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关于语文学科高考自主命题的若干思考】思考快与慢pdf百度云
 

【关于语文学科高考自主命题的若干思考】思考快与慢pdf百度云

发布时间:2019-01-25 05:11:11 影响了: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万众瞩目的高考陆续出台了不少举措。徐徐拉开了命题改革的帷幕。其中最引人关注的当属原来高度集中的高考命题权限开始分解和下移,自主命题的省市逐年增多。这种变化固然有一些非教育非考试因素的内在作用,但外在的直接表现主要还是考试命题的改革和变化。这些年来。先后有十多个省市的多门高考科且开始了自主命题,实现了我国高考命题改革的历史性跨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纷繁景象。
  笔者以为,高考的性质和使命非常特殊,任何主管部门和职能部门都会郑重其事,周密部署,明确职责,无论是在非技术层面还是在技术层面。均严格要求,慎之又慎。而且在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制定《考试大纲》、明确考查能力和测试内容的前提下,有关省市也应该有足够的实力独立完成高考试卷的命制任务。自主命题省市为通过命题(试卷)显示自己的教育优势和文化特色,往往想方设法创设试题,精心打造,凸显个性。这些努力有利于高考试卷呈现出多样性、丰富性、特色性、创新性等诸多特点。然而,凡事有得必有失,有利即有弊,高考自主命题自然亦如此。回顾和分析自主命题以来的高考实际,不难发现高考自主命题在延续性、规范性、科学性、评估(反馈)性等方面也存在若干问题。下面拟根据以上思路,不揣浅陋,就语文学科高考自主命题的利与弊谈点粗浅的看法,敬祈专家同行不吝指正。
  笔者以为,高考语文自主命题之“利”主要有以下若干特性:
  1.多样性。自主必然产生多样。而作为高考命题的多样性,主要体现在这么几个方面:一是考点的选择。一份高考试卷几乎不可能覆盖《考纲》规定的所有考查内容,命题必须对考点有所取舍。就语文试卷而言,自主命题省市选择的考点不尽相同,如湖北省、山东省、重庆市等试卷还保留“标点符号”的考查,而包括全国卷在内的多数试卷则暂时轮空了;北京卷坚持“文学常识”的考查。而其他省市则已经陆续放弃。二是内容的差异。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之后,高中教材由各省市选择确定,结束了高中语文教学统一使用教材的历史,为命题的差异性创设了有利条件。各省市命题组不但自主,而且独立,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命题组之间不可能也无必要互通信息,即使是很有可能撞车的“古诗鉴赏”材料,也从未出现过两份试卷相同的情况,每份试卷都是一个鲜活的“自我”。三是格局的调整。试卷格局呈现多样,可谓自主命题的重要标志。如浙江省的四板块格局,福建省的五板块格局,广东省的六板块格局,江西省的七板块传统格局和江苏省的卷1七板块+卷Ⅱ(附加题)三板块格局等。四是题型的变化。自主命题省市的十多份语文试卷,题型出现了不少变化。就连“语言文字运用”板块中传统的“注(读)音”“错别字”“词语(熟语)”等考题,题型变化也很多。“注(读)音”的题型至少有十来种;像“错别字”考查。浙江省、湖南省的题型就跟其他省市不一样,“错别字”不是静态而孤立的辨识,而是在具体语境的动态运用中进行辨认和确定;而浙江试卷的“词语”曾要求考虑“能否替换”和“符合句意”等因素,并非单纯判别“正确(恰当)”或“错误(不恰当)”,等等。
