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红旗谱》对《水浒传》的写作继承】 红旗谱写作背景
 

【《红旗谱》对《水浒传》的写作继承】 红旗谱写作背景

发布时间:2019-01-28 03:44:35 影响了:

  内容摘要:《红旗谱》受《水浒传》影响主要体现在主人公“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仗义”上,且是从语言特色,人物描写方面来说的,因此本文着重从这两个方面进行类比。此外全书部局结构也略带比较。
  关键词:方言特色 典型人物描写 民族形式
  
  陈平原赞成捷克汉学家普克的观点,即“五四文学抛弃了很多传统文学形式引人注目的特征,但在‘内在倾向’上跟古典文学仍有密切联系。”
  
  一 语言
  
  作者梁斌总结道:“我借鉴了《水浒传》以山东的群众语言写成。”所以在《红旗谱》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群众语言、方言俚语等。周立波在《暴风骤雨》《山乡巨变》大量运用群众语言写湖南的山野风光和山乡人物;柳青同志《创业史》用家乡人民语言写渭河流域风光;赵树理的语言艺术在《小二黑结婚》《李家庄的变迁》《三里湾》里都得到了很大的运用;在《红旗谱》里朱老忠回乡时的心理描写就具有明显的地方性,如“就像一座石头山压在咱的头上,也得揭它两个过子”;再有朱老忠经常说的“出水才看两腿泥”;严志和没跟家里打招呼就想独自出去闯荡,回来后老奶奶数落他说“自小儿肉死,成天压不出屁来!”“肉”这里指“人的性子慢,不干脆不爽快”,比起“慢”、“闷”之类的词语来更加形象。还有一些关于生产生活,乡风乡俗的词语,如隔扇门,箅盘,篙荐,点瓜,捻麻经子,春不老,倒头饭等等。
  另一面,偶尔还直接吸纳进了古典文学中的一些典型性的话语,如朱老传辞别严志和,和江涛南下探监,临走时嘱托严志和的几句话:“明天,我要去济南打救运涛,你们在家里,要万事小心。早晨不要黑着下地,下晚早点关上门。要管着咱家的猪狗鸡鸭,不要作害人家,免得口角。在我没回来以前,你不要招惹他们,就是在咱门上骂三趟街,指着严志和的名字骂,你也不要啃声。等我回来,咱再和他们算账。兄弟!听我的话,你是我的好兄弟,不按我说的办,回来我要不依你。严志和探起半截身子,流下眼泪说“哥说的是。”作者就套用了武松辞别武大的几句话;“大哥在上,今日武二蒙知县相公差往东京干事,明日便要起程。多是两个月,少是四五十便回。有句话特来和你说知:你从来为人懦弱,我不在家,恐怕被外人来欺负。假如你每日卖十扇笼炊饼,你从明日始,只做五扇笼出去卖,每日迟出早归,不要和人吃酒。归到家里,便下了帘子,早闭上门,省了多少是非口舌。如若有人欺负你,不要和他争执,待我回来自和他理论。大哥依我时,满饮此杯。”
  
  二 人物形象刻画
  
  (一) 典型人物描写
  梁斌指出《红旗谱》“在英雄人物的描写手法上,借鉴《水浒传》。”认为中国小说的传统写法乃通过人物的行动、对话来写人物性格,这在《水浒传》等古典小说中都可以明显看出来。《水浒传》在描绘典型英雄人物性格、心理活动时十分吝惜笔墨,少主观抒情性的叙事,一切都通过语言动作来展示。一方面,作者通过重大的斗争行动、激烈的矛盾冲突去表现英雄的个性;另一面对次要人物的性格,通过平常的动作中渗透出来。冯牧,黄昭彦就说“朱老忠有旧时代起义农民的那种英雄品格,他底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正义感,有点像鲁智深;他底没有丝毫奴颜和媚骨的硬骨头,有点像李逵;他的勇猛向上,正直无私的气概,有点像武松。”于是在朱老忠的人物性格上便带有水浒传的痕迹,比如中篇写朱老忠代严知孝出保定二师探望儿子,长篇中朱老忠和江涛南下探监,这些都不是朱老忠自己的事,但通过这些故事写出了朱老忠为朋友的‘侠义性格’,而这也是水浒传里的重要的侠义精神的体现。
  
  (二) 次要人物表现
  次要人物的表现运用了《水浒传》通过行为对话等表现方式。梁斌说“根据这些理解,我在《红旗谱》中大量运用了通过人物行动,通过人物对话来刻画人物性格,有时是写对话的本人,有时通过两人的对话写另一个人的性格。”例如:
  话音没落,门外有人搭讪。是一个尖脆的少女的声音:“志和叔,运涛呢?”
  严志和在门外头问:“清早立起,找他干嘛?”
  “有个事儿,问问他。”
  严志和问:“昨儿后响,他不是到机房里去睡觉吗?”
  “是呀,今儿一早他就跑啦!”
  严志和说:“许是下地了。”
  那闺女笑了一声,说:“我来看看你们来的客人。”一溜说溜跑,小跑溜丢儿跑进来。
  贵他娘一看,是谁家的姑娘。细身腰,脸盘黑黑儿的。两只大眼睛,骨碌骨碌转着,就是脸庞长得长了一点儿。心上一喜,笑嘻嘻儿问:“谁家这么好的大闺女?”
  涛他娘低声说:“老驴头家春兰”
  说着,春兰到了眼前。她说:“看看你们来的客人?”
  贵他娘闪开眼睛瞟着她,说,“看吧,这不是。你来干吗?”春兰说:“找运涛。”
  贵他娘问:“找他干吗?他下地了。”
  春兰说:“找他问个字儿。”
  贵他娘又问:“这倒是问字儿,还是来看客人?”
  春兰看这人新来乍到,倒不怯生,就说:“都是。”
  涛他娘嘟哝说:“问什么字?成天在一块儿,也问不够?”
  春兰也从斜眼睛瞄了瞄,见涛他娘不高兴,也不说什么,只是呼呼的笑。
  涛他娘说:“回来再问吧!”
  春兰说:“我得上你们屋里去看看去。”
  贵他娘说:“看去吧,门上又没有绊脚绳!”
  通过这段对话可以捉摸出春兰,贵他娘,涛他娘等人物的性格和年龄大小以及运涛和春兰的关系。
  
  (三) 人物形象外貌的刻画
  人物形象外貌的刻画上采用了类似《水浒传》等传统描写手法。如在《水浒传》中描写陆虞候“五短身材,白净面皮,没甚胡须,约有三十余岁。”在《红旗谱》里写贾湘农时“三十多岁,弓着肩,黑脸皮,脸上有短短黑胡须槎儿。穿着白挂裤,尖皂鞋子,看起来和庄稼人一样。”江涛则是“长身腰,细身条”严志和是“连鬓胡子,长脑门儿,大高个儿。”高度写意,简洁传神。
  
  三 全书结构
  
  梁斌说“我选择了古典文学的传统手法,在章法结构上不脱离民族形式。”但作者并不是一味模仿《水浒传》。他说“我未考虑过用章回体写,但考虑过中国小说中旬段的排法,后来才考虑到毕竟不如新小说的排法醒目,就写成目前的形式。我想如果仅仅是考虑用章回体写,不能用经过锤炼加工的民族语言,不能概括民族的和人民的生活风习,精神面貌,结果还是成不了民族形式,反过来,只要概括了民族的和人民的生活风习,精神面貌,即使不用章回体,也仍然会成为民族形式的东西。”
  
  (一) 有机结合却又可独自成部
  水浒传的结构不是有机的结构,但从一个人物的故事来看又是严密的。《水浒传》的基本结构是由一位英雄牵涉另一位或数位英雄。在《红旗谱》中梁斌指出三部书可各自独立开来,一部一个重点,也可以相互承接。第一部写大革命时代,反割头税和二师学潮,第二部写高蠡暴动等。
  
  (二) 楔子
  金圣叹在《水浒传》评点中指出小说开篇“不写一百零八人先写高俅,则是乱自上作也。”这一观点揭示了《水浒传》的一个基本思想也表明了小说的结构意义。一部涉及整个社会动乱的作品从社会上层写起有助于展开动乱的背景,从而获得了一个宏观的视角。梁斌说“这样长的书按着中国小说的传统习惯,似乎还应该有个楔子。这个书一开始就明确主题思想是写阶级斗争,因此前面的楔子也应该以阶级斗争概括全书。考虑了很长时间,最后决定把朱老忠回忆朱老巩大闹柳树林的那一段挑出来搁在第一章。”
  
  (三) 细节结构
  《水浒传》铺垫细节很多,金圣叹一一指出加上评语,如他在第三回夹评中说:“此书每欲起一篇大文字,必于前文先露一个消息,使文情渐渐隐隆而起,犹如山川出云,乃始肤寸也。如此处将起五台山,却先有七宝村名字;林冲将入草料场,却先有小二浑家浆洗棉袄;六月将劫生辰纲,却先有阮氏鬓边石榴花是也。”梁斌也说“我不得不提金圣叹批的《水浒传》七十回本和金圣叹的批语。它给予我完成民族气魄、民族风格以助力。”欲写卖小牛犊先写喂刚下的小牛犊;欲写老驴头打春兰先写他对春兰行动的监视;欲写瓜地风波先写瓜地,所以从梁斌对金圣叹的推崇到他作品的表现可以推断《红旗谱》在细节结构上也受到金圣叹评论《水浒传》的影响。向优秀的艺术家学习,向优秀的作品学习,是实现成功的细节描写的又一途径。
  
  参考文献:
  [1]陈平原,小说史: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3.
  [2]梁斌,--个小说家的自述[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1.
  [3]河北师大中文系刘云涛等编选,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梁斌专集[G].河北,1979.
  [4]梁斌,红旗谱[H].中国青年出版社1963.
  [5]刘勇强,中国古代小说史叙论[H].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