乐活动的巨大动力,是学生能够保证持续学习的最稳定的动机。如果有了对音乐稳定而持久的兴趣,就可以激发起积极参与音乐活动(如音乐审美活动、技能技巧学习活动)的热情,从而取得良好的效果。
  同时,对音乐的兴趣是有差异的,每个爱好音乐的人都有自己的兴趣中心。例如,有的喜欢唱歌,有的喜欢作曲,有的喜欢拉小提琴,也有的喜欢弹钢琴。就是同对音乐欣赏有兴趣的人,也存在着爱好上的不同:有的喜欢听交响乐,有的喜欢听抒情歌曲,有的喜欢听歌剧,也有的喜欢听某一种戏曲……这些兴趣中心有助于对该项音乐活动的钻研,以便取得专业性的音乐成就。许多作曲家、歌唱家、演奏家大都是对自己的专业有浓厚兴趣而勤学苦练,成为音乐专家的。当然,对某一种音乐有浓厚兴趣,并不排斥其他兴趣的存在。如果能有中心兴趣,又有一般兴趣,则可拓宽知识技能范围,完善智能结构,从而更好地发挥多方面的创造才能。例如爱因斯坦既是物理学家,又是小提琴家;鲍罗廷既是化学家又是作曲家。
  兴趣对音乐所产生推动作用的效果还取决于其稳定性与持久性。只有对音乐保持长期不变的爱好,才能不断突破学习上的难关,不断进步,不断创新,从而取得更大的成果。凡著名的音乐家,无不都是对自己的专业热情而执著地追求,才获得最后成功的。
  在音乐审美教育活动中,音乐与兴趣具有相辅相成的作用。一方面,兴趣可以提高对音乐活动的积极性,是增强审美效果的动力机制;另一方面,音乐本身又可以激发兴趣的产生和保持。音乐作为一种在时间里流动,并以抒发情感和激发情感见长的艺术,其本身既是美的坦荡流露,也是对心灵的真诚呼唤,具有强大的艺术魅力。这种听觉直观很有吸引力,极易激起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特别是对于生理、心理迅速成长的少年儿童来说,方兴未艾的好奇心、强烈炽热的求知欲和追求美的天性,更使得他们中的许多人成为音乐爱好者。此外,音乐有较强的普及性,是群众喜爱的艺术形式之一,它可以使人人都能聆听和欣赏,而且还善于让一切追随者进行某些口头上的模仿和再现,从而进一步受到音乐美的熏陶。这些,促使音乐审美教育过程中的兴趣潜力,有充分发挥的可能性。
  审美教育的特点之一是寓教于乐,而不是口头上的说教。就音乐审美教育来说,既是“寓教于乐(le)”,又是“寓教于乐(yue)”。前者是手段,后者是内容,是本体属性不同侧面的显现。通常指的“寓教于乐”,无疑是愉悦、快慰等积极心态的审美教育承受方式,它和兴趣的心理活动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寓教于乐不仅要依赖于兴趣的参与,反过来又可以从音乐美的感染力中增添兴趣的浓度,二者协同构成美感教育的巨大动力。
  