  2.丰富性。如果说多样性较侧重于形式,那么丰富性就更多地体现为内容。汇聚自主命题省市创制的语文试卷。不难感受到,信息量之大、知识面之广、材料内容之阜、写作主题之多,绝对是盛况空前,这些方面充分表明了试卷内容的丰富性。首先是信息量大,近几年除3份全国卷外,每年还有十多份自主命题省市试卷,每份试卷长达敷千字,各类信息密集,多种文化错综,令人目不暇接。其次是知识面广,尽管考点知识相对固定,但考查这些知识(能力)运用的材料却古今中外,非常广泛,有语文知识,文(学)化常识,语言运用,古代诗文,名言警句,经典散文,中外小说,报刊要闻,图片表格等,堪称名副其实的“知识大餐”。再次是材料丰富,无论是语用材料、背诵(默写)材料,还是阅读材料、写作材料。都是五花八门,多种多样。就“现代文阅读”材料而言,不但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等文本类型一概俱全,而且历史的,现实的;人文的,科技的;纪实的,虚构的;新闻的,艺术的;人物的,事件的;景观的,情感的;宏观的,微观的;特殊的,普遍的……林林总总,举不胜举。第四是写作主题多,作文从来就是语文考试的重头戏,是一份高考语文试卷能否出彩的显性标志,也是命题专家闪亮智慧和展示创意的关键试题。自主命题省市的写作试题,采用标题作文、话题作文和新材料作文等模式,而主题则十分丰富。仅2010年,就有“文化反哺”“找回童年”“绿色生活”“与你为邻”“我的生活世界”“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早”“幻想”“学会放弃”“环境与成长”等许多不同主题。
  3.特色性。高考试卷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图式,省市自主命题的试卷特色或许没有各种方言那么鲜明,但也不是彼此雷同毫无个性的铺陈排列。简言之,除了文化展示、材料选择和现实关注等要素外,自主命题试卷的特色着重体现为命题风格的显现和保持。首先是风格的显现,高考自主命题以来,语文试卷已经出现了自成风格的基本态势。以写作试题为例,浙江试卷的写作题,尽管模式上呈现出从话题作文到标题作文再到新材料作文的发展轨迹,而一直倡导“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和见解,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评论”这一“文中有人(我)”的基本要求,在诸多写作考题中独树一帜。再如上海试卷,以标题作文为主旋律铸成其写作命题的基本风格;而福建试卷写作试题的风格则不仅命题大胆、别致,而且多种模式反复尝试,不断探索;北京试卷的风格是保持个性的同时,积极借鉴全国卷的作文命题模式。再看现代文阅读,上海试卷一直坚守在“阅读”中适当渗透知识考查的命题理念,这种独特风格保持多年而至今未变;高中新课程改革后的浙江试卷,则穿通了约定俗成的客观选择题和文字简答题的壁垒,“论述类文本”考查既有选择又有简答,还将“论述类文本”和“文学类文本”组合为一个独立板块,并在“古诗文阅读”板块中增设独一无二的“《论语》评析”考查,构成了与众不同的特色和风格;而广东试卷、山东试卷、福建试卷等与全国课标卷一样,《考纲》规定的“论述类文本”“文学类文本”“实用类文本”呈现无遗,其中“论述类文本”以选择题形式作为必考内容,而“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则要求选考其一,又是一种颇具特色的试卷样式。
  4.创新性。高考试卷命制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工程,既不允许因循守旧,也不可以固步自封,创新始终应该是命题的重要追求。而自主便是创新的前提,有自主必定会有创新。这些年来,高考语文试卷不仅格局和形式推陈出新,不少试题设计也是新意 迭出,命题创意在语用题、探究题和写作题(模式)等题型体现更加壳分。语用题向来就是语文试卷的一方试验田,也是展示命题创意的重要载体,变化纷呈,不拘一格,闪烁着命题者的智慧匠心和创造才能。