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_对如何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的教学反思
 

_对如何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的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19-01-26 03:49:26 影响了:

  “实施主体性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是,如要从根本上使“学生主体性”观念内化成为教师们教学观念和自动化的教学行为,我们仍然任重道远。教育者主体性的发挥,是学生主体性培养的前提和保证,缺乏主体性的教师不能培养出富有主体性的学生。
  那么,富有独特教学个性的教师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呢?
  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失败,赞扬孩子们自己思考的一切过程。
  曾经,在上《台阶》这一课的时候,我提出了一个问题:“你觉得我们家的台阶高吗?”其实,这个问题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去回答一点都不难。可是,没有一个学生愿意站起来发表自己的看法。一秒钟过去了,两秒钟过去了……这时,一个孩子颤抖地举起了手,眼神中透露出一丝紧张。此时我的心情是多么开心啊,犹如在沙漠中有一个人给了我一片绿洲一般。我微笑地请那个学生回答。她用微弱的声音回答我:“我们家的台阶确实是挺高的。”糟糕,这个答案和我原先预设的截然不同。其实,文中主人公家的台阶很矮,这从文中很多段落中都可以找到佐证。我首先报以她一个灿烂的微笑,说道:“嗯!真不错,谁说女子不如男?在这么多同学都不愿发言的情况下,你能勇敢地说出自己的看法,你是敢于尝试的勇士!老师给你鼓掌!你能告诉老师你觉得台阶高的原因吗?”这个学生便把原文中的一些句子找了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她发现,答案错了,于是,涨红着脸站在那里。我走到她跟前,抚摸着她的头,关切地询问她:“孩子,读了这些句子后,你觉得我们家的台阶高吗?”她不好意思地小声回答:“老师,我错了,台阶很矮……”我对着全班同学,大声地说道:“同学们,一个敢于发言同时敢于承认错误的孩子,你们觉得她勇敢吗?”全班报以热烈的掌声。她克服了紧张感,开心地笑了。
  在之后的教学过程中,我总能看到她的手坚定地举着,真让我感到欣慰啊,我保护了一个脆弱的孩子的心,同时,我收获了一颗守护我的坚定的心。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每个学生的个体能力总有这样那样的差异。作为教师不能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不能只用一个标准来筛选学生,而是竭尽全力去肯定孩子们的一切努力、去赞扬孩子们自己思考的一切结论,去保护和激励孩子们所有的创造欲望和尝试。
  假设,在学生回答错误的时候,教师便劈头盖脸对其一顿臭骂,请问,你是否考虑到,伤害了一个学生回答问题的主动性呢?或许标准答案只有一个,可是,谁又能说,孩子们的想法就是错误的呢?语文从来都是没有统一答案的,作为课堂组织者的教师更应以一颗包容的心,允许学生的失败,赞扬学生的一切独立思考,岂能遏制?
  我们应该耐心地告诉孩子们怎样去思考问题,教给孩子们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而不是在痛斥他们的天马行空后,把大量的知识填塞给我们的学生。这样,只会让他们觉得,一堂课的主角永远只是老师,他们永远只是配角……
  二.尊重孩子的独立个性,开启学生思维之门,让质疑成为有效学习的钥匙。
  自由是创造之母。独立思考、质疑一切是教育的灵魂。对学生来说,就是要对任何事情都提出质疑,不管是你从老师,还是从同学那里学到的,或者是你从书上读到的,在课堂上让学生独立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是至关重要的。
  新课标提出,教学就是要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的能力,并使学习成为一种思维活动。因此,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教师必须要具有科学精神和怀疑精神。在现行教科书短时间内不可能把这些语言问题修正的情况下,语文教师应该本着客观科学的精神,在充分尊重教科书权威性的前提下,应将这些问题以探究性的讨论或思考的方式向学生提出来,创设开放式的课堂,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智力发展进入自由王国。
  记得,在上《观潮》这篇文章的时候,曾为如何导入而发愁。面对着书本发呆,看着看着,突然,看到《观潮》选自周密的《武林旧事》这本书,心中不免疑惑,武林?难道是武侠片中的武林?不可能吧?我立刻上网查询,这才知道,原来,武林,是南宋首都杭州的别称。原来如此……我会有这个疑问,学生难道不会吗?于是,我就用这个疑问去设计导入语。一上课,我就在黑板上写下“武林旧事”这四个字,说:“同学们,有这么一本书,叫《武林旧事》,你觉得是写什么内容的呢?”有的学生说,写的是江湖恩怨,剑客情仇;有的学生说,就像《武林外传》那样,写的是武林趣事;有的学生说,写的是武功秘笈。班级顿时异常热烈起来。最后,我微笑着揭示答案,写的是南宋都城杭州的城市风貌,由于南宋此时已经灭亡,所以,本书乃是作者追忆之作。这么一来,学生对于选自这本书的《观潮》便充满了兴趣,想看看究竟是怎样的盛事值得作者如此追忆。