  三、培养健康的音乐审美趣味
  
  审美趣味是审美活动中兴趣的一种思想品质。也是在社会实践中,美感经验积淀的某种心态定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的审美意识和审美理想,有较强的稳定性。由于中、小学生音乐审美经验较为浅薄,存在着审美意识尚未定型的特点。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在音乐审美教育中发展学生的音乐兴趣和爱好,培养他们高尚的音乐审美趣味。
  1.优化音乐审美对象。
  现实中的音乐作品和音乐表演,普遍存在着良莠并存的现象:优秀与粗劣、高尚与低级、通俗与庸俗等品格的显现,是在所难免的。从本质上来说,它们是人性真善美与假恶丑矛盾对立的统一。在音乐审美教育中,应该面对上述现实,正视和重视纷繁的社会流行音乐对学生音乐审美趣味的影响,对他们进行正确审美观的教育。通过分析、比较,帮助他们逐步树立高尚的审美理想,培养健康、高尚的音乐审美趣味,自觉地识别、抵制那些低级庸俗的音乐,避免某些低级下流音乐趣味的腐蚀。这不单纯是正常发挥兴趣的心理功能问题,而是审美教育的更高目标。
  2.尊重学生的音乐感受。
  未成年人有自己认识世界的方式,对于音乐学习,不同年龄的学生有着各自不同的方式和理解。以成人的眼光审视未成年人的音乐学习,以教师的经验代替学生的理解,只能使音乐教学陷入理性的泥潭。音乐教学要给学生以自己的方式感受、表达音乐的机会,比如对其所聆听的音乐自由发表见解,而不应总是促使学生进行勉强的联想,或是由教师来作标准答案式的讲解。善于用形体动作对音乐做出反应,表达内心对音乐的感受,是中小学生进行音乐学习的另一个特点。针对这一特点,音乐教学应给予有效的鼓励与引导,将音乐与体态律动尽可能自然地整合起来,将外部动作与内心体验最大限度地联系在一起,以形成稳定而持久的音乐兴趣。
  3.选择生动有趣的音乐教材。
  音乐的兴趣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对音乐的接触、欣赏等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作为审美对象的音乐是否生动、有趣,是否音乐形象鲜明, 往往决定着是否可激发起学生的兴趣。
  生动有趣的音乐教材是以学生熟悉的题材为基本前提的。在中、小学的音乐教材中,歌曲和有标题的器乐作品占绝大多数,这些音乐都有明确易解的内容。它们来自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和事物,使人感到亲切、真实、有吸引力。同时,音乐的旋律必须优美动听,歌曲的曲调还要流畅上口。这些都是构成教材艺术感染力的重要因素。学生对这些具有美感的审美对象会激起情感的共鸣,从而引发出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
  当然,音乐教材对学生兴趣的激发,不是通过无声的乐谱,而唯一的实现途径是听觉的感受。因此,必须高度重视范唱、范奏及有关音响质量问题。只有通过教师对歌(乐)曲准确而富有感情的演唱(奏),才能以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唤起学生内心的学唱(奏)的欲望,也才有可能产生由听觉的直接兴趣转化为学习过程的间接兴趣,从而成为一种动力。
  4.采用参与性教学。
  由于人的兴趣是通过实践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对音乐兴趣的获得,也必须通过参与音乐实践活动方能实现。当代国际上有影响的德国卡尔・奥尔夫教学法和瑞士达尔克罗兹体态律教学,都非常重视通过学生自己主动参与乐器演奏和体态律动来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而不是被动地听音乐和苦恼地做练习。我国近年来音乐教改成果之一的快乐音乐教学,也是通过说、唱、奏、听、律动、游戏、乐器制作等多项实践学习活动,来启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
  音乐参与教学的形式很多,其最根本的特点就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中来,通过实践发现美、感受美,学习兴趣便会油然而生。如表演性的歌唱、操作乐器演奏、根据音乐创造性的设计动作、学生自己指挥唱歌……都可以激发起参与者的兴趣。
  5.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根据中、小学生注意力不持久、兴趣不易稳定的心理特点,必须通过教师的教学方法来进行调节和控制。遵循音乐教学原则,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尽量避免那些单调、呆板、公式化的课堂教学模式,代之以生动活泼、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例如仅就唱歌而言,不仅有听唱法和视唱法,而且还可击拍唱、挥拍唱、轻声唱、默唱、坐唱、立唱、全班唱、分组唱、个别唱、看指挥唱……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要求和系统性原则,灵活变换学唱方式,以避免自始至终“大齐唱”,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此外,在音乐教学和课外活动中,要充分运用鼓励的方法,对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的成绩,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要给予恰当的表扬,以启发他们的积极性。
  6.创造良好的音乐环境。
  良好的音乐环境可使学生置身于音乐美的熏陶之中,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和欲望。例如音乐教室的布置不仅要整洁、美观,而且还可张贴、悬挂一些著名音乐家的肖像和音乐家名言录,帮助学生进入音乐联想、想像的境界。此外,还可以在课间播放、演奏一些学习过或易于接受的乐曲,以多方面培养学生音乐感。特别要注意在校内创造一个具有音乐感染力的“大环境”,如开展经常性的全校歌咏活动、举办各种音乐会、音乐欣赏讲座和音乐知识竞赛等。由于些这些活动和音乐审美密切相关,又由学生自愿参加,因此在他们与音乐的密切接触中,不仅提高了审美能力,而且音乐兴趣也得以稳定、持久。
  音乐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充分挖掘每个人的爱乐天性和习乐潜能,最大限度地发展每个人的音乐兴趣与音乐爱好,并使其逐步提升为一种稳定的、持久的心理品质,成为人们生活内容的一种有机组成部分。从这个角度来讲,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已不仅仅是为了获得音乐学习的动力,其本身就是一种目的,是一种反映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上的具体目标。通过改革,音乐新课程将在其内容、方式、评价等方面紧密围绕兴趣培养来设计,这无疑会展现一个音乐教学的新天地。让学生带着浓郁的兴趣走进音乐课堂,让学生经常保持一种对音乐学习的积极心态和愉悦体验,学生便会真正体会到音乐的乐趣,音乐课堂便成了学生精神上的家园,音乐将长久地留在学生心中,成为其心灵里美好的事物。
  
  (作者单位:亳州师专,安徽亳州,233500)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