从常见的修改、衔接、仿写、拟写(标题、一句话新闻)、重组、下定义、图表说明等,到如今的拟写图片、现场等解说词,根据语境补写,拟写对联、海报、广告语、邀请函、求职(推荐)信、答谢词等,场景描写,拟写主持人台词,创设和描写情景(对话),概括材料寓意,解释图标创意,筛选关键词语,发表看法,文章赏析,等等,这些创新大大丰富了语用题的形式和内容。而探究题则是随着近年高考语文能力层级增加后出现的绝对新题。除全国课标卷外,广东、江苏、北京、山东、浙江、辽宁、安徽等自主命题省市也陆续在现代文阅读中创设了具有一定开放性的探究题,这些考题的命题思路、答题要求等又彼此不同,从而体现了命题者的个性和创意。至于写作题,更是具有聚焦力、冲击力和象征意义的命题创新的“IJANDMARK(地标)”。无论是形(模)式的设计还是内容(主题)的确定,都是自主命题殚精毕思、倾力打造的亮点之一。在标题作文、话题作文和新材料作文三大基本模式之后,又有了“材料+标题”“材料+标题+提示”等模式变体。写作主题则完全突破了传统的思维定势,几乎涉及到生活的大大小小方方面面上上下下。
  诚然,高考语文自主命题之“弊”似乎也不少,拙文着重简述以下几点――
  1.延续性不够。高考命题应该是一项延续性很强的系统工程,需要缜密考虑,长远规划,不能走一步算一步,过一年是一年。然而,由于多种原因,不少省市缺乏专业的高考学科命题组,即使是学科命题组的负责者,也大多肩负着非命题的教学科研或管理任务,平时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命题事宜,而其他命题成员更是临时性抽调组合,参与了这次未必会有下次,自然更没有必要去继续研究命题了。因此,自主命题试卷的延续性不够是必然的。通常出现偶然性大于必然性、无命题规律可循、考查重点转向频繁、过分追求“陌生化”等问题。往往是谁去主持和参与命题,谁在学科命题组里权威和强势一些,命制的试题就会明显倾斜于谁的想法和意志等,这种偶然因素不但影响着命题传统的延续性,而且还中断了上一年和下一年的承接性,原本的“阵地战”变成了“游击战”,使命题变得无规律性。以文言文文本为例,去年选用人物传记,今年可能是游记散文,而明年或许出现小品随笔,像全国卷那样延续同一类文本的省市不多。从理论上说,试卷的考查重点以《考纲》和教材为基本准绳,但实际上人为的因素也很明显。就文学类文本而言,你去命题也许认为把中外小说作为考查重点,可以有效检测考生的阅读能力;而他去命题则觉得当代时文没有时空阻隔,更接近青年考生的阅读期待,考查重点的频繁转向便不足为奇了。还有就是“陌生化”的强调过分,也是影响延续性的重要因素。为体现考试信度,防止猜题、押题,高考试题追求“陌生化”是必要的,但有些省市在追求“陌生化”的过程中不但失落了应有的延续性,而且滑向了舍本逐末的误区。其实,原创的,就必定有信度。
  2.规范性不足。高考是国家级高规格的选拔性考试,命题的规范性自然是首要的。而规范性就是要求命题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严格符合规范,无论是命题理念、《考纲》体现、试卷生成,还是试卷结构、考点设置、内容选择、语言表述等都必须恪守《考纲》明确的各项规则。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制约、监督和问责措施,自主命题试卷超越大纲(增设考点)、样卷误导(与考卷脱节)、技术层面、写作命题等现象司空见惯。《考试大纲(说明)》没有规定的考点知识(能力),在高考试卷中却成为考题。如文言文断句、古诗词比较阅读等。遗憾的是,有人竞将这种不规范的“非法超越”视为合法、合理和正常。由各省市颁布的《考试说明》大多附有作为“自主命题的主要依据”的“样卷”,这份试卷(样卷)对当年的备考复习之指导意义是至关重要的。但是,一些省市命题的高考试卷却常常跟这份“样卷”脱轨,彼此并不一致,直接误导了中学的备考教学。如有的省市的“样卷”是选择题,而考卷中成了简答题;“样卷”中的文言文是传记,考卷中变成游记了;“样卷”中是外国小说,考卷中成了当代时文;“样卷”是标题作文,考卷中变成了新材料作文……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技术层面的不规范或许局外人并不怎么在意,但也客观存在,如选肢的长短、字体的使用、答题卷的设计等。当然,写作命题的规范性问题最突出。以新材料作文为例,规范的作文材料应具备具体性、贴近性、丰富性以及角度的多样性和层级性等特点,这样才有利于体现写作的自主性、开放性、多样性,并充分张扬个性。而实际上多数采用新材料作文模式的试卷未能达到这样的规范,影响了考生写作能力的正常发挥。
  3.科学性不强。命题科学性的强弱主要表现为学科基本性质的凸显程度。语文学科的重点是语言而不是人文,是审美鉴赏而不是信息梳理,是表达技法而不是价值判断,是现代汉语而不是文言句读。倘若以此衡量一些自主命题省市的语文试卷,不难发现试卷结构(格局)不合理、考查重点定位失当、语言因素被忽视、考查非主流知识(文言断句)、容量(长度)随意增加、答案拟定有疏漏等科学性不强的状况经常出现。语言(文字运用)为首、阅读具中、写作断尾的试卷格局符合语文认知习惯,应该是科学合理的,但近年一些试卷将阅读上移、语言下调,实在不甚恰当。还有试题与试题之间的空间布局也缺乏科学性,导致一些考生因疏忽而漏答。考查重点怎么定位,理当以突出语文学科性质为原则,像文学类文本阅读,“探究”是需要的,而审美鉴赏更为必要。换言之,试题设置当以语言运用、表现手法、艺术技巧、审美效果(作用)等的“鉴赏”为重点,而有些试卷则过多地考查了词句含意、情感态度、主题思想等。语言因素被忽视的现象一直没有消失,一些结合语(情)境解答的语用类考题,几乎没有多少语言含量,描写(表述)要求很低,难度在于价值(是非)判断。只能算作非主流语文能力的文言断句,重新出现在自主命题试卷,也是不太科学的。在今天,就是研究古典文学的专家学者还有几位在阅读没有断句的文言文?即使有人想买一本这样的古文书,恐怕也难如所愿吧。还有试卷的容量(长度)也存在不科学的状况。像全国卷的试卷容量(长度)把握很有分寸,如论述类文本基本在800--900字,通常不超过1000字;文学类文本大多在1000--1200字,一般不超过1400字。但有些试卷的选文长度就随意多了,论述类文本动辄1000多字,文学类文本则长达近1800字。至于命题者提供的“参考答案”不严密,有疏漏,同行皆有同感,无须赘言了。
  4.评估性不当。信息论常识告诉我们,信息传播要形成封闭的途径才会有效。高考命题也一样,考试和阅卷全部结束之后,对命题进行客观、整体、如实的评估很必要,也很重要,既可以及时总结当年命题工作的优劣得失,也能够给下一年命题工作提供经验借鉴和改进重点。然而,或许是主管部门和职能部门事务繁忙。也或许是未能引起有关决策者的足够重视,反正命题评估方面落实得当。主要表现为自我单方评估(自说自道)信息反馈失真,交流、沟通不够,监督和问责缺席等。即使有命题评估这么一道程序,也是自说自道式的命题组自我单方评估,不是优点的优点说上一大堆,无关痛痒的几点不足作敷衍。真正的自我评估是一种回顾和反思,的确很需要,但毕竟是有限的。当然,有些省市也召开小型的座谈会,了解有关命题的情况。但会议参加者出于多种考虑,真正能够从中学语文教学的角度,对命题偏失直言不讳而且切入实质的并不多,导致信息反馈失真。同理,虽然命题组成员都来自本省市,平时可以与圈外人员交流、沟通和探讨命题的机会不少,但彼此都有顾忌,即使展开一些交流,也大多滞留在表面上,不可能具体到细节,深入到内幕,触及到本质。此外,鉴于我国国情,即使比高考命题还要重大的决策、工程等,目前也根本没有相应的监督和问责制度,高考命题自然不可能开此先河。然而,正是由于学术监督和问责规章的缺席,高考命题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敬畏感和神圣感,无论是学术层面还是技术层面出现问题,可能会受到一些舆论的指责和批评,但不用担心某个主管部门的具体查询和处理。对命题者不会构成实质性损伤,没有什么后顾之忧。这对增强命题使命感,防止命题疏漏,完善命题程序,提升命题质量等均有弊无益。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