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四川省第二届职教创新【经济发展呼唤职教创新】
 

四川省第二届职教创新【经济发展呼唤职教创新】

发布时间:2019-01-25 04:56:40 影响了: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并将其放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八个着力点之首。
  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创新始终贯穿于中国的经济建设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正因为创新,才使国外资金、技术、资源汇集中国,才使中国GDP连续多年在10%以上的区间运行,才和其他国家并列为“金砖四国”。
  中国正在迈向新的目标――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经济增长将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这一切都需要寻找推动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的人才引擎。
  可现实是,优秀的职业技术人才供不应求,我国一些主要的制造业基地,如珠三角、长三角、东三省,乃至内地的新疆都出现了严重的“技工荒”。
  从表面上看,“技工荒”的出现是国际产业转移和我国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换代带来技能型人才严重供不应求造成的,但在其背后却暴露出我国教育的严重失衡和职业教育发展的严重滞后。说到底,技工短缺是因为职业教育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速度,没有形成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结构的失衡惊醒了职业教育,从中央到地方,职业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各地出现了像抓经济一样抓职业教育的热潮。然而,困扰各地改革与实践的另一个问题浮出水面:相关的推进工作在现有的体制框架内难以见效。
  人才“瓶颈”的打破,非细枝末节的改革可以实现。胡锦涛总书记说,“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职业教育的大发展需要新思维,新路径,新举措,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职业教育需要像当年中国经济获得大发展一样,需要勇于创新的精神。
  当年的经济特区,是在没有先例的情况下通过创新趟出一条成功之路的,而中国的职业教育已有一些成功经验可循,在此基础上完全可以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
  首先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探索“中国特色”,需要有敢为天下先的胆魄和勇气,需要摈弃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教条主义,敢闯敢试。要在深入研究国内外职业教育创新的理念、规律,大胆进行实验的基础上,创建起顺应国际潮流,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职业教育新理念、新观点和新主张。
  其次要有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环境。要创新就可能失败,可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主管部门应树立创新意识,职业院校应有创新本能,社会应有创新认同,三方共同构筑职业教育宽松的创新环境。
  第三,结构创新。要使职业教育体系的总体结构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层次结构要与劳动力人口结构相适应。各层次教育的结构重心应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而提升,从而构建起层次齐备、结构完善、专业合理,有利于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的职业教育体系。
  第四,体制创新。职业教育的决策与发展受到方方面面因素的制约,不是教育部门一家能够统揽和决定的,它需要政府的统筹协调。
  当前亟待建立三大体制。一是建立“一主多元”的办学体制。国家应在重点办好一批骨干示范校的同时,通过优惠政策扶植和引导一些民办教育,积极探索国有民办、股份制办学、私人办学、企业或其他社会组织办学等多种形式,用企业化的运作方式,让一些职业教育特别是培训机构直接进入市场。二是建立多渠道投资、融资体制。在加大政府投资力度的同时,要建立投资主体和经费渠道多样性的机制,制定政策,搭建聚敛资金的平台。积极争取各种基金会、社会团体、中外企业以及个人等办学投入,同时调动学生家长及社会成员的职业教育投资热情。三是建立“一统多参”的宏观协调管理体制,即“教育部门统筹,行业配合,社会参与”的新型管理体制。
  第五,制度创新。最重要的是建立教育公共政策决策咨询论证制度、社会公示制度、听证制度及问责制度。职业教育是选择性教育,职业教育的重大政策、办学质量是否符合公众意愿,应听取公众意见,给公众以知情权。
  第六,适时建立“职教特区”。如同当年的深圳特区以及现在的浦东、滨海新区一样,在有条件的省市,设立“职教特区”,并赋予特区一定的试验权,以“先行一步”,发挥“试验田”的示范带动作用。此议如能实现,将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项创举。■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