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试论《论语》中成语的语法特点 论语经典名句100句
 

试论《论语》中成语的语法特点 论语经典名句100句

发布时间:2019-01-27 04:19:39 影响了:

  内容摘要:《论语》是先秦儒家的经典著作,为后人留下了大量成语。本文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定义,参考《新华成语辞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对《论语》一书进行筛选,得到成语286条,并就成语类型、成语发展等方面进行探讨,以展现其博大精深的内涵与无限的生机。
  关键词:《论语》 成语 词汇
  
  纵观《论语》全书,仅15957字,成语却有286条。《论语》全书共20篇,篇篇有成语,最少的《微子》篇有4个,最多的《子罕》篇有27个之多,储含量可谓富矣。并且大部分成语都家喻户晓,语言价值甚高,这在先秦典籍中是十分罕见的。下面我们将从成语类型与成语发展这两个方面展开研究。
  一.《论语》成语的类型
  (一)直陈式:以简洁的词汇直接描述对象,用经济的笔墨表现最丰富的思想内容。这类成语有148个,占成语的50.3%,数量最多,如: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不耻下问。
  (二)比喻式:孔子的比喻不是为比喻而比喻,而是用通俗的事物阐明抽象的道理,给人清新自然的感觉。这类成语有34个,约占11.9%,是书中常见的几种类型之一。
  1.本体、喻体、喻词的出现,如:逝者如斯、了如指掌。(本体、喻体均为一、二个词,喻词多为若、如等单音节。)
  2.只出现喻体和喻词,如: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3.只出现本体和喻体,如:(1)浮云富贵、朽木粪土。(2)浸润之谮、犬马之养。(第一组成语有两个比喻联合,省去了喻词。第二组喻体在前,本体在后,结构上借“之”满足了“四字格”的需要。)
  4.只出现喻体,如:(1)任重道远、春风沂水。(2)绘事后素、执鞭随蹬。(两组不分本体和喻词,直接作喻体。第一组是名词性的,独立性较差。第二组是动词性,有较强独立性,本身可成一个比喻,说明某一个道理。)
  (三)夸张式:孔子在褒贬善恶的问题上旗帜鲜明,却无丝毫雕凿痕迹。这类成语尽管数量少,但个个大胆新奇,令人过目不忘。
  1.夸大:“暴虎冯河”极言勇猛;“迅雷烈风”极言变动巨大。
  2.缩小:“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极言食物精细;“斗筲之人”极言器量狭小。
  (四)摹拟式:将表现对象的颜色、声音和状态描绘出来,增强语言的形象性,给人真实的感觉。其中摹拟情状的重叠式最常见。这类成语有5个,占1.75%。如:文质彬彬、战战兢兢、循循善诱、空空如也、侃侃而谈。
  (五)借代式:临时借用与该事物有某种内在联系的词来代替事物名称,使语言更凝炼紧凑,也反映了先秦时期的风俗人情。这类成语有17个,占5.94%。
  1.以人物生理特征代人物:六尺之孤――六尺指古代身长六尺的未成年人。
  2.以事物的处所代替该事物:百里之命――百里指距离都城百里内的诸侯国。
  3.以部分代全体:三复白圭――白圭指《诗・大雅・抑》中以“白圭”领头的诗句“白圭之拈,尚可磨也斯言之拈,不可为也。”
  4.以具体代抽象:披发左衽――衽是衣襟左开,代指异族入侵。
  5.以事物的属性代替该事物:乘肥衣轻――肥指肥壮的马,轻指轻巧的皮衣。
  6.以实数代虚数:三省吾身、闻一知十、举一反三。
  (六)排偶式:既给人一种先民诗歌的韵律美,又使表达的内容洗练明了,适宜孔子从俗教化。这类成语有91个,占31.8%,规模仅次于直陈式成语,如:“切磋琢磨”是四种加工方法相排比;“怪力乱神”是四件孔子很少谈及的事情;“分崩离析”是国家分裂的四种方式。另有一些成语,是由两个类似的结构组成的对偶关系,如:求全责备、草偃风从、笃志好学、饮水曲肱。
  (七)反问式:语气强烈,态度鲜明,无回让余地,是孔子性情的流露,并体现其循循善诱的教学风范。这类成语只有3个,占1.05%,如:不亦乐乎;是可忍,孰不可忍;割鸡焉用牛刀。
  (八)引言式:援引古代典籍中的语句或古人的事迹言论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其中引用《诗经》比例最高,其次为《尚书》、《易经》。这类成语有34个,占11.9%,可见孔子对上古文化典籍的熟谙。
  1.直接援引原经书的成语(共9个)
