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黑暗中对话体验馆 生活.体验.对话
 

黑暗中对话体验馆 生活.体验.对话

发布时间:2019-01-27 03:42:56 影响了:

  在《品德与生活、社会》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应努力将品德与生活相融,力求儿童的学习过程成为其完整生命投入的过程,使其成为完整心理结构参与的过程,使其成为回归生活、自我升华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让每一个孩子不仅要经受认知的挑战,从中获得理智上的满足,更要在情感与心灵的充盈上获得深切的体验,在回归生活的过程中得到正确的引领。
  
  一、教学走向生活
  
  陶行知先生曾在《生活即教育》一文中指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新的品德课教学要求教师走教学生活化之路,教师就应努力地在教材与儿童生活之间建立一种内在的、有机的联系,让“知”与“行”和谐统一。教师主要面对的是教材和儿童,教师就应带着教材走向儿童的生活和生活中的儿童,在教材与儿童的真实生活之间,建立起一种“互相进入”的通道,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创造一种“互动”的状态,最终引导儿童进入或重新进入真实的生活世界,并对自己的真实生活进行有意义的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同时,这个过程也是用美好生活目标去引导和提升儿童的生活,是使儿童的生活更加有意义的过程。
  教学走向生活,我们会欣喜看到,品德课堂将异彩纷呈。如学习《包装袋上学问多》(教科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一课,教师是这样导入的:先课件出示本镇各大购物超市的图片,熟悉的场景立即吸引住学生的目光,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顺势说自己要给儿子买一箱牛奶,应该注意什么,学生马上想到包装袋,课题导入是如此自然与从容。当教师讲到包装袋时,并不急者说明包装袋有什么内容,而是让学生从带来的瓶子、包装袋子找答案。学生们都认真地寻找,然后欣喜地互相交流自己的发现。在小组汇报中,学生的回答丰富多彩,令人惊叹。
  诚然,对于学生来说,只有他自己的生活才是有意义的真实的生活。教学只有引导儿童关注和“实践”他自己的生活,才会成为有意义的教学;也只有引导儿童学习和学会创造他自己的生活,才会成为有效的教学。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不能把学生当作“受众”、“观众”或“听众”,把学生当做是被灌输的工具、装东西的容器,而应把学生当作“主角”,甚至是“导演”。在引导儿童关注他自己的生活时,鼓励儿童以主体的身份实践和创造,积极主动地观察、体验、调整和发展属于他自己的生活。
  
  二、教学走向体验
  
  所谓“体验”,便是在对事物的真切感受的基础上对事物产生情感并生成意义的活动。具体落实到品德教学,走向体验就是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内心需要出发,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设身处地、入情入境地获得生动、多样的直接经验,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观念和态度,以及思考问题的取向。
  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各种生活情境,把课堂开放成一个灵“活”的、会“动”的、有情感参与的生活世界。从师本转向生本,营造了一个平等、民主、宽松、自由、和谐的课堂氛围。通过对文本精心的创新设计,让每个学生的心灵在轻松愉悦的体验中“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教学走向体验,即要让学生拥有真实的的生活体验,拥有真实的生活世界。如学习《我能理解》(教科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一课,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如果我们在生活中能多点儿将心比心的感悟,就会对老人多一分尊重,对孩子多一分怜爱,对弱势群体多一分关怀与理解。教师让学生蒙着眼睛走路,感受盲人看不到光明的痛苦;肚子上绑着重物走路,感受孕妇行动的不便……有了这份真切的体验,学生就会感悟到人与人之间,是多么需要互相理解、互相关怀。
  课堂教学活动应该是师生积极、有效和高质量的多向互动的课堂生活。作为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教学活动、情境,以推动学生有效学习。教学时,可以巧妙地在课堂上创设学生喜爱的活动情境,把学生置于活动的主体位置,让学生在活动中分享彼此的体验。这种分享不是由老师“告诉”的,而是学生通过主体参与体验获得的。
  教师还应该在课堂上注重活动过程、活动反馈及活动的再加工,在多向的合作、交流中,巧妙地引领、点拨,让同伴的智慧启迪学生,真正促进学生学习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与完善。如在一些活动中,有的学生尝试失败了,老师仍应耐心地等待并鼓励他“再去试试看”;有学生失败了,老师让他们总结经验教训后,鼓励他们再做!这可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一种非常巧妙的引领,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引领。作为教师,有责任当好“成人世界派往儿童世界的大使”,善于经营活动,使课堂生活成为一种主动、积极、有意义、有幸福感的生活,促进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体验中成长。
  
  三、教学走向对话
  
  对话教学是在师生双方民主、平等关系的前提下,以人的主动发展为目标追求的多方、多层、多向、积极互动的、不断创造和不断生成的新教学形态。目前的小学品德课堂中,越来越多的教师力图通过对话教学,变革传统德育,提高教学实效。教学《送你一个微笑》(教科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时,有一位教师遇到了点“意外”:教师在引导同桌之间互送微笑并说明理由时,有两个同学互相抱怨起同桌,还说凭什么我要送微笑给他?此时教师并不急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而是微笑地说:“好呀,你能说出自己心里的感受,说明你是个诚实又勇敢的孩子。只是,老师想知道,你为什么不肯送微笑给同桌?”听了教师这么诚恳亲切的一席话,那名先抱怨的同学倒有点不好意思了,不过,她还是壮着胆子讲出了理由。老师笑了,不置可否,亲切地请她坐下,引导全班看教材,寻求答案。再请班上的“微笑大使”帮那两名学生解围。一番师生对话、生本对话、生生对话,课堂上的矛盾化解了,学生的认识提高了,各自的道德情感提升了。在课堂中积极营造对话的氛围,努力创设情境,在活动、问题、文本中进行对话,就能让品德教育“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事半功倍。
  教学走向对话,就是要鼓励儿童袒露自己真实的思想,让他们把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看法在课堂生活中讲述出来。把自己的困惑表达出来,这才能使品德课回归本真,与学生零距离接触,与生活接入轨道。这样的品德课堂才会更具有吸引力。
  
  (责任编辑:林文瑞)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