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美丽的西双版纳 [我的两堂《美丽的西双版纳》课]
 

美丽的西双版纳 [我的两堂《美丽的西双版纳》课]

发布时间:2019-01-26 03:47:55 影响了:

  “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这是中国名校共同体秘书长李炳亭先生对高效课堂的概括。这句话让我们这些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苦苦探索、苦苦实践的一线教师茅塞顿开,有醍醐灌顶之意义!笔者认为,如果教师脑中能时刻记着“人的解放”,心中能时刻想着“学生是中心”,眼中能时刻关注“课堂的状态和氛围”,嘴里能对学生时刻提醒和鼓励;如果课堂能够是自由快乐的,能够是师生互动的,能够是生生互动的,能够成为学生自我展示的一方靓丽舞台,那么这样的课堂不管是以什么样的形式来展开,都必定是一堂高效、成功的课堂!
  下面结合我两教《美丽的西双版纳》谈谈我追求高效课堂的肤浅感受。
  激情燃烧的课堂――美好的回忆
  两年前,我市教育局让我将《美丽的西双版纳》一课带到连云港灌云县同兴初中去,作为送教课展示。当时我设计的最主要的环节就是用一个问题串联起对整篇文章的阅读赏析。这个问题是:假如你来到西双版纳,你最想去哪儿?看什么,做什么,玩什么,吃什么……以此来调动学生阅读文本、解读文本的热情,来带动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当时的课堂真是热闹非凡,孩子们以高度的热情阅读文章,从文章的精彩片段描写中获得去西双版纳的冲动,在“想看什么,想做什么,想玩什么,想吃什么……”的激烈交流中,感受西双版纳热情淳朴的民风、宁静祥和的生活、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以及富有民族特色的傣族文化,似乎一切都自然而然,一切都水到渠成。
  西双版纳本身的美以及作者在文中极力描写的那些画面的美,强烈地吸引着孩子们,孩子们的心中澎湃着一股股巨浪,一波又一波的涌动着对西双版纳的向往。就是因为这样一个简单的,快乐的问题,让孩子们一下子从繁冗的课文分析,繁复的问题思索中解放开来,心灵一下子获得了轻松和自由!
  很鲜明地记得,那些举起的手不断的在热情的波浪中踊跃着,那些幽默而又精彩的思想火花不断在拥挤着的教室里“噼噼啪啪”的燃烧,激情了整个课堂,激情了所有听课的老师,自然也激情了我澎湃的心!
  机械呆板的教案――痛苦的现实
  如今又到这一课,眼前放着两年前我上公开课的这份教案。组长要求我将这份教案以“活动单”的形式重新详备。开始的我,有些抵触情绪,觉得根本不需套上这样机械的形式,反而会让课堂失去了那份轻松。好像按照预先安排的计划来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一步一步的,先活动一,再活动二……教师好像没有了课堂上随时生成的思维,学生好像也没有了课堂上随时产生的想法,一切都必须按照活动单上安排好的环节程式化的进行。我也不知道,这种情绪对不对,这种想法有没有什么依据,或者有没有老师也是这样的想法。不过,我必须按照组长的要求进行重新备课。
  套上“活动单”的模式,一个步骤一个步骤的将45分钟的课堂分解成若干个板块,哪个环节要完成什么任务,实现什么目标,哪个环节需要多少分钟,丝毫不容许哪个环节出现意外。这种感觉,就像你将一样完美的东西撕裂,肢解开来,最后还要将这每一部分重新组合,还得奢求这被撕裂后的重组要拼合出新意的美来!有些残忍吧?除了设计“你最想去哪儿?做什么,看什么,玩什么,吃什么?”这个问题,还要让学生描绘画面,让学生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让学生重新设计小标题……太多的环节,将一篇完美的散文肢解,又必须面面俱到,力求完美。孩子们再也不能获得灵动自由的心情,再也不能轻松的钻入文章中去寻找“好玩的,好吃的,好看的……”,而是要带着很多的问题去思考,去讨论,去商量小组要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展示小组学习的成果。我承认,这样的课堂,发挥了小组合作的优势,思维的碰撞,产生出美丽的火花,然而也从某种程度上,扼杀了某些独特、奇异、有个性的思想。我将课备好,交给组长和同事,心里却隐隐地担忧起来,这样上课行么?
  柳暗花明又一村――机智的驾驭
