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优化历史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测试 选调生
 

[优化历史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测试 选调生

发布时间:2019-01-24 03:47:16 影响了:

  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很多历史原因、历史概念、历史事件的本质、历史结论、历史规律、历史知识网络和历史教训都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但在现行高中历史教材中,却往往被省略或隐藏。因此,优化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怎样优化历史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
  
  一、原本穷末,探寻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
  
  水有源,树有根。历史事件都有其产生的根源,在事物的相互联系中隐藏着事物的原因。在探求历史原因的过程中,现行中学历史教材仍有欠缺。主要表现为缺少全面性、彻底性,甚至忽略了历史事件原因的陈述,或者只是在事件发生前的一些历史现象的表述中有所隐含。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善于使用“为什么”,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联系和发展的观点,通过探究性的发散思维活动,原本穷末,探寻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如,丝绸之路的条件课本并没有提到,只是叙述了过程和意义,教师必须思考“为什么在西汉时期能够开辟丝绸之路?”并通过分析当时运送的物资、张骞通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得到答案,从而找到其根源是西汉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这种原本穷末的优化教材内容的方式,可以促进学生全面深刻理解教材知识。
  
  二、归纳总结,阐释历史概念的内涵
  
  历史概念是对事物的抽象与概括,反映了人们对历史事件本质属性和特征的认识程度。诸多历史概念,教材中均无系统、完整的阐释,大都寓于相关部分历史知识的表述之中,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归纳总结,认识规律,引导学生深刻掌握其内涵。如“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社会的社会性质,因此,必须进行深层次的处理,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半殖民地”是指丧失了部分的而不是全部的独立主权,在政治上表现为外国侵略者逐渐控制了中国的内政外交,中国主权部分丧失,但在形式上保留了中国的政府;在经济上表现为中国社会经济丧失独立地位,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半封建性”是指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表现为中国的封建势力与外国侵略者相勾结,维持在中国的反动统治,以封建地主经济为代表的封建生产关系继续存在,同时,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并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近代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与思想意识传入并有所发展。而不能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理解为一半是殖民地的,一半是封建的;也不能理解为政治上是殖民地的,经济上是封建的。
  
  三、由表及里,透过现象看本质
  
  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总是与隐藏在其内部的本质规律紧密相连、不可分割。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引导学生对复杂多变的历史现象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深层次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揭示历史现象的本质,避免学生被历史表象或假象所迷惑。例如,一战后帝国主义签订的《九国公约》指出“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给予中国完全无碍之机会,以发展并维持一有力巩固之政府”。帝国主义表面上宣称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发展并维持一有力巩固之政府,但又规定“施用各种之权势,以期切实设立并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不得因中国状况,乘机营谋特别权利,而减少友邦人民之权利,并不得奖许有害友邦安全之举动”,实际上确立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侵略原则,使中国处于被侵略的地位,中国的半殖民地的地位没有丝毫改变。透过现象看本质,加深了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史论结合,解读,提炼历史结论
  
  “史由证来、证史一致,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历史学科的特点。因此,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遵循史论结合的原则和理念,一方面要对教材中只表述的历史结论附以相关的历史史实充实完善,从而深刻理解历史结论。例如,对戊戌变法的失败教训“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这一历史结论,教师可从中国近代社会性质,革命的性质、任务及方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等相关历史史实中进行论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另一方面,对教材中的历史事实要善于归纳总结,引导学生提炼、升华出相关的历史结论,使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如通过总结归纳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过程、方式,并深入分析产生错误的历史原因、内部原因、外部原因,引导学生提炼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教训等结论性的知识,从而加深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东欧和苏联历史发展的理性认识。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历史素养,又发展了他们学习历史的辩证思维、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五、善于发掘,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
  
  历史发展有其规律性,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能为预示未来发展的方向提供借鉴,能帮助学生形成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我们只要从纷繁复杂的史实中发现规律,就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重大的历史事件,我们都可以从背景、经过、结果、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找出规律。如: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虽然很多,但究其根源无非是腐朽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了新的生产力的发展,即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封建经济发展的原因我们可以归纳为5个词10个字,即:科技、政策、稳定、交流、劳动。哪朝哪代经济发展的原因都可把相应的内容套入,简单又好记。
  
  六、拓展延伸,丰富和完善历史知识的网络体系
  
  历史事件的产生、发展、衰亡都有其阶段性,弄清历史发展的阶段性,有助于了解各个历史时期的时代特点。同时,历史发展也有其因果联系,历史是在不断出现各种矛盾并解决各种矛盾中前进的。因此,我们应该从总体中去认识部分,从联系中去把握各个环节,构建历史的知识结构。教师在历史教学实践中,要善于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拓展、延伸,补充相关的“空白点”、“残缺点”,从而优化教材知识,使教材的历史知识形成基本要素完整、全面、合理、层次分明的知识网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如,“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这一课,我们可以通过建立(含义、背景、时间、内容、概况、实质、影响)、调整、瓦解f打开缺口、名存实亡、彻底瓦解)等知识来构建完整、全面的知识网络。
  
  七、以史为鉴,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历史学以过去的历史为考查对象,而现实是历史的延续,两者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如果我们从现实出发去探究历史,把教材内容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方法有机结合,可以“以史为鉴,学以致用,知古通今”,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让学生关注社会和自己的生活、关注国家的命运和未来、关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目的。如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这一课,通过学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的曲折,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党的工作中心、法制建设、党群关系和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等方面出发去总结,得出的教训有:(1)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斗争已不是主要矛盾,而是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因此要防止阶级斗争扩大化。(2)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3)必须正确处理和密切党群关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和集体领导原则。(4)必须进行民主和法制建设,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5)经济建设的方针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按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
  总而言之,善于发现问题、勤于思考问题、勇于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是每一个中学历史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中学历史教学有其自身特点,只有遵循历史教学的规律,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进行教学,才能优化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进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