  (1)暴虎冯河:见于《诗经・小雅》“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不如其它。”(2)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见于《诗・卫风・淇奥》。(3)战战兢兢(4)如临深渊(5)如履薄冰:见于《诗・小雅》。(6)各得其所:见于《周易・系辞下》。(7)匹夫匹妇:见于《尚书・咸有一德》“匹夫匹妇,不获自尽。”(8)巧言令色:见于《尚书》“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9)以德报德:见于《老子》“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2.源于经书又加改变的成语(共25个,有的是后人在截取经书原句基础上提炼概括而成,有的是后人截取组合《论语》和其它典籍中的词语而成。)
  (1)允执其中:《尚书・大禹漠》“人心惟危,道心惟危,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尧曰》改“厥”为“其”;(2)门墙桃李:《论语・子张》“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又汉・韩婴《韩诗外传》:“夫春树桃李,夏得阴其下,秋得食其实。”取《论语》“门墙”与韩诗“桃李”比并为“门墙桃李”。
  以上分类,不难发现《论语》成语形式丰富,来源广泛,既具有对仗工整的特点,又有先秦语言的风格,口语色彩浓厚,劝诫说理强烈,这是其广为传颂的原因之一。此外,有些成语不只属于一类,通常是两类或三类的交叉,再一次证明了孔子能善于深入发掘语言的各种潜能,巧妙采用各种表现手法熔铸出具有丰富表达力的成语。
  二.《论语》成语的发展
  《论语》的成语,一部分由于成语结构的凝固性和意义的完整性,仍保留着原来的意义与形式。同时,由于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成语也存在着以新换旧的现象,呈现出稳定性和渐变性。
  (一)稳定性
  成语从产生到现在,原有形式和语义一直没有变化,或和近似成语的竞争中,征服了后者,而被沿用至今。它们是汉语成语中最稳定的部分,这类成语共98个,约占全书的34.3%。
  (二)成语的渐变性
  《论语》成语的发展是渐变的,不是突变。这类成语共188个,约占整体的65.7%。
  第一、成语结构(语义)以新代旧
  1.结构变化
  结构固定是成语的一大特点,但这不等于成语就绝对不变,只是变的形式有所不同。我们必须看到成语正在时时突破旧结构,产生新结构。
  (1)组成成分的替换:从心所欲――随心所欲,见危授命――临危受命,中道而废――中途而废。
  (2)语素次序的变换:草偃风行――风行草偃,尽美尽善――尽善尽美。
  (3)仿造:从“后生可畏”仿造成“后生可爱”,从“一言兴邦”仿造成“一言丧邦”。
  (4)嵌字:可以在“好行小惠”的动宾之间嵌入“什么”,变成“好行什么什么小惠”;在“察言观色”中也可以嵌入一些字,变成“察老板之言,观顾客之色”。
  这些例子表明,汉语的成语结构在运用上越来越有灵活性,但要遵守汉语内部规律:旧结构的词性必须尊重,不能任意破坏原来的结构;新旧结构的意义必须相仿或相对。
  2.语义变化
  (1)词义范围扩大,如:①“哀而不伤”原指《诗经》中《关雎》篇的内容忧愁而不悲伤,后扩大到两个层面:悲哀而不过度伤心;形容诗歌、音乐含优雅哀调,却又感情适度而不过分。②“社稷之臣”原指春秋时附庸于大国的小国,后也用来称身负国家重任的大臣。
  (2)词义范围缩小,如:①“志士仁人”原指有高尚志向和道德的人,而今天却专指“爱国的、愿为革命事业出力的人”。②“文质彬彬”,指礼节仪式、思想感情配合恰当,而现在,只表示文雅、有礼貌。
  (3)词义范围转移,如:①“枉道事人”原指不正直地工作,后形容不择手段地讨好人。②“无所不至”指没有达不到的地方,形容患得患失的心理。今天多形容反动派到处干坏事,无所不用其极。
  不难发现,部分成语慢慢消亡,其实是必然的,且有一定规律。主要有以下情况:旧事物的消亡,导致了部分以旧事物为构词依据的成语消亡;旧成语中的某些成分过于艰涩、生僻;成语语义最初形成时所反映的对象特点,与人们的认知习惯发生了偏差。
  第二、成语新旧结构(语义)并存
  ①“富贵浮云”和“浮云富贵”:“浮云富贵”比喻把金钱、地位看得很轻。而“富贵浮云”却是比喻功名利禄变幻无常。②“朽木粪土”和“朽木粪墙”:前者比喻不堪造就的人,后者比喻不可收拾的局面。
  成语的变化不可能一步到位,新旧形式(语义)的交替必然经历一定阶段的共存。上述成语,属于极少数情况,因为有不同的功能和价值,才长期共存。大多数旧成语都将被新的成语形式(语义)代替。
  综上所述,出自《论语》的成语不仅数量大,类型丰富,还富于变化,但又稳定有序。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相信出自《论语》的成语,将远不是今天这个数目。由于社会发展和交际需要的扩宽,人们将随时从《论语》这个典籍的成语源中提炼新的成语。《论语》成语的语言价值将作为长久的研究课题供我们探讨。
  
  贺新梓,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生。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