  曾经引以为豪的这一课,现在却让我感到了害怕,有一种淡淡的却又挥之不去的压抑堵在心头,我矛盾着,犹豫着,是用以前的模式,还是用如今的“活动单”模式?周三的第一课,我不得不硬着头皮走进了教室。活动一:欣赏一组美丽的图片,说说西双版纳带给你什么感受。活动二:你最想去哪里?做什么,吃什么,玩什么?活动三:赏析文中的精彩画面,从内容和手法上进行分析,并思考西双版纳美在何处。活动四:做导游,就其中一个景点写导游词,或者就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语言来介绍西双版纳。
  在进行了活动一之后,听着孩子们从画面中获得的独特的感受,看着孩子们欣喜的表情,我突然想起,本单元后面就有口语交际的训练,主题是《假如我来做导游》。于是灵机一动,我改变了活动单的程序。直接跳过了活动二和三,进入了活动四:“我来做导游,介绍西双版纳”。要求:1.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处景点或一种特色来介绍,结合原文组织好语言;2.在组内交流,组员互相提出修改建议;3.可以以小组为单位组织一个“导游团”,以小组独特的方式进行展示;4.“导游团”可以与底下的“游客”互动,必须要对“游客”的提问作出正确的回答;5.所涉及的知识以原文为主,可以自主进行补充。接下来让孩子们小组活动,做相应的准备。
  孩子们热情高涨,很快投入到文本中去搜索相关的资料,小组内也很快被荣誉感所包围,每一个人都积极地讨论着,交流着,听取着别人的建议,并组织着自己组内的展示方式。我欣喜地看着,心中不禁涌起一种喜悦的期待。展示的时间到了,马骏(我班有名的调皮学生)这一组首先举手,他和两个男生做导游,女生做游客,煞有介事地介绍起西双版纳的景点来。游客和导游进行了很好的互动,并且还注意到了礼貌用语,甚至还准备了小旗子和喇叭,其他小组的孩子也热情地跟他们小组进行着互动。课本上的知识已被孩子们灵活地重组,屏幕上闪动着美丽的图片,小导游们热情地介绍着相应的景点,我们仿佛来到了那美丽的西双版纳!我站在教室的一角,热情地参与他们的介绍:“马导游,傣家人对水有着怎样独特的情结?”马骏愣了一下,副导游立马开始了介绍:“傣族人对水天生就有一种崇敬感,他们对关系他们生存的水特别的爱护。不仅在水井上修建神塔,教育小孩子爱护水,而且傣族最热闹的节日就是‘泼水节’,他们依赖水,爱护水……”孩子们听得可认真了,有的还予以补充,把他们自己懂得的知识也用上了!课堂的最后,我们自然的总结了西双版纳的美,不仅在于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还在于质朴淳厚的民俗风情;不仅景美,人也美,风俗更美……
  下课铃打响了,我和孩子们却都还沉浸在那激动澎湃的氛围中。孩子们心中涌动的是做导游的快乐兴奋和对西双版纳的向往,而我兴奋的是我驾驭课堂的这份机智。回想两年前的课堂,其实就是今天我们所推行的“自助式”学习模式。虽然那堂课获得了领导和专家的一致好评,并被作为一种新的课堂模式加以推广,但现在想来,今天的这堂课,孩子们的活动范围要更广,活动的程度要更深,孩子们的思维更有序,更多的体现了小组内的合作探究,课堂真正成了孩子们的舞台,孩子们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而且是有智慧的有能力的主人!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我将“自助式”教学,“活动单”模式和我的个人教学理想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充分调动了每一个孩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充分体现了“小组学习”中合作探究的特点。更主要的是,我没有机械地分析文本,肢解文本,而是保留了那些文字的生动性,连贯性,使得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从文字中跳跃出来,深深地印在孩子们的脑海里,也深深地留在他们纯净的心灵中。
  全国语文学习科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王光龙先生提出,只有让学生主宰课堂才能“激活思维,释放潜能”,并且叮嘱教师们走向讲台时要时刻牢记这八字方针!教师要由注重课堂环节、程序的编制到更加关注学情、氛围和师生、生生关系;要由追求知识的完整性、全面性到更加关注学生的性格、人格的健全。
  “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快乐为根本”,如果我们的课堂是一个知识的超市,那就让我们的学生在这个快乐的超市里尽情的欢舞吧!
  
  朱云静,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如皋。本文编校:舒 坦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