  我们的学生是很聪明的,何不放任他们去天马行空地想象呢?想象会开出灿烂的花朵,照亮每个人的眼睛!我们应该让学生们去想象、去发挥、去施展自己的能力,才能有更多的理解。我们应该尽可能地挖掘每个孩子的内在潜能,促进其自由发展。而教育的任务恰恰应该是把人的各种各样的能量发掘出来,而不能像可口可乐的生产线,把产品造成一个模样。
  三.以形式多样的合作学习活动为载体,努力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是当前语文教学研究的重要命题,其中两个因素非常重要:内容与形式。有效的内容是着眼于读说听写的言语训练之本,而形式的有效性则是我们所选择的学习活动方式能有助于提高言语训练的效率。有效的学习活动必然会有轻松开放的活动环境,新的教育理念自然地在课堂教学中得到相应的体现。因此,“合作学习为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提供了现实可能性”。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会到了无穷的乐趣,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教师作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需要设计丰富而有效的活动形式,让学生的创造力互相激励,产生使孩子们终身受益的智慧,为学生创造一种更有成效的互相激发智慧和创造力的环境。
  例如在《中国石拱桥》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对卢沟桥和赵州桥只有着模糊的印象,于是,我便以同桌为单位,让同桌两人共同针对这两座最典型的石拱桥画出简图。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上来了。当我让学生到黑板上来画的时候每个孩子都跃跃欲试。当有的学生画的图不够准确的时候,学生也会积极地请求上来纠正,并能说出对方为何而错的理由。在这种动手画画的过程中不仅融洽了课堂气氛,更让学生对石拱桥有了更直观的感受,更好地理解课文,言语教学落到了文本实处。
  再如,我上《核舟记》这篇文章,在讲到船头苏轼、佛印、鲁直三人的坐姿的时候,总觉得单调的言语,凭空的想象并不能生动地展现人物当时的神态,动作,无法深入体会人物内心。突发奇想,让两个学生上来表演鲁直和苏轼的神态、动作、坐姿,问学生觉得他们的关系如何?学生一下子就讲出这两人像是亲昵的好友。再叫一个学生上来表演佛印,那个孩子果真躺在多媒体的台上,尽管他想努力惟妙惟肖地表现出佛印那悠闲自在的神态,但由于对文句理解不足,引得学生“评头品足”。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更使枯燥的古文教学,有了一份轻松、活跃,大呼“深刻!”
  四.关注实际生活,联系学生生活体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生活处处是语文。大语文思想要求我们的学生不能“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要把课堂与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所以,在讲解课文时,我会不自觉地在事先备课时,穿插一些契合课文内容的时事、民生的新闻,让学生在感同身受之后,站起来发表自己的一些见解,达到学以致用之效果。“当语文教学与生活联系时,语文课就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学生就会有兴趣,有动力。”
  例如,我在讲解《老王》这一篇文章的时候,抓住老王“外表丑,心灵美”这一点去讲,然后向学生提问:“你们身边有没有像老王这样有着金子般心的普通人呢?”可是,没有一个学生愿意站起来讲,他们更习惯倾听,缺乏了发言的欲望。于是,我笑着说:“那让老师说说南京乞讨老人搜遍全身零钱为灾区捐款105元的事情吧!这位老人在捐了5元后,又找遍身上的零钱,特地到银行兑换了一张百元现钞,放进了募捐箱。 老人一直说,‘灾区的人比我更困难,他们的生命都受到威胁,不容易啊!’周围的人说老人常在附近乞讨,平时很少吃到什么好东西,没想到一下子就捐出这么多。这真是一个美丽的人啊!同学们,你们遇到过这样的人吗?”很多学生在听了这个感人的真实故事后若有所思,也有些学生则踊跃地发言,诉说着发生在周围的一些感人的一幕。
  我注意观察了,学生在听老师说社会上发生的一些事情的时候,眼神中透露出一种倾听的愿望。并且,在教师声情并茂的述说之后,学生也受到感染,更愿意说出自己内心的话语。师生达到了一种很好的沟通。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联系时,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兴趣。理论源自于生活!
  总而言之,“学生知识的增长、智慧能力的开发与精神世界的充实和丰富、人格的强健、个性的成熟和深刻与教学有着极其重要的关联”。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人,促进学生个体健康发展。因此学生的主体性尤为重要。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知识教育向创新教育的发展。我们要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而不是死板的记忆天才。语文更不是生搬硬套教参的学科,而是一门灵活多变的学科。我一直有种感觉,这门学科是最基础的学科,同时也是最难教的一门学科,可是,当教师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的话,这又是一门最“可爱”的学科!让我们的语文学科在新的时代绽放华彩吧!
  
  王晓琴,语文教师,现居浙江宁海。本文编校:老